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
(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天津 300350)
如今,我國社會經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市場需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對于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與日俱增,2019年1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制度給出明確的規定, 也就是正式開展“1+×”證書制度試點工作。 其中,職業院校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主要場所,“1+×” 證書制度在國家職教改革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 最先在職業院校開展試點工作[1]。所以,對于職業院校而言,該項政策實施的重要步驟就是怎樣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為使得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措施能夠真正地貫徹落實下去,《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規定,從2019年開始,我國在應用型本科高校和職業院校正式開展“1+×”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其中,“1”指的是學歷證書,職業院校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優秀的技術導向型人才, 而學歷證書是學生是否合格的一項重要證明。但是,試點工作強調學歷證書不僅代表一種文憑, 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學歷證書所具有的作用, 促使職業教育的服務領域能夠得到拓展。 “×”指的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它能夠證明學生在專業范圍內具有的技術資質。 該證書制度中“1”是重要基礎,而“×”作為“1”的重要補充、強化及延伸,書證的有機結合體現出“1+×”證書制度的真正精髓。
“1+×”證書制度的提出進一步明確了職業院校的教學方向, 也為職業院校的學生帶來了更多的就業可能, 對于幫助學生適應這個多變的社會及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都是非常有利的。 不得不說,“1+×”證書制度的實施, 是職業院校教學制度的又一次創新性的改革,它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同時,也給職業院校的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能夠更大程度地滿足目前市場對人才的不同需求。目前,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開始不斷涌現出結構型就業矛盾,為了使勞動者文化技術水平和工作崗位不相符的矛盾問題得到妥善的解決, 高職學生不但要加強職業技能學習,還需要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 此外,還應該對社會就業需求有一個詳細的了解, 促使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能夠和技術水平保持協調發展。 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能夠證明求職者自身擁有的整體技術水平, 能夠體現出求職者是不是與職業活動要求相符。 所以,“1+×”證書制度是就業程度和教育制度相互融合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 職業教育一直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撐。 但隨著社會進入到新時代, 原來的職業教育必然要進行調整以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 技教融合培養就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創新。 它是將多種職業技能證書和工匠精神教育有效融合起來, 旨在培養一專多能的應用型人才。
職業院校作為培養技術性人才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場地,應該積極地順應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切實將“1+×”制度貫徹落實下去。 就宏觀的角度而言,對于解決結構型就業矛盾問題發揮著很大的積極作用,同時為早日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奠定一定的基礎,在人才和技術上給予很大的力量支撐。 此外,這也是時代不斷發展的需求,對促進國家職教改革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職業院校自身而言,“1+×”證書制度對其產生很重要的價值意義和社會意義。
第一,“1+×” 證書制度是職業院校職業培訓和學歷教育相互融合的前提條件。 學生在不同的情況下,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這樣才能對自己所學習到的技能和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高職教育在培育人才方面不但要重視學生的文化理論學習, 還應該積極地迎合社會對職業崗位的需求,以就業為重要的價值導向,促使社會資源能夠得到有效的利用,使學生的利益能夠得到保障,促使職業教育能夠朝著現代化的方向不斷前進。
第二,實施“1+×”證書制度對于職業院校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以及組織教師隊伍培訓發揮著很大的積極作用。就改革職業教育而言,具體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育人機制創新;另一方面是辦學體制創新。就創新育人機制來說,需要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做出科學的、合理的調整,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不但需要擁有一定的理論教學能力, 還應該不斷地提高自身擁有的實踐教學水平。如此,教師才能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學習水平, 進而能夠實現工學相互結合的目標。
第三,實施“1+×”證書制度可以加強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使得人力資源能夠得到有效的開發。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 他們學習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迎合企業的需求。 企業行業的需求對于職業技能證書的考核評定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校企合作能夠使得學生對自己需要考取的職業技能證書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1+×”證書制度在社會崗位需求及學歷證書方面, 對職業院校學生提出比較嚴格的要求,進而為學生指明未來發展的方向,使學生潛在能力能夠激發出來,增加職業院校人才的輸出力度。
