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軍
(山西應用科技學院,山西 太原 030062)
在經濟社會不斷增長的大背景下,茶葉市場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茶葉更是遠銷國外,獲得了大批西方人士的喜愛。但當今社會茶葉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具體來說,資金周轉是其中最為主要的問題。隨著經濟市場的不斷革新,茶葉企業的融資風險也變得越來越大。因此,茶葉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正視自身的差異化以及防控融資風險的重要性,促進茶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福建省是發展茶葉文化的主要城市之一,可以根據不同茶葉企業的經營方式,將福建的茶葉企業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種植、加工以及營銷都是依靠自身企業力量完成的茶葉企業;第二類是自己不種植茶葉,但是參與茶葉的加工以及營銷的茶葉企業;第三類是以茶葉營銷為主要盈利方式的茶葉企業;第四類是不僅包含種植、加工、營銷,還包含研發茶葉其他用途的茶葉企業,屬于綜合性極強的茶葉企業。(為了閱讀方便,以上茶葉企業的依次類別按照A、B、C、D來代稱)
在對福建茶葉企業分類的過程中,若是以企業的規模大小來分類,可以將茶葉企業分為年營銷額在500萬元及以上的小型茶葉企業、年營銷額在500萬元以下,但超過50萬元的微型茶葉企業以及年營銷額在50萬元以下的特微型茶葉企業。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福建省的四類茶葉企業是存在差異的,并且這種差異十分明顯。D類的茶葉企業在注冊時的資本大約在每家749萬元,平均算下來是C類注冊資本的16倍,若是從個別茶葉企業的角度來看,差距會更加明顯。并且這些茶葉企業的總資產也存在很大差別,從表中數據我們不難發現,總評均值最高的茶葉企業比總評均值最低的茶葉企業相差了20多倍。各大茶葉企業的員工數量也是存在一定差異的,C類茶葉企業是福建省茶葉企業當中擁有員工最少的茶企,平均下來每家C類茶企大概有33個人。
除此之外,各類茶葉企業的茶葉產量也是存在差異的,C類茶葉企業的茶產量最低,D類茶葉企業的茶產量最高。在茶葉銷售的過程中,連鎖店是必不可少的傳播途徑,C類茶葉企業的連鎖店數量仍是四類茶葉企業當中最低的一類,截止到2020年,最多的一個茶葉企業的連鎖店已經達到了大約1500家。
1.3.1 茶葉企業領導人的受教育程度。茶葉屬于一項十分傳統的行業,在銷售茶葉的過程中,有一部分人是從小邊接觸茶葉,同時也有一部分人是在學有所成之后開始經營茶葉。在這四類茶葉企業當中,大部分領導人是處于高中或者是中專的學歷。其中中專學歷的領導人以C類茶葉企業為主,他們由于并不是十分擅長學習,別人在高中學習結束后就開始創業。大部分碩士及以上學歷的人在還沒有畢業時就被一些國有企業選中前去工作,進而只有很小一部分的大學生會在畢業后選擇經營茶葉。
1.3.2 茶葉企業管理人員從業時長。茶葉企業領導人員的從業市場也直接會影響到茶葉企業自身的差異性。茶葉企業的管理人員在工作中當中需要對整個企業的大小事務進行監管。經濟能力較低的茶葉企業在招聘管理人員時,無法給予前來應聘的人員較高的工資薪酬,這也導致經濟能力較低的茶葉企業無法招聘到高素質的管理人才,素質較低的管理人才可能無法對茶葉企業進行良好的管理,這樣就在無形當中形成一定的惡性循環。當茶葉企業無法給予管理人員較高的薪資保障時,管理人員就會選擇跳槽或者辭職。這樣會直接影響到茶葉企業管理人員的從業時長。
1.3.3 茶葉企業的財務管理狀況。在上述所提到的四類茶葉企業當中,D類茶葉企業的財務管理狀況必定高于其他茶葉企業。由于D類產業企業屬于綜合性的茶葉企業,進而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不僅擁有財務報表還會設置專門的財務管理人員。反之,其他茶葉企業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有可能為了節省經濟成本,在現有的員工當中選取一人當值財務監管人員,但所選取的人員未必擁有較強的財務管理能力,進而導致茶葉企業之間的財務管理狀況出現差異。
