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嬌
(哈爾濱劍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69)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 文化傳承面臨極其復雜的局面。 一方面,不受時空制約的信息傳遞方式,有助于面向更廣空間傳播文化;另一方面,信息的高度開放,又造成了文化交融并趨于同質化的現狀。尤其是在工業文明發展的大背景下, 生產方式趨同破壞了傳統手工藝、建筑等文化傳承的根基,導致對人類文明發展起到關鍵作用的諸多傳統技藝失傳。目前,在網絡文化盛行的情況下,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越來越膚淺,意識不到文學藝術、道德倫理等與其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文化的繼承性。 而漢語言文學題材、 藝術表現形式的演變本身就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與各個時代人們對自然環境、社會生活的認知存在密切關聯。流傳至今的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民間故事和戲劇等文學作品,對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人情世故,運用不同風格的語言進行了創作、編寫和記載, 有著多樣化的藝術表現手法和極高的思想價值,是研究和了解傳統文化的最好素材,也是開辟文化傳承路徑不可多得的工具。
漢語言文學本身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記載、傳播和繼承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而漢語言文學作品就是運用這些載體進行創作并流傳至今的。 所以,從事漢語言文學研究工作,除了可以從文學藝術視角探究作品的藝術表現特征, 還能夠以服務文化傳承為目標, 從不同視角挖掘文學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并且將其通過各種平臺,運用到傳承人培養、傳統文化宣傳等領域,助力文化傳承。
伴隨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和發展, 文學以詩歌、小說、傳說、詞話等形式,遺留下來了豐富的研究素材。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著取之不盡的傳統文化元素:民間傳說中的民俗、典故中的哲學思想、文學作品中的倫理道德、 詩詞歌賦中的民族精神……只要稍加探究, 就能從只言片語中發現不止一種傳統文化元素[1]。倘若從特定傳統文化傳承視角進行系統性研究,就可以發揮漢語言文學研究學科的專業優勢,從誕生于不同時期的品類繁多、 語言文字運用手法各異的文學作品中,發現并理清傳統文化的誕生、傳承和發展脈絡。再針對不同的文化傳播對象,運用易懂的語言和易于被接受的形式, 展示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人們精神、物質生活之間的聯系,呈現其繼承性。促使人們進行自我反思,并且對傳統文化產生認同感。
盡管漢語言文學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語言風格一直在演變,但其作為文化傳承媒介的實質始終如一,對文化創造和傳播的影響力也未曾改變。因此,無論是著眼于漢語言文學本身的繼承和發展, 還是為了助力中華傳統文化的整體傳承, 都可以在現有研究方向的基礎上,創新研究課題和實踐方向。使之繼續有效發揮文化傳播、繼承媒介的作用,與傳統文化實現融合發展[2]。 一方面,通過從專業視角解讀現代文學作品創作的走勢, 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外來用語和網絡文化的影響, 自覺規范語言表達方式; 另一方面,通過在學校開設漢語言文學選修課或舉辦講座,借助古典名著情節廣為人知的優勢, 從文化傳承視角解讀作品,讓現代人意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
雖然歷經戰亂、政局劇變和工業文明的沖擊,中華傳統文化在家庭、社會層面的傳承從未間斷。尤其是在家庭觀念、倫理道德方面,盡管在不同時代的表述不同,但與誠信、友善等行為準則的文化內涵一脈相承。 所以,從文化傳承視角進行漢語言文學研究,可以發現各類著作、史料和口頭傳播的民間戲劇、傳說等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元素, 還原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和人們的社會生活風貌, 了解當時人們的價值觀、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 例如:以解讀廣為傳唱的戲曲劇目內容,分析人物思想和心理的形式,讓現代人了解中華傳統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承關系。而這些研究成果,可以讓現代人建立主流價值觀和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 對探究傳統文化產生興趣的同時,強化民族的認同感,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承。
