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華亭市第一中學(744100)王 成
簡·尼爾森,教育學博士,杰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亞婚姻和家庭執業心理治療師,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的創始人。在她看來,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又不嬌縱學生的管教方法。學生只有在友好和諧的氛圍中,才能培養責任感、合作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讓他們受益終身的社交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積極管教在班級管理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教師通過積極管教,可以幫助學生產生班級歸屬感;可以讓學生產生被尊重的感覺;可以教給學生重要的社交和生活技能,比如如何尊重、關心他人,解決問題,為學校、社會發展等貢獻力量;可以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潛力。
何為積極管教?它是相對于消極管教而言的。消極管教就是管理者高高在上,被管者垂耳傾聽,不能反駁的管教方式。消極管教不按照科學規律,只依靠過往經驗,缺乏積極溝通和有效反思,難以貫徹落實平等尊重的理念。積極管教要求管理者在面對學生不當、不良的行為時,不管有多生氣、多憤怒、多難過,都應給出恰當的反應。也就是說,積極管教是依照科學規律,并強調管理者在平等的基礎上與被管者做好溝通和交流的管教。積極管教還要求管理者不斷反思和創新,要先管好自己再去管別人。消極管教重在管,管住是目的;積極管教重在教,以問題為契機,重在培養被管者解決問題的能力。
管教與強化和完善教導、訓練或指示息息相關。管教不是粗魯的、失控的咆哮,不是批判的、武斷的、強制性的干涉。管教不是為了發泄因期望落空而產生的負面情緒。管教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能夠獨立做出正確的決定。教師在有情緒的時候,千萬不能管教,否則容易適得其反。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中指出,一個最大的簡直難以忍受的不幸,就在于教師在與學生談話時常常先帶有情緒。這樣一來,教師就會給學生留下一個印象:老師的個性不招人喜歡。學生還會覺得,除了他個人的行為本質之外,一定還有一些其他原因促使教師找他談話,因而這種談話會使學生感到委屈,也會使教師不信任學生。凡是委屈和不信任相沖突的地方,那里必然會產生對立情緒。
在工作中,一些教師會向學生發火,發火背后的原因或是學生出現了問題,教師恨鐵不成鋼,或是學生問題被學校領導發現并指出,教師覺得丟了面子,或是教師生活中有不順心的事情,情緒正處于崩潰邊緣,學生的問題就像導火索,徹底讓教師爆發了。帶有情緒的管教,多是對學生的指責和抱怨。這樣的管教肯定是沒有良好效果的,會產生不好的影響,還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感和叛逆,于解決問題無任何作用,相反,有時候還會使問題變得更為棘手。
一些教師認為在解決學生問題時,不朝學生發火,就難以樹立威信。發火之后,很多學生的問題消失了,管教看似起了作用。問題是真的解決了嗎?還是隱藏了起來?如果是前者,教師應感到慶幸。因為實際上,學生往往是把自己的問題隱藏了起來。而這會導致他們的問題愈發嚴重。
我自認為管理學生比較得法,也覺得自己和學生走得比較近,彼此之間的關系較為友好。在布置周記《我的老班》寫作任務后,本想能看到一片溢美贊賞之詞,誰知看到了很多學生說我不愛笑、高冷、難以接近、面部表情僵硬,甚至有學生用“面癱”來形容我。氣憤的我邊讀邊憤憤不平:“我如此辛苦且用心地教你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你們竟然這樣說我。”我甚至產生了馬上到教室去當面質問學生的沖動。但與此同時我又很清楚,這個時候自己的情緒很不穩定,根本不可能理性處理問題,可能還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因此雖然自己很委屈,心情很不好,但沒有在學生面前表現出來。
等情緒緩解了,心情逐漸平復下來后,我開始反思自己在學生面前的表現,似乎還真如學生所說,我在他們面前總是繃著臉,不和他們開玩笑,與他們交談時也是客客氣氣的。有些教師認為:管理學生時要嚴格,要一本正經。我最初也是這樣認為的。但看了學生的作文,我想:不妨在學生面前輕松一點,看看效果如何?之后,我有意識地進行了改變。結果證明學生說的是對的,當我放松下來面對他們的時候,當我也微笑以待,和他們開起了玩笑的時候,我感覺到自己與他們走得更近了。更讓我感到驚奇的是,學生的許多問題竟然沒有再出現過,管理班級更輕松了。后來有學生告訴我,他們以前感覺我挺嚴肅的,因此都不太喜歡我。不喜歡我就不喜歡我說的話,有時還會故意搗蛋或者不按我的意思做事,現在與我走近了,自然就愿意聽話了。其實,我講的道理他們都懂,主要是看他們愿不愿意聽。
當學生出現問題時,教師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第一時間表現出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讓學生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愛之情,把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建立在彼此都能感受到的愛的基礎上;其次要對事情和問題做出詳細的說明,讓學生明確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何處,并能夠對自己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反思;最后要給予彼此相互交流的空間和機會。在既平等又充分的交流之中,讓學生積極展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見解。
