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仕享 陳海鷗
(1.湛江農墾實驗中學,廣東 湛江 524000;2.廣東醫科大學 體育教學部,廣東 湛江 524023)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校園足球越來越被重視。2015年2月27日通過的《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便明確提出要推進校園足球普及,促進學生文化學習與足球技能共同發展。《方案》中還指出要將高校足球競賽成績納入高校體育工作考核評價體系。在此背景下,高校足球的全面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但隨著校園足球的開展,由此引發的足球運動風險也不斷增多。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中可以查詢多篇關于高校足球運動損傷糾紛案件的文獻,如一起發生在西南民族大學的案件中,當事人認為西南民族大學未對使用者進行明確的安全提示,其疏于管理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直接導致風險增加[1];另一起發生在泰山醫學院的案件中,當事人在足球場踢足球時,足球架突然歪倒,將原告右腿砸傷,經泰山醫學院附屬醫院診斷,右脛腓骨遠端粉碎性骨折[2]。高校足球風險問題不斷出現,制約著校園足球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研究足球風險問題并進行有效的風險規避迫在眉睫。
以廣東省中山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廣州體育學院、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東莞理工學院、嶺南師范學院、廣東海洋大學、廣東醫科大學等11所高校的520名學生和36名高校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
1.2.1 問卷調查法
1.2.1.1 問卷的設計
參考國際足聯醫學評估與研究中心所頒布的損傷調研報告中的條文信息,結合廣東省高校的實際情況,設計《廣東省高校足球運動損傷調查問卷》,問卷分為學生問卷和教師問卷,學生問卷包括基本信息、運動情況、運動損傷、運動風險意識四個方面的內容,教師問卷包括基本信息、教師和學校的風險意識、教師和學校的風險管控投入的三個方面內容。
1.2.1.2 問卷的發放和回收
學生問卷和教師問卷都分別進行了預發放和正式發放兩個環節,預發放對學生發放了50份問卷,對教師發放了10份問卷,在信效度檢驗后進行正式的發放,其中學生問卷發放536份,回收519份,有效回收率97%,教師問卷發放36份,回收36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表1 11所高校師生問卷發放情況(單位:份)
1.2.1.3 問卷的信效度檢驗
問卷的信度檢驗為重測檢驗,穩定系數為0.9562,一致性較高。效度采用專家效度檢驗,由廣州體育學院的專家、嶺南師范學院和廣東醫科大學的任課教師和教練對問卷進行效度評分,平均分值為9.1。
1.2.2 專家訪談法
分別走訪了廣州體育學院等多所高校,與相關專家、任課教師和教練進行面對面訪談。
1.2.3 數理統計法
利用Excel軟件對回收520份學生問卷和36份教師問卷進行統計分析,挖掘隱藏在數據背后的規律與特征。
表2顯示,被調查人員中,受過嚴重損傷的占比為26.53%,其中有兩次及以上的占比為11.15%,可以看出在高校足球運動過程中存在著很多風險問題,造成學生受到傷害。而造成學生運動損傷的原因眾多,風險貫穿足球運動的全過程。

表2 學校足球運動中曾受嚴重的足球傷害的比例(學生問卷)
2.1.1 足球活動前的風險問題
從學生方面來看,無論是參與足球比賽、足球活動還是足球訓練,進行充足的熱身和準備運動,是降低運動風險的重要因素。對待事前準備的態度也反映了學生對于校園足球運動參與風險的認知和重視程度。從圖1來看,90%以上的學生知道要進行熱身運動,活動前的準備運動的認知較強。但其中有25.58%是只做簡單準備,7.5%是偶爾進行,表明學生的重視程度不足。同時,對于特珠體質或身體不適會造成不同程度的運動損傷的認知程度卻一般,84.04%的學生會主動告知組織者,但仍然有15%左右的學生在參與校園足球活動時未能盡到告知組織者的義務。