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活動是文化創造和傳承的基礎,在不同自然和地理環境下,勞動工具、生產資料的差異,造就了不一樣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3]。 而當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發展時期,形式各異、材質多樣的傳統生產工具被性能相近的高效機械設備所取代, 依賴個人特長和技藝的生產活動被工業化的生產流程代替,導致織造、建筑等傳統手工藝大量失傳,人們的價值觀也受到了明顯沖擊,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不斷弱化,不利于文化傳承。最典型的就是在工業文明和互聯網文化發展時期, 一代代人對效率的無限追求和審美取向的變化, 使得人們忽視了生產生活活動中應有的文化傳承,以創新之名,拋棄了諸多具有重要意義的傳統文化, 導致所有僅依賴人工傳承的傳統技藝陷入傳承絕境。
民俗、 手工藝等傳統技藝和文學藝術的不斷發展和傳承,需要有一定的物質和文化基礎。而網絡文化的崛起和全球化的經濟發展模式, 打破了信息傳播的時空邊界,也讓現實世界中的人們有了了解、體驗不同文化的條件。人口流動、文化交流范圍的不斷擴大,導致很多傳統文化失去了發展根基,增加了文化傳承難度。 例如:各地的民俗、戲曲及傳統服裝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 雖然借助網絡媒體和日益發達的交通條件,有了更高知名度,但文旅產業發展、傳統文化資源的非理性開發, 不僅沒有明顯改善傳承困境, 反而造成部分地區的傳統文化沒有了與之相稱的人文環境。 原住民流失、文化符號被曲解、傳統手工藝品被工業產品取代的現象十分普遍。因此,在文化傳承領域,由于外來文化的侵蝕,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漸趨模糊。
語言文字符號是人類記載文明成果的主要工具,也是傳播和繼承本土文化的媒介。 因此,文化傳承離不開本土語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但在網絡文化崛起的背景下, 虛擬空間成為人們交流信息的主要場合,不僅可以跨時空實時互動,而且信息的主要載體也不僅僅是語言文字,視頻、動畫、圖片甚至即興創作的符號所占的比例也正在快速增長。一方面,無論其以何種方式傳遞信息, 起因都是人們有某方面的表達需求。所以,這種現象可以理解為現代人對語言文字的創新運用, 符合語言文字的發展和傳承規律;另一方面,圖片中英文混合的短語、動畫的運用,雖然滿足了人們自我表達的需求,但從文化傳承視角來看,卻影響了漢語言文字的文化傳承媒介作用[4]。 倘若不加干涉,極有可能讓漢語言文化本身的傳承出現問題,并且失去其傳播、記載傳統文化的作用。 對此,漢語言文學研究者可以創新研究思路,深入了解網絡語言創造、使用和傳播的根源,對照本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探索其與漢語言文學作品中的藝術表現手法、語言文字運用方式的演變有何聯系,分析其對漢語言文學作品創作和漢語言文字傳承的影響, 為現代語言文學規范運用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在漢語言文學作品廣為流傳的過程中, 對文化傳播和繼承起到了關鍵作用。 各個時期的人們通過閱讀小說、文學作品、聆聽民間故事、觀賞戲曲表演等,可以從作品人物的言行中感悟傳統價值觀,了解不同時期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和文化藝術。而隨著近現代西方教育方式的引入, 人們接觸傳統文學作品的機會越來越少, 絕大多數人只能通過語文學習閱讀少量作品。 而且教師的教學重點多在作品的藝術性方面,對其文化內涵的解讀極其有限,導致年輕一代無法接受其熏陶, 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越來越淺薄,有些年輕人漠視本地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對于其他地區的傳統文化價值的認同也局限于體驗、娛樂層面。部分傳統文化發源地的原住居民中,年輕一代往往以能否帶動經濟發展為評判本地傳統文化價值的標準, 極少關注本地傳統文化能否繼承和發展。作為局外人,絕大多數現代人僅樂于以游客或消費者身份,通過參觀了解不同地域傳統文化。上述現象足以反映目前傳統文化傳承的窘境, 也印證了讓現代人正確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是何等重要。