“您講的道理我們都懂,您沒有講的道理我們也懂,主要是看我們愿不愿意聽,或者能不能做到。”學生的話讓我深思良久,讓我重新反思管教過程。管教不是說教,但我在管教的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說教。面對因不好好學習而成績退步的學生,一些教師會這樣說:“你要好好學習,要對得起你的父母,你看他們多么辛苦。”或者這樣說:“你看你的學習成績,將來能考上什么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怎么能找到好工作呢?”“你自習課上不好好學習,和同學說話或者玩耍,不僅影響了你自己,還影響了別人,更影響了這個班的班風。”有時候,還會拐著彎說:“你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有一個像你這樣的孩子,會怎么樣?”面對這樣的說辭,學生可能會若有所思,但其實他們在內心深處暗暗叫苦,祈求這場談話盡快結束。學生何嘗不懂這些道理呢?他們也想安心學習,只是因意志力薄弱,或心里面還有其他事等而不能做到。學生不是機器,只要教師按了按鈕、輸入程序他們就會按教師說的做。
一些教師一開口就開始嫌棄學生沒有達到某個高度或者某種要求,語氣即使很平和,也帶有批評與指責的意味。說教往往就是單方面的主觀臆測,是一廂情愿、單向輸出,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功利教育,甚至是意味深長的情感麻醉和道德綁架。說教或許能起一些作用,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學生暴露出的問題或許一樣,可問題背后的原因就千差萬別了,而教師要做的就是找出這背后的原因,了解學生的苦衷,然后與他們站在一起,共同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說教的深層原因是教師沒有與學生建立和諧的關系,且根本沒有深入了解事情的原委,只是淺層次地了解事情的經過便根據經驗做出粗略的評判。把管教當成說教,暴露了教師并沒有依據科學規律(如學生發展規律以及心理規律)深入分析問題,更談不上擬定相應的策略來解決問題,還暴露了教師的無力與挫敗,若他們把這種無力與挫敗傳遞給學生,便是在傳遞負能量。說教也暴露了教師并沒有樹立平等的觀念,只會高高在上地面對學生,一味居高臨下地批評、指責。
教育與處理關系息息相關,好的教育依賴于和諧關系的構建,這里的關系包括教師與自己、學生、環境等的關系。有良好修養的人能與自己和諧相處,能悅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只有悅納自己才能悅納別人,也才能悅納環境、悅納世界。教師應積極認同自我,以保持初心,堅持初衷,不受名利所誘,不因困難而退,不因重復而厭倦,不因被誤解而無為。一些教師因缺乏經驗而自我否定,失去教育本心,丟棄教育初心,不知道該堅持什么,又該舍棄什么。經驗的不足、思考的缺失會讓教師的教育無根而虛浮,自我認同的缺失會使教師的教育中的知與行割裂。其實,教育中無“我”就無人,無“師”就無生,帕克·帕爾默曾在其著作《教學勇氣》中說道:“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我認同與自我完善。”構建和諧關系的前提是教師對自己的悅納與認同。教師可通過自我對話、自我剖析等完善對自我的認知。
教師只有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理解學生的苦衷后,才能更好地與學生構建平等、尊重的關系。若這個關系構建起來,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美國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他的著作《正面管教》中提到,管教不僅注重引導學生如何去做,而且注重教會教師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以便重新審視學生的問題,與學生重新構筑關系。
管教的前提是師生之間信賴關系的建立,而關系建立之前,關系雙方(師生)都需要了解彼此。教師可通過家訪或者家庭情況調查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了解學生父母的職業、脾氣、生活習慣,了解學生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成長環境對學生的性格養成、習慣養成等有重要影響。除此之外,教師還要了解學生的喜好特長,了解學生的志向或者夢想。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學生同樣需要了解教師,比如教師的喜好、志向等。有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傾訴困擾自己的問題,主動向學生“示弱”,讓學生意識到教師也是個普通人。教師應尊重學生,不主觀強求學生去改變什么。教師不能因為自己喜歡開朗、活潑的學生,而要求內向的學生改變自己。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不能先入為主,以自己的喜好決定學生的喜好,特別要注意不能通過言語或行為去傳達對學生的不喜歡或不認可。在構建良好關系的基礎上,教師再與學生一起面對問題,便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在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上,在認可教師的基礎上,學生才會真正向教師傾訴自己的困惑和苦衷。這些困惑和苦衷往往是深層次的,能引導教師看到“問題”的根源。教師在摸清問題根源后,不宜急于告訴學生解決的方案,因為那是教師自以為對的方案,不一定適合學生,而學生也不一定能按照教師的方案去執行,且教師的包辦會讓學生失去一次解決問題、鍛煉自我和成長的機會。
“你想怎么做呢?可以和我談談嗎?”若學生已經有了解決的方案,教師便可以提出這兩個問題進行引導。若學生還沒有一個較成熟的方案,教師便可以幫學生捋捋思路,讓學生重新認識并深入分析問題。若學生同意,教師可以在班上公開學生的問題,征集解決方案,選出最佳方案。若中途方案未能按原計劃執行,教師便再與學生討論,引導學生修正方案并繼續執行。
在積極管教中,教師需要做的是陪伴,給予學生鼓勵和肯定,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肯定他們正面的思想和行為。積極管教還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而不是監視學生的一舉一動。教師一定要認識到:管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
總而言之,積極管教是一種以問題為教育契機的正面管教,是富有創造性的智慧勞動,它需要教師完善自我,與學生構建良好的關系,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激發學生的潛能。積極管教不僅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更注重學生人格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