第一,“1+×” 證書制度的實施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發展空間, 使得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對于接受職業院校學歷教育且拿到畢業證書的學生, 參加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試時, 對于部分內容可以免除測試。在校期間,學生能夠利用優良的學習環境努力學習專業知識, 且能夠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加強專業知識,進而能夠順利地拿到相關專業權威資格證書,使得自己的人生價值能夠充分地彰顯出來[2-4]。
第二,“1+×” 證書制度的實施可以增強學生取得相關職業技能證書的意志, 使得學生的競爭力得到有效提升。 就學生的角度而言,在同等的學歷下,證明學生自身擁有技術水平高低的標準就是不同等級的職業技能證書。 基于“1+×”證書制度,校企合作能夠為學生的實訓工作創造良好的學習平臺, 加強學生的實習實訓, 促使學生能夠對當今時代的職業需求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第三,“1+×” 證書制度比較重視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理論知識水平, 促使學生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現在,我國社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隨著個體的快速發展, 對于相關專業高層次技能的需求日益提升。 對于學生而言,想要實現快速發展,需要進行主動地學習, 積極地考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促使自身的專業技能水平能夠得到顯著的提升,從而實現全面、可持續的發展。
就現在的就業市場來說, 等級技能證書種類比較多,且非常繁雜。首先,隨著就業市場的快速發展,等級技能證書的數量也是與日俱增。其次,因為用人單位在選拔和錄用人才方面對于等級技能證書比較重視,所以,求職者們也開始紛紛考取各種類型的等級技能證書。由此,就業市場出現職業技能證書滿天飛的現象。
實施“1+×”證書制度,能夠為高職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發展動力,但是,因為現在開展的是試點工作,試點資源通常都是公辦職業院校,所以,職業院校在實施“1+×”證書制度時具備滯后性特征。 也正是因為如此, 職業院校對于這項工作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 一些職業院校不是很熟悉相關行業的新模式、新業態及新技術,對應的課程設計和培訓內容沒有進行及時的更新,進而使得人才輸送缺乏準確性,對學生的后續就業過程產生很不利的影響。
“1+×”證書制度的實施,需要合作企業、職業院校、政府有關機構,以及國家有關機構的積極配合才能夠實施,此外,還需要建設一站式培訓平臺。然而,現在一些職業院校對于平臺建設理念不夠熟悉,所以在凝聚發展合力方面不夠努力, 也沒有采取多樣化的方法, 使各方協同的精準培訓合力無法有效地發揮出來。
如今“互聯網+”全新發展模式不斷的實施,職業教育也開始朝著智能化、創新化的方向不斷發展,但是, 現在一些職業院校對于培訓學生的技能水平及增加學生的創新知識不夠重視。例如,在培訓學生的金融課程知識和跨境電子商務知識方面, 職業院校沒有結合時代發展的需求, 沒有教授學生學習境內外電商平臺的操作方法, 在為電商企業輸送人才方面還相差甚遠。
“1+×”證書制度的實施,對于職業院校師資力量有了新的要求, 進而使得職業院校教師需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促使自身的教學觀念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優化, 且需要不斷提升教育效果和教育質量。 但是,因為一些職業院校的知名度有限,以及教師待遇不高等因素, 所以還需增加職業院校的教師資源,同時還需要努力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5]。
現階段我國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的課程類型規劃仍然圍繞理論基礎課程開展, 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卻缺乏相應的社會實踐。新型職業的不斷涌現,使得職業院校現有的專業技能課程已經無法充分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 課程設置與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嚴重的脫節問題。 不僅如此,因為“1+×”證書制度其中的“×”,涉及很多未知的新型職業技能類型, 但是目前來講大多數的職業院校并未配備相應的實訓場地, 無法滿足全體學生共同參與技能實訓教學的需求, 因此目前的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資源依然比較傳統單一,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并完善。
職業院校需要積極地迎合國家人才培養需求,如“大國工匠”和“一帶一路”等,詳細地分析國家的相關理論和政策,且和企業之間展開密切的合作,同時促使系統化的戰略及頂層設計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在對戰略規劃進行確定的時候,職業院校需要與各領域的行業發展需要相結合, 對于人才培養的實效性要予以高度重視。
基于目前已有的人才培養體系, 職業院校需要與實際情況相互結合,創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不但要加強校企之間的合作機制, 還需要積極地動員企業參加人才培養活動,明確實踐基地建設、課題研討及一體化人才培養計劃等各方面的工作,促使特色化、精準化人才培養機制能夠真正地貫徹落實下去。
結合“1+×”證書制度具備的常態化特征,職業院校需要積極地創建多元創新培訓機制, 對課程結構和結構設計做出科學的調整, 重視培養各領域緊缺型人才, 同時還需要積極地調整現有職業院校的人才實踐基地、戰略方針及內部布局,使其能夠迎合“1+×”證書制度,為積極的推進后續制度,建設有效性人才做出不懈努力。
職業院校需要全面提升師資力量, 強化“全能型”教師隊伍建設,且強化學歷和等級考試內容研究的前提下,引導教師重視所授課程的行業發展趨勢,進而為提升課程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奠定一定的基礎。 在這個前提下,需要積極地和有資質、有實力的專業培訓機構展開密切合作, 促使其優秀教師資源能夠充分地發揮出來, 進而能夠有效地解決職業院校中存在的師資力量不足等難題。
職業院校需要與現在教育具備的智能化優勢特征相互結合, 在高校教育過程中全面滲透互聯網和智能化因素, 加快推進產學研特色產品培訓基地的形成和建設[6]。 與此同時,通過創建人才培訓基地建設,使得學生的實踐本領得到有效的提升,進而能夠更好地順應社會和市場的需求, 積極地迎合行業發展的需求,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技術性人才。
綜上所述,“1+×”證書制度雖處于“試點”狀態,但是,相信經過全面的實踐及積極的探索,在不久的將來定能得到全面的實施。所以,職業院校需要做到未雨綢繆,積極地擔負起自身在“1+×”證書制度實施過程中需要承擔的責任, 與自身的實際發展情況相互結合,不斷強化師資完善、凝聚發展合力、建設相關體制機制及行業調研等各方面的工作, 為其提供堅實的平臺,促使“1+×”證書制度能夠真正有效地實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