□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十一中學 胡春霞
高中生或多或少地承受著來自升學或家庭的壓力,長期得不到疏解就會產生心理問題,表現在學習交流、人際交往、情緒波動等多方面。對此,學校應積極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讓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對其展開積極的引導,并為學生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進而在體驗中獲得感受,并產生認同感,將心理上的壓力轉化為健康向上的動力,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高中階段學生會在多個團體中學習和生活,如一個寢室、一個社團、一個興趣小組等都可以稱之為團體。其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見的團體就是以教學為單位的班集體,心理研究證明,團體對人的成長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原因在于人是社會動物,只有成為團體中的一分子,期望和需求才能被滿足,獨立于團體之外,會對性格、品德的塑造產生不良的影響,且極易出現心理上的問題。可見,每個人的成長都無法脫離團體,有喜悅的事發生時要與人分享,有困惑及問題時要向人請教,這都是屬于人之常情。而高中生的年齡相仿,且大多有著相似的教育經歷,當下又處于相同的身心發展階段,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能有效幫助其解決成長和發展上的問題,如升學問題、情感問題、學習問題等。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開展的目的,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能正面成長的機會,并能有效處理其所關心的問題,從而解決心理上的困擾,并紓解心理上的壓力,更輕松地面對高中階段的學習。同時,學生是團體心理輔導課的主要參與者,不僅可以得到教師的指導,還能獲得來自同伴的評價,對樹立自信心、提高凝聚力有著重要意義,這對班級管理也有較大的幫助。
當下高中生多是有著相似的成長經歷和教育背景,生活的環境也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因此被困擾的問題也具有一定的共性,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時,自然也就無須一對一進行單獨心理輔導,直接提高了心理輔導的開展效率,教師也更加省時省力。一般來說,在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時,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要面向全體學生,借助大數據技術或是問卷調查,來了解困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將較為普遍的問題提煉出來,之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問題將其分成不同的團體,并有針對性地開展不同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劃分團體,并對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展開分析和引導,這種教學形式更符合高中教學環境,學生在熟悉的環境、面對熟悉的人,也更容易敞開心扉,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當心理輔導變得常態化,學生的心理狀態也會逐漸穩定,心理素質也會得到提升,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能更好地面對問題和困難。
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更強調預防的作用,這也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種措施,著重關注學生的發展和健康成長。這種教學理念符合現代心理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素質教育是當下備受推崇的教育理念,根本目標就是培養學識、能力、道德素養等多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而心理素質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生獲取更高層次素質的基礎。沒有健康的心理,強大的承壓能力,其他素質的培養更是難上加難,可見心理素質在素質教育中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而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的開展正是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渠道,對其心理素質優良與否有著關鍵作用,因此,在高中學習階段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是落實素質教育的必然趨勢。
教師是高中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參與者和指導者,在設計活動前要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家庭背景、個性特點、興趣愛好、思想品格進行初步的了解和總結,這樣在組織活動時才會更有針對性,主題也會更加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當前期準備工作完成后,教師就可以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對學生開展正確的引導,通過積極、正向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在面對困難時敢于積極克服,從而更好地挖掘出自身的潛力,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發現自身的優點,認識到自身的獨特性,并朝著自信、自強、自立的方向努力。
舉例來說,高中生的學習壓力較大,面對升學問題內心充滿了焦慮,在情緒和行為上多會透漏出些許的焦慮和煩躁,課堂中學習的注意力也會受到影響。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設計以班級為單位的體驗式團隊心理輔導活動,在活動初始先設計一些帶有趣味性的小游戲,如“你演我猜”“傳話筒”等熟悉的游戲,目的是讓學生的身心放松,降低心理上的焦慮,同時也能活躍課堂氛圍。接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或是交互白板,展示奧運健兒取得的成就,再展示奧運健兒在訓練時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讓學生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人想要獲得成功就要付出同等甚至更多的努力。接著,教師再展示學生在活動中留下的照片及獲得的成就,引導學生回憶在活動中付出的努力和辛苦及取得成就時獲得的滿足感,這一環節能讓學生對自己、同學、團體曾經獲得的成績有更深刻的印象,有助于重新建立自信心。之后,教師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機,在學生情緒波動較大時提出問題:大家能說一說自己身上有哪些優點嗎?鼓勵他們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之后在小組內推舉一名代表上臺匯報結果,這樣能讓學生對自己的優點有更清晰的認識。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學生存在忽視或夸大自身優點的情況,教師和學生的職責就是輔助其探索自身優點,正確認識自己,這樣才能在后續的學習和生活中正視自己,避免盲目給予自身過高的壓力,無形中促進了身心健康發展。
教師在活動前的準備工作中,可以清晰地認識到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高中生不僅面臨著高考的壓力,還承受著家長的期待,雙重壓力下可能會因為一次考試失誤而喪失自信心,也可能會因為與同學的一次口角而埋下心理隱患。對此,教師在團體心理活動課開展中,要組織主題的活動,不僅要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優點,還要在交流互動中彼此啟發,引導學生學會欣賞他人,在學習中汲取他人的優點,在日常相處中善于發現他人的閃光點,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避免因與他人相處不當而產生心理壓力。
