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敬,汪明海
(1.滇黔桂邊革命老區人文精神與社會發展研究基地,廣西百色 533000;2.百色學院, 廣西百色 533000)
國家體育總局下發的《關于加強體育文化工作的通知》指出:體育文化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標志,不僅是一種身體運動,更是一種教育手段、生活方式,能夠增強體質、健全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懊褡鍌鹘y體育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長期生活和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民族精神的總和,蘊含著特殊的體育文化價值和身體活動形式。 ”[1]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精神文明建設已根植于國家、民族、人民的血脈和靈魂。國家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
承發展越來越重視, 滇黔桂邊革命老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稟賦,通過對滇黔桂邊革命老區的歷史、傳統體育文化特性、價值及發展現狀進行分析,以期更好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
滇黔桂邊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鄧小平、 張云逸等領導百色起義后建立的以云南富寧(時稱富州)為中心,以滇桂邊、黔桂邊和右江上游、下游為重要活動地區的革命根據地。 滇黔桂邊革命老區是滇、黔、桂三省省際交界地帶,包括3 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市州:百色市、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活動范圍達3 省28 個縣,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居住著壯、漢、瑤、苗、彝、仡佬、回、布依等民族。滇黔桂邊革命老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形成與其歷史、自然地理環境、民族風俗、宗教信仰等有著密切聯系,拋繡球、搶花炮、螞拐舞、跳蘆笙、銅鑼舞、摔跤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滇黔桂邊革命老區自然條件惡劣,山高谷深,地勢險要,河流較多,結合地域自然環境等衍生和發展了地域性較強、 與其生活密不可分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孕育在江河邊的民族傳統體育反映著獨特的水文化信仰, 生活在崇山峻嶺之間的少數民族對狩獵文化較為信仰[2],如百色地理位置優越,水資源豐富,經常舉行賽龍舟、抓鴨子等體育活動。
民族性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所造就的一種較為穩定的特性[3]。滇黔桂邊革命老區各民族因所處地理位置的差異及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創造了具有本民族特點,反映本民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的傳統體育活動和節日文化。如彝族先人抵御外敵入侵過程中培育發展了具有競爭性、對抗性的傳統體育活動,如射箭、摔跤等。
滇黔桂邊革命老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紅色性。 革命領導人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通過運用紅色體育鍛煉革命戰士們的身體、提升革命戰斗力、運用民族傳統體育戰勝敵人,是匯聚民心、團結群眾的有效革命方式。 1930年4月,鄧小平與韋拔群在東蘭共同研討有關土地革命的試點工作期間, 鄧小平發現韋拔群對南拳路數非常嫻熟, 主動要拜韋拔群為師,并說道“不把這一百多斤練的結實點,就難走完我們的路呀!”[4]看得出鄧小平虛心好學,在革命時期不忘鍛煉身體, 能夠把革命與身體鍛煉聯系到一起。
滇黔桂邊革命老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積淀傳承至今,體現了文化的傳承性。滇黔桂邊革命老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較強生命力,它與不斷創新的傳承方式密不可分,使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代代沿襲,流傳至今。 例如,壯族繡球以球傳情,自宋代以來屢有記載,可其源頭可上溯到原始社會。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得以保存、傳承,其規則、技術動作、文化內涵等都在不斷進行繼承、創新與融合。
滇黔桂邊革命老區復雜的地形地貌及多變的氣候等創造了多樣化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有以民族節慶活動為依托的壯族、侗族等地方的“花炮節”;有以競技性而廣泛流傳的摔跤等; 有以娛樂游戲為目的的投繡球等, 體現了滇黔桂邊革命老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多樣性。
滇黔桂邊革命老區地理位置復雜, 能夠供人們消遣的文化娛樂活動較少, 故先民們創造了以肢體運動為主要特征的體育活動并且成為人們愉悅身心的最佳選擇。這些體育活動大多在農閑時節開展,參與者通過肢體運動以緩解消除疲勞,強身健體,放松心情,正是這種娛樂性,使得人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得以適應生存。
壯族水系發達,有習水便舟的文化。賽龍舟有祈求風調雨順、保佑平安的寓意。 隨著社會的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逐漸融入了現代文化元素, 賽龍舟逐漸褪去了宗教色彩,發展成為競技角逐、觀賞性較強的體育運動,深受人們喜愛,同時由于其適應性轉型也為現代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生長點。
滇黔桂邊革命老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具體體現,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的工具, 更是各民族對外交流融合的一種形式。滇黔桂邊革命老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開展,需要各民族人民的齊心協力、共同參與,這對增強各民族團結, 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 如搶花炮,此項目在壯族等廣為流傳,深受喜愛。 通常在節慶活動開展,各村寨居民被召集組織、開展和觀看活動,期間還有其他民族民俗活動展演,不同民族同胞在民族盛會中交流互動,彼此增進感情,極大地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及各民族間的團結,維系社會和諧穩定。
滇黔桂邊革命老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反映了當地居民的精神特質,價值取向等。 壯族拋繡球是民族團結的象征,寓意吉祥如意,象征各族人民緊緊環抱在一起,團結友愛。人們通過繡球活動身心得到放松、彼此增加了交流,增進了友誼,增強了民族文化意識。彝族的跳虎笙文化也詮釋人們長期以來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豐富了民族的生活,錘煉了民族性格,增強了民族自信心,促進各民族間互相學習、互相包容、互相尊重,營造祥和、安定、團結的社會氛圍。
滇黔桂邊革命老區受地理環境等的限制, 過去交通閉塞與外界接觸較少, 自然純樸的傳統體育項目是滿足其身心發展需要、 強身健體和娛樂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如瑤族的打銅鼓,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娛樂性,音樂與銅鼓擊打相互配合,人們載歌載舞,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抒發感情、陶冶情操,彰顯了濃郁的民族特色,營造了安定、歡樂、祥和的氛圍。