圖1 學生參與足球活動前的準備運動情況和特珠體質或身體不適特珠體質告知組織者情況
從教師方面來看,教師作為高校足球活動的主要組織者,肩負足球活動開展的運動風險規避的主要責任,風險規避主要表現為詢問了解參加者的身體情況和規則、注意事項的介紹兩個方面,從問卷回收數據來看(圖2),組織教師在組織足球活動之前詢問每位參加者的健康狀況工作不足,仍然有36%以上的組織教師沒有做到每場活動開始前詢問參加者健康狀況,活動前向學生做規則、注意事項的介紹方面,同樣存在著36%以上的教師沒有認真做好的情況。

圖2 教師組織學生參加足球活動之前詢問參加者的健康和強調比賽規則、注意事項情況
2.1.2 足球活動中的風險問題
在活動過程中合理使用運動防護品是避免或減低運動損傷風險的關鍵。從學生在參加足球活動中佩戴運動防護用品的情況來看(圖3),僅25%的學生每次參加足球活動中必帶運動防護品,有75%的學生沒有形成必戴運動防護品的習慣。在足球活動中僅有少部分學生佩戴防護用具,不僅難以起到減低運動損傷風險的作用,還由于佩戴防護用具的學生在護具的幫助下更賣力拼搶從而加大了未佩戴防護用具的學生出現損傷的風險。

圖3 學生參加足球活動中運動防護品佩戴和物質補充情況
除了防護用品的合理使用,糖和礦物質等能量的及時補充是比賽或者訓練活動的重要環節,體能的補充能有效避免疲勞和身體不適造成的運動損傷,但從問卷回收數據來看(圖3),一半以上的學生沒有在足球活動中及時補充能量。這也就導致隨著時間的推移,場上的學生發生運動損傷的風險會越來越大。
而從教師層面來看,教師在足球課堂教學中向學生傳授的自我保護與幫助方法也是避免運動損傷的重要手段,從問卷回收的情況來看(圖4),在足球活動中,教師向學生傳授足球活動中的保護與幫助方法達到了100%,將近70%的教師會堅持不斷地向學生傳授保護與幫助方法。

圖4 教師在足球課堂教學中向學生傳授足球活動中的保護與幫助方法情況
2.1.3 足球活動發生損傷后的風險問題

圖5 學生對足球傷害事故后如何緊急處理的總體了解情況
在運動損傷發生后,要充分意識和正確判斷損傷程度,及時做出終止參加的決定和初步的運動損傷處理,是避免二次傷害甚至是挽救生命的關鍵。對于足球傷害事故發生后如何緊急處理的了解情況,學生自評中有50.96%的人認為自己對足球傷害事故后如何緊急處理有充分的了解,39.23%的人認為自己對足球傷害事故后如何緊急處理有一般的理解,將近10%的人不知道足球傷害事故后該如何緊急處理。
腫脹冰敷、創口包扎、肢體固定和心肺復蘇是基礎的足球傷害事故后緊急處理的四大技能,對這四種常用的運動損傷處理方法非常熟練掌握的學生占比約為24%—34%(圖6),還有很大一部分的學生未能熟練掌握這些基本的處理技能,容易導致二次損傷或是延誤處理最佳時機,增加運動損傷恢復時間成本甚至是危害生命。

圖6 學生對足球傷害事故后如何各項緊急處理的了解情況
而學生對運動損傷的處理方法的掌握主要是來源于課堂中教師的傳授。教師作為高校足球活動的主要組織者,本身也肩負著避免運動損傷風險出現或者是加劇的主要責任,因此教師自身也需要對這四項基本的運動損傷處理方式熟練掌握。但從圖7來看,除了腫脹冰敷方法教師非常熟練的比例達到52.78%以外,心肺復蘇、創口包扎和肢體固定方法的熟練掌握程度均不超過31%,甚至有10%的教師對于心肺復蘇方法的掌握處于不太熟練和很不熟練的階段。