舉例來說,學生之間雖然日常相處時間較多,但大多是因為處于同一個班集體中,很少會關注其優點,發現其人格魅力。為了讓學生能正確欣賞他人,教師可以在心理輔導活動課中設計“對視60 秒”的活動,先將學生按照座位順序兩兩分組,要求兩人面對面而坐,目光對視60 秒,腦海中回憶之前相處的細節,并輪流說出對方的三個優點,態度上不能猶豫,說話語氣要肯定。讓學生互相調換座位順序,重復以上步驟,說出多人的優點。之后,教師組織“欣賞傳遞”活動,鼓勵學生自制一張愛心卡片,在上面按照“我欣賞你……因為……,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嗎?”的格式書寫,并按照座位排列以蛇形走位的形式向后傳遞,每傳遞到一個人面前時,就可以打開閱讀其中的內容,直到卡片重新傳回本人的書桌上,這樣學生不僅可以看到自己制作的愛心卡,還能看到別人的贊揚。通過這種巧妙的設計,學生可以感受到其中蘊涵的欣賞和正能量,對促進學生欣賞自我、欣賞他人都有著重要影響。
在高中教育階段,仔細觀察會發現,部分學生雖然面臨著較大的壓力,但依舊積極面對困難、熱愛生活,還有部分學生面對壓力卻情緒低沉。根據心理學研究證明,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學習和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同的心態會讓人作出不同的選擇,產生的結果也會有本質上的差別。同時,高中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開展的主要目的是預防,因此,教師要設計多樣化的活動,重視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
舉例來說,教師可以設計角色扮演活動,以“新聞調查”為主題,讓班級學生通過抽簽來決定扮演“小記者”和“受訪者”,“小記者”要在活動中圍繞高中生活對“受訪者”進行提問,提問的范圍包括生活上、學習上、交友上等多個方面,發現“受訪者”存在的困難和困擾,并共同商討解決問題。如第一位受訪者說:“我覺得其他人都是多才多藝的,自己身上卻沒有什么優點。”通過分析可知,這是其內心沒有自信的典型表現,“小記者”要做的不僅是幫助其分析問題,還要幫助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發現受訪者身上的優點,助力其重塑信心。又如第二位受訪者說:“我在班級中的存在感很低,感覺同學們都不是很喜歡我,在學習上我也存在偏科問題,面對英語時我感覺老師的每個發音都是那么動聽,但在面對數學時,感覺老師講的像是天書,怎么學也學不會。”受訪者的這一問題涉及學習和交友兩個方面,“小記者”要先幫助其分析問題,并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鼓勵第二位受訪者要積極參與班級活動,課堂中積極參與小組討論,踴躍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逐步彰顯自己的存在感。在學習數學時要放平心態,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從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上努力,加強對知識的學習。當學生完成角色扮演活動后,教師要向其介紹“跳蚤”心理學實驗,指導學生學會相信自己,只要堅定信念,養成積極樂觀的心態,就能逐步改變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傳統教育模式具有封閉性的特點,教師才是課堂節奏的主導者,學生只能被動聽講,師生關系是對立的,師生互動也多是依托課堂問答,這影響了教學氛圍和師生關系的建立。學生出現問題或是心理壓力過大時,會第一時間找身邊的朋友傾訴,忽視了尋求教師的幫助,放棄了最有效的解決手段。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反思自身的教學方式,遵循新課程理念并在指導下,以平等、尊重為前提與學生交往,課堂中還要重視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與學生之間實現有效的互動,進而拉近師生關系,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但交流互動并不局限于師生之間,還包括生生之間,因此教師在心理輔導活動課時,要從多方面入手。
舉例來說,想要保證師生有效互動,教師可以組織開展“自信放光芒”的主題心理輔導活動,活動過程中教師不能滔滔不絕地將大道理,而是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分析和引導,這樣才能避免學生產生抗拒心理。如在講解青春期異性交往的問題時,如果教師單刀直入進行分析,學生會下意識逃避,很難將教師的諄諄教誨記在心里,教師可以換一種方式,在活動中將自己學生時代的照片找出來,用投影儀展示給學生看,學生看過后會認識到,原來教師也曾經有過這樣青澀的時光,潛意識將教師納入到同陣營中。接著教師再對學生展開教育,教育的過程中可以融入自己真實的故事,進而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還可以在活動中鼓勵學生自由組成小隊,在小隊長的帶領下,積極探究教師提出的問題,過程中,生生之間既實現了互動、交流,又享受到了合作學習的成就感。這種活動形式下,學生發言會更加積極,尋找出大家內心存在的共性問題,并通過和諧的交流,找到解決方法。這既增進了師生情誼,又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養。
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往往會受到主觀因素、客觀因素等多方面影響,但主觀因素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客觀因素只是影響其體驗的潛在因素,這說明學生的主觀體驗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狀態。因此,教師在設計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時,要以學生為主體,遵循新課標教學觀念的前提下,激發其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獲得相應的認識和情感體驗。在心理輔導活動中,教師要發揮自己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心理問題,而不是代替學生解決問題。
舉例來說,隨著社會城市化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從小生活在鋼鐵建造的城市中,接觸大自然的時間越來越少,教師可以在活動中融入自然元素,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到戶外去呼吸新鮮的空氣,體驗大自然的無窮樂趣,在生機勃勃的環境中迸發出對生命的熱情。如春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踏青、郊游,來到山野中,學生眼中是滿目的春色,耳邊是流水的聲音,通過剛冒出嫩枝的樹芽,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寶貴。教師則要在活動過程中,將自然作為大寶庫,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元素,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美麗的同時,也認識到大自然中存在的兇險,進而受到熏陶和感染。基于此,學生不僅可以在觀賞過程中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面對困難時不會因為壓力過大而做出輕生之舉,而是會堅守本心,勇于直面困難。
總的來說,在高中教育階段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能有效地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培養生生之間的友情,并營造安全、自由的教育環境。當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成為一種常態后,學生可以正視自己內心的壓力并學會調節方法,同時,還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效解決同學交往、親子互動、師生相處中的一些問題,使學生健康、快樂地學習、生活和交往,進而促進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