滇黔桂邊革命老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受到廣泛關注,其競技娛樂、強身健體的功能更是備受青睞。如壯族螞拐舞,其動作是模仿青蛙的動作進行創編,通過手臂的展示和腿部的跳躍, 將青蛙的形象生動活潑的表現,同時,身體得到鍛煉,身心得到愉悅。有些則通過創編,融合健美操的步伐等運用到教學中,以此調動學生鍛煉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滇黔桂邊革命老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適當挖掘整合利用能夠將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如壯族三月三組織優秀運動員走進社區、展示民族傳統體育,設置了精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表演等, 吸引了各地游客前來旅游參觀,較好的宣傳了壯族風土人情、地域文化及壯族傳統體育文化,帶動了旅游業、服務業等的發展,拉動了區域經濟的增長。
滇黔桂邊革命老區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較多且具有宗教色彩, 先民們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認識到自身的渺小,于是對大自然產生了敬仰、敬畏之心。 如廣西壯族螞拐節, 通過隆重的祭祀螞拐活動祈求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保佑平安。瑤族村寨的盤王節;云南彝族的火把節、貴州苗族的龍船節等都體現滇黔桂邊革命老區群眾通過各種形式的身體運動來表達對祖先和神明的崇拜、信仰和敬畏。
滇黔桂邊革命老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少數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和民族歷史的沉淀,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滇黔桂邊革命老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主要依托民族民俗節慶、體育賽事活動、體育旅游及融入學校教育來茁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根脈。
各民族在歷史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民俗節日,體育活動更是節日中的重頭戲。各民族積極創新,展示民族傳統體育,打造獨具特色的民族體育節慶品牌和精品賽事,傳遞體育正能量。如廣西百色市靖西市新靖鎮舊州街壯族三月三, 開展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拋繡球、 板鞋、 斗陀螺等。隆林苗族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四舉辦“跳坡”活動,“攀爬坡桿”比賽是標志性項目,爬桿登頂的速度和金鉤倒滑等技巧展現了選手過人的力量和膽識。 依托節慶開展民族傳統體育不僅是一項賽事, 更是提高民族健康水平、 提升民族活力、 豐富民族文化生活、振奮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 一些地方在積極挖掘紅色文化元素, 豐富“民族傳統體育+紅色文化”內涵,將紅色基因植入民族傳統體育節慶、賽事活動等,茁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根脈。 如2021年“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炫”系列活動,設置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表演、紅色體育之旅等。民族傳統體育賽事的舉辦是宣傳和展演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平臺, 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大大提升了滇黔桂邊革命老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增強了民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滇黔桂邊革命老區區位優勢獨特,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稟賦,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成為旅游者游覽、參觀、體驗民族風情的重要去處。 滇黔桂革命老區紅色資源豐富, 近年來也將紅色元素融入綠色生態運動,推出“紅色體育旅游”線路和“綠色生態運動系列”賽事吸引人流量,助推體育旅游發展。2021年“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炫”系列活動,共舉辦642 項體育賽事活動,全區直接參與活動人數65 萬人次,吸引群眾和游客168.83 萬人次[5]。 滇黔桂邊革命老區有“金不換”的生態優勢,依托“山、林、湖、海”資源及宜人的氣候條件, 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融入特色村寨、旅游景區表演,大力發展綠色生態運動產業。 據統計,廣西已在58 個少數民族旅游景區推廣拋繡球、打銅鼓、舞獅子等27 個表演項目,部分項目邀請游客代表或全體游客參與, 豐富了旅游的文化內涵,也讓游客體驗參與其中,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熱潮日益高漲[6]。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與優勢生態環境在“文旅+”平臺具有拉動力、整合力、提升力和影響力。深入挖掘民族傳統體育蘊含的歷史文化,用好用活紅色資源,推動文藝精品“走出去”。打破行政區域,合力推動滇黔桂聯動發展,形成全域協調、優勢互補的良好格局。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創新發展品位高、內涵深、特色濃的旅游景點融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 助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可持續發展及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可持續發展, 教育傳承是有效的方式之一。 滇黔桂邊革命老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豐富, 國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傳承。各學校積極響應,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進校園活動。 2021年云南文山市第一中學城南校區舉辦第二屆文化體育藝術節, 第一次將民族傳統體育——高腳競速納入比賽, 設置了比賽賽道30m,深受學生喜愛。此項目需要運動員手腳并用拼速度,更需要身體的平衡性、協調性和穩定性。 學校順應局勢,對運動會做出相應調整,將民族傳統體育在校園中開展, 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校園中傳播,通過項目的開展讓更多人了解民族傳統體育,感受傳統體育項目的魅力和風采,增強文化認同感、傳承民族文化和體育精神,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向前奔跑、積極向上。 百色學院開設拋繡球、搶花炮等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繡球是民族團結的象征,搶花炮展現了人民力量,課程的開設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精髓具有積極影響。 學校是推廣和普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主陣地, 滇黔桂邊革命老區應大力支持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融入體育課程,民族文化進校園,積極開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學模式,通過課程、校園活動、運動會等形式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滇黔桂邊革命老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要在現代社會獲得發展是有挑戰性的。要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轉變發展思路,結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深入挖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使其適應性轉型。 創新“民族+體育+旅游”融合發展模式,實現民族團結和諧發展,踐行“體育+”讓體育改革發展紅利惠及更多群眾。 讓滇黔桂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新時代永葆生機, 推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逐步走向大眾,被世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