圖7 教師對足球傷害事故后如何進行各項緊急處理的了解情況
足球運動由于其對抗性的存在,風險性是難以完全消除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盡可能地將風險進行轉移,而為學生購買保險是風險轉移的主要手段,從圖8來看,學生參與校園足球活動、比賽的相關保險購買率達到了88%以上,由此可見在正規的有組織的高校足球活動中,被調查的若干高校已經相對充分地進行了風險轉移的保障工作。但是由學生自發開展的運動,還是缺少相應的風險保護和轉移措施。

圖8 學生參加校園足球活動、比賽,是否購買相關保險
基于上述問卷回收的數據分析,結合對學生和教師的實地訪談,總結出廣東省高校足球運動風險的基本特征。
2.2.1 引發風險因素的多樣性
通過表3的數據可知,引發風險的因素是多樣的,其中運動是引發廣東省高校足球運動風險風險的最大因素,占比高達77.78%。作為對抗類項目,足球運動本身需要進行積極拼搶,加上快速的攻防轉換節奏,運動員之間的體格不同或運動習慣不同,這些因素都容易導致在這過程中發生運動損傷。場地原因在風險因素中排第二,由于高校的足球場地普遍為露天場地,受自然因素影響大,加上場地的維護工作不充分和使用頻率過大,易出現部分損壞的跡象,學生在受損的場地進行足球運動存在更大的風險。外來飛球在風險因素中占據了33.33%的比例,這也反映了在廣東高校足球比賽活動中場地的使用不合理。除此之外,學生自身的行為、自然天氣等原因都是引發風險的因素。

表3 引發風險的因素統計表
2.2.2 運動事故發生時間的集中性

表4 不同運動階段發生運動事故情況統計
一場正式的高校足球活動大體可以劃分為活動或比賽前半段、活動或比賽中后段、活動或比賽后半段三個階段。通過對這三個階段發生運動事故的比例分析可以看出,運動損傷基本發生于活動或比賽的后半段,比例高達90%。這與足球運動的時長有關。廣東省高校足球活動一般為8人制和11人制比賽,比賽時間都在一個小時以上,比賽的前半段,場上的運動員有充足的體力,對于風險的感知和反應能力較強,出現損傷的情況相對少。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體力和反應能力都在持續下降,身體疲勞加上心理緊張,容易出現行為與意識不匹配的情況,導致自己受傷或者是對手、隊友受傷,因此活動或比賽的后半段是損傷的集中高發時間。
2.2.3 運動受損部位的規律性
從表5來看,在36個案例當中,下肢不同部位和不同程度的損傷高達91.67%,下肢受損比例如此高與足球運動的特征緊密相關。足球運動對下肢能力的要求較高,在進行控球、搶球以及射門等行為時,都需要頻繁使用到下肢,這也就導致下肢要面對的沖擊對抗會比其他的身體部位要高,面臨的風險也更大。熱身不到位、用力不當、過度勞累、缺少保護器具都會引發身體受損,而在運動損傷出現后,學生和老師的不重視以及處理急救方法不當等問題都會加劇受損的嚴重性。