為了讓現代人更廣泛的涉獵漢語言文學作品,感知傳統文化的傳承價值, 漢語言文學研究者應契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 以適合在網絡空間傳播的形式,運用易懂的現代語言文字,對廣為人知的經典作品進行解譯和創編。 例如:結合思想道德教育、傳統文化交流等事關文化傳承的活動需要,對《詩經》《水滸傳》等傳世經典著作中人們感興趣的內容,以白話文配插圖的形式,制作系列PPT 或者動畫,作為文化傳播和教育的素材。 相比于傳統的漢語言文學研究成果呈現形式, 更能吸引慣于觀看短視頻和動畫作品的年輕人。 而且作品可以在多種互聯網平臺上傳播,有助于擴大其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從文化傳承視角開展漢語言文學研究, 必須找到研究成果的應用和傳播途徑。 針對當前的精神文明建設需要,可以把教育、社會文化活動和不同層次的文化交流活動作為平臺,通過和高校、社區、政府相關部門合作,結合活動主題和教育、宣傳目標,策劃文化傳播活動項目, 達到傳播漢語言文學研究成果、助力文化傳承的目的。例如:通過和高校合作,策劃校園文化活動。以傳統文化專題講座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漢語言文學的研究成果, 使之了解傳統文化的發展史和傳承狀況。此外,在線上教育平臺越來越完備的背景下, 把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漢語言文學研究成果制作成課件,以演講視頻、展示PPT 等形式,借助網絡渠道面向公眾傳播,讓更多人產生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興趣。
目前, 雖然傳統文化遺失和傳承斷絕的現象屢見不鮮, 但也有諸如茶文化等繼承和發展情況良好的。為了讓這些文化的傳承保持良好態勢,也為了繼續發揮漢語言文學的文化傳播、繼承媒介作用,應探索推動二者的融合發展。一是,可以借助傳承態勢良好、影響力大的傳統文化傳播,展示漢語言文學的魅力[5]。例如:探索和茶文化傳播機構合作,在茶文化產業發展平臺上,把茶文化相關的戲曲、詩歌等漢語言文學作品片段融入其中[6]。可以更好地展現茶文化的淵源, 也讓人們在品茗了解茶具、 茶藝等茶文化知識,感知與其相關的漢語言文學魅力,讓二者同時獲得廣泛認同,達到促進文化傳承的目的。 二是,通過與傳統文化研究機構合作, 發揮雙方在各自專業領域的優勢, 共同研究如何創新現代文學藝術表現形式,讓現代人借助其了解傳統文化,找到促進漢語言文學和傳統文化融合發展的契合點。
在多元文化影響下, 要想培育穩定的文化傳承者隊伍, 必須對培養對象進行更為系統和全面的傳統文化教育。才能使其不被世俗觀點左右,也不為外來文化所動搖,充分認識傳承對象的真正價值。針對這一目標,要創新漢語言文學研究課題,以特定的傳統文化為線索,廣泛搜集研究素材。 一方面,以××文化的發展和傳承為主題,通過閱讀相關史料、查閱文獻, 搜集和整理漢語言文學作品中和傳統文化相關信息,作為編寫教材、創作宣傳資料的依據。 另一方面,通過和高校、民間文化交流和保護機構合作,以開設相關課程、組織培訓和講座等形式,面向有志于傳承或研究傳統文學的人士,提供學習和交流機會。由于有來源可靠的佐證,而且經過系統的整理,可以讓參與者全面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感知其魅力、認同其價值,從而擴大傳承者隊伍。
針對現代人熱衷于創造、 傳播和使用網絡語言的現象,應踐行漢語言文學研究者的社會責任,既要客觀看待這一社會潮流,肯定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也應基于文化傳承立場,關注網絡文化動態,對不斷推陳出新的網絡語言和文學作品創作形式進行深入研究。 先要通過搜集和分析相關資料,掌握廣泛流傳、造成較大影響的網絡文學作品的創造、傳播規律,了解現代讀者的心理。再在此研究基礎上,基于對網絡文化動態的跟蹤分析, 審視現代文學作品藝術風格和語言文學運用趨勢, 促使各界關注網絡用語和外來文化對文學作品思想性的影響, 引領新時期的漢語言文學作品創作和傳播, 繼續發揮文學作品文化傳播和繼承載體的作用。
在國際文化交流頻繁、網絡文化興起的背景下,中華傳統文化傳承面臨諸多問題。 而漢語言文學既是中華傳統文化之一, 也是其傳播和繼承的主要媒介。以服務于文化傳承為目標進行漢語言文學研究,通過充分發掘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元素, 理清不同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以現代人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現于潛在的文化傳承者、普通高校學生及社會公眾面前,可以有效擴大傳統文化影響力,全面助力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