茶葉企業在經營過程當中會遇到很多風險,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風險是在種植產業過程當中所面臨的自然風險。茶樹像其他植物一樣生長在半山腰上,在生長的過程當中,不僅容易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還很容易受到土壤濕度的影響。當茶葉產地的降水量過高或者過低時很容易發生洪澇或者干旱等自然災害,所以雨水成為了茶樹的主要營養來源,當十分缺乏雨水時甚至會導致茶葉絕收現象的出現。
第二類風險指的是茶葉在初步加工的過程當中所受到的天氣以及人工加工經驗的影響。茶葉的加工是一道十分復雜的工序,尤其是烏龍茶的茶葉加工必須要選取上等的原料,在良好的天氣條件下加以人工的精湛技術進行加工。原料的好壞取決于是否在茶葉的種植環節進行了精心照料,茶葉的加工人員在對茶葉進行加工時,需要擁有豐厚的加工經驗,并且要具備一定的加工靈感。在加工的過程當中,天氣最好是呈北風狀態,若是溫度過高,或者是降雨量太大都無法加工出好的茶葉。
第三類風險是茶葉經營風險。茶葉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的,優勝劣汰的淘汰方式也是市場當中的固定規則。在茶葉市場當中有一部分的茶葉企業,空有茶葉產品但沒有顧客購買。或者是一些茶葉企業制作產業的成本較高,但由于無人購買將價格定得較低,銷售越多虧損也就越大,進而無法促進茶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并且受到產品生命周期的影響,近些年不同茶種的銷售情況此起彼伏,銷售額居高位的茶葉企業也存在較大風險。
第四類是茶葉企業在經營過程當中的資金風險。許多產業企業在經營的前期需要進行貸款,貸款的擔保方式主要以房屋抵押為主。但規模較小的茶葉企業在貸款的過程當中獲得的金額越小利率就會隨之增高,并且從茶葉企業管理人員家庭的平均貸款情況來看,越小的茶葉企業越難獲得貸款,導致茶葉企業在經營過程當中會遇到大量資金問題,進而增加企業的經營風險。
2.2.1 創新金融機構的機制。現如今許多金融機構的機制過于傳統,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茶葉市場。金融機構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應當加大制度的創新,對于那些微小型的茶葉企業可以實行信用等級評定標準體系。也就是在貸款的過程當中,加重對微小型茶葉企業管理人員素質以及信用狀況的評價。從微小型茶葉企業管理者的納稅情況以及資產等多角度分析客戶,加大準入的制度創新力度。并且可以適當改善貸款的授權授信制度,不斷完善微小型茶葉企業的貸款制度。傳統的貸款制度只接受房屋抵押或者是通用設備抵押,但為了更好地促進經濟市場的發展,可以盡可能的使抵押物的實際價值更加接近于的抵押價值,給予微小型茶葉企業最大的融資支持。
2.2.2 充分保障行業協會的信用。行業協會應當在茶葉企業發展過程當中加強與銀行的溝通,簽訂合適的合作協議。并且行業協會可以通過各種渠道與有意向融資的茶葉企業主動進行聯系溝通,充分了解茶葉企業的發展狀況,不斷跟進茶葉企業的貸款進程。在了解產業界的發展狀況之后,與有關銀行進行溝通,向銀行反映茶葉企業的訴求和建議,為雙方尋找最佳的解決策略。同時要在溝通的過程當中充分發揮行業協會、銀行以及微小型茶葉企業的合作運行模式。除此之外,要不斷規范擔保機制,不斷創新聯保方式,在引導微小型茶葉企業規避自身風險的基礎上對銀行的信貸風險進行有效轉接。
2.2.3 保障職能部門的相關政策。相關的職能部門可以根據我國已經出臺的三農政策來保障微小型產業企業的融資。首先,相關職能部門可以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嘗試建立與茶葉企業有關的信保基金,這些基金的主要來源可以是政府,并由農業部門的茶葉機構進行管理,形成一種常態化的保障機制,進而降低金融機構在貸款過程當中所承擔的風險,加大金融機構為為小型產業企業提供貸款的機會。其次可以引導微小型茶葉企業采用合作的融資方式,可以通過與其他企業進行互相擔保的形式為各自的金融貸款提供信用保障,并且在貸款的過程當中互相監督。最后還可以家的茶葉企業自身品牌力的建設,利用各種公共資源宣傳自身茶葉品牌,在提升知名度的同時,為缺乏資金的微小型產業企業打開市場。
茶葉企業之間的差異是促使茶葉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原因。不同類型的茶葉企業在市場當中有其獨特的存在意義,但無論是哪種類型的茶葉企業都會遇到融資風險。即使是經濟效益較好的茶葉企業有可能在經營過程當中遇到破產的風險。在經營茶葉企業的過程當中,茶葉企業的管理人員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可能會遇到的風險進行有效防控,促進茶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