表5 運動受損部位統計
2.2.4 引發運動風險主體的固定性
通過對各種足球運動風險進行分析,可發現導致運動風險的因素始終與學生和教師兩個參與主體具有密切相關的關系,學生和教師風險意識、風險減低能力和風險規避能力三個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導致運動風險產生和加劇的可能性。
2.2.4.1 學生因素
學生因素包括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3]。學生內在因素是指學生自身對足球運動和自身身體素質的認識與判斷不準確。圖1數據表明,有35%的學生對準備運動的重視程度不足,15%的學生不會主動告知組織者自身不適情況。這部分學生過于大意,不僅容易導致自己受傷還會給對手和隊友造成一定的損傷風險。學生外在因素即在運動損傷后同伴或者組織者對損傷的處理。有將近10%的學生不知道足球傷害事故后該如何緊急處理。對腫脹冰敷、創口包扎、肢體固定和心肺復蘇等基礎的足球傷害事故后緊急處理技能非常熟練掌握的學生占比僅為24%—34%,說明大部分的運動損傷發生后,同伴無法給予科學有效的處理。
2.2.4.2 教師因素
作為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對于足球運動風險負有直接的責任與義務。教師應該在運動前對參加者的身體情況有充分的了解,及時告知并嚴格監督學生運用正確的方式進行活動。但在調查中發現,教師基本未能盡到上述責任。除此以外,課堂中教師的傳授是學生掌握運動損傷處理方法的主要來源,從教師本人對于四項基本處理方法的了解掌握程度來看,教師自身尚未能熟練地掌握基本處理方法,因而也不足以開展學生的足球運動損傷基本處理方法的教學工作,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對足球運動損傷的識別、防范、規避等工作也難以開展。
廣東省高校足球運動風險存在于足球運動的全過程,包括運動前的熱身運動及安全防范與預警不足導致的風險問題;運動中的保護措施及能量及時補充等工作不足導致的風險問題;活動出現損傷后的應對與緩解措施不足導致的風險問題。廣東省高校足球運動風險存在引發風險因素多樣性、風險發生時間集中性、運動損傷部位規律性和引發運動風險主體固定性等特征。基于上述問題及特征,筆者認為應從學校管理、教師行為、學生行為和風險轉移四個方面對足球運動風險進行防控與規避。
3.2.1 學校管理
在學校管理方面,應保證規范性和科學性。首先要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律規定,根據不同高校自身的特點和需求,制訂總體的校園足球風險管理辦法,指導校園足球風險管理工作的實施,消除引發足球運動風險的客觀因素。如制定明確的場地和器具檢修、維護制度,定期開展排查工作,以保證學生能夠在相對安全的運動環境中開展足球運動。同時也要引入必要的身體基本運動素質評估機制,讓教師能夠清楚了解到學生的身體條件,從而提前對風險進行預警與規避。在風險告知方面,學校要創新風險告知方式。除了日常的口頭和書面告知,也要嘗試創新運用新媒體、視頻、音頻等多種方式進行風險告知與普及。
3.2.2 教師行為
教師作為大部分足球運動的組織者和間接參與者,是能否規避足球運動風險的直接決定者。首先教師自身應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包括相應的足球理論知識、應急救援知識與經驗。大部分學生對于足球的理解是來源于教師的講授。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充足,才能更好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掌握相應的足球技術。正確的足球運動行為能夠消除大部分的運動風險。而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讓教師在足球運動風險發生時甚至發生前就能做出判斷,并迅速做出應對措施,從而將風險減到最低。有了知識和經驗的儲備,需要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安全意識,將警惕性貫穿足球運動的始終。在日常的足球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進行風險教育,定期展開風險演練、應急救援等實操性教學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各種風險的危害性及掌握應對方式。而在組織足球活動時,教師要及時識別和規避風險,在面對特殊天氣,如下雨、暴曬等,要及時終止活動,避免學生因為雨水打滑、過熱中暑而出現損傷。
3.2.3 學生行為
學生作為校園足球活動的直接參與者,需要加強自身對于風險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哪怕學校和教師層面做了再多的風險預警和風險防范,如果學生自身不配合不重視,也是無濟于事。學生平時要加強自身對于足球運動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問題的認識,掌握相應的應急救援技能。在進行足球運動前,要對自身的身體條件有正確且充分的認識,清楚自己的能力與界限,在運動的過程中量力而行,及時規避風險。另外,在運動的過程中,學生要時刻注意自身情況,及時補充能量,以保證始終能以最佳狀態進行足球運動和應對風險。出現損傷時,要及時處理或求助他人,避免造成損傷加劇。
3.2.4 風險轉移
運動風險在足球運動開展中是不能完全消除的,即使在學校層面、教師層面和學生層面都做足風險防控,還是會有未知的風險可能發生。這時,就需要有足夠的風險轉移手段作為兜底的存在。除了在比賽前要為參與的學生購買相應的保險之外,針對學生自發組織的足球活動,也要有相應的保障。要拓展保險種類,開發專項保險[4]。如針對學生容易受傷的下肢部位投保,提高保險賠率等,從而減低風險出現后的損失與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