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吳芳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成就,意味著我國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已經實現,站在接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新起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發展階段。站在新發展階段的關口,如何發展,怎樣行動,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2022年伊始,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21世紀以來第19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兩年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進行部署,并明確:要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
在中國,各項事業的開展和順利進行,都不能缺少黨的領導,一旦黨的領導削弱或缺失,將會對黨和國家的事業產生重大影響,這點在我國這幾年的抗疫斗爭中體現得極為明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鄉村振興,關鍵要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過去我國脫貧攻堅戰和目前鄉村振興進程中最直接的實踐者和最重要的領導力量,為此,應著力加強農村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以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為鄉村振興戰略奠定最強有力的后盾。
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們既要善于總結經驗,把握實踐發展的連續性,又要把握時代發展的階段性特征[1]。抓住中央“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而出臺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確保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戰場上戰斗有地、戰斗有力。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數據顯示,與2010年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我國農村人口減少1.64億,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個百分點;而國家統計局2021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全國農民工總量29251萬人,與疫情未發生前的2019年相比增加了174萬人,且女性和有配偶的農民工與上年相比比重有所上升。這意味著國家雖然在近幾年頒布了一系列支持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引導政策,以及農業農村發展策略,吸引農業勞動力主動回流,返鄉創業,但鄉村人口流失問題并未得到有效解決。夫妻雙方外出務工作形勢加劇鄉村“空心化”現象的同時,不僅影響了村基層黨組織、基層自治組織和農民合作社的年齡結構;也讓農村的服務性、公益性等社會組織建設更為缺乏,人口流失進一步導致農村社會建設中的組織實踐和運行困境。
總結過去脫貧攻堅經驗,國家通過“自上而下”有計劃、有組織地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的“外生模式”解決貧困問題,愈發難以滿足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多元化需求,內生動力和發展能力問題構成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時期,中國鄉村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共性和持續性問題。
但從現階段我國農村脫貧地區發展形勢來看,完全排斥或忽視外部力量,單方面依靠“自下而上”的農民自身發展的“內生性發展模式”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尤其是在一些資源稟賦差的西部地區,為解決農民收入低的問題,將有組織的輸送當地勞動力外出務工作為脫貧和發展的主要途徑,如果不想辦法挖掘促進內生發展的產業,一旦出現類似疫情期間阻斷勞動力外輸途徑的事件,極易出現返貧情況;還有一些地區由于村民觀念落后,存在等國家援助資金、靠上級財政撥款、要扶貧基金的現象,而“等靠要”的本質,除了與當地群眾觀念落后,被動等待的消極、懶散狀態外,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地基層干部的懶政怠政。這些情況的導致了部分農村地區出現發展和衰敗并存的現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累計選派25.5萬個駐村工作隊到農村貧困地區,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盡管目前國家戰略發生了變化,但從目前農村大多數脫貧地區的發展的“內生”情況來看,這種通過組織外部力量幫扶地區發展的方式有其時代必然性,因此,這種工作機制在鄉村振興時期,依然得以沿用,但工作機制要隨著政策的調整適當發生變動。鄉村振興戰略有人才、組織、產業、生態、文化多維度的要求,強調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全方位改善提高鄉村發展條件和發展能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這無疑對農村基層黨建提出更高要求。
村民原本是鄉村發展中的主體,但在我國縱向的層級治理體制中,由于行政壓力逐級下沉,基層在執行政策過程中時常被動遵從,自我創新能力受限,容易出現“外生”發展抑制“內生”發展的現象。
因此,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新的發展階段,要整合各方資源,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以“外部組織力量”推動鄉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快鄉村振興人才引進。以基層黨建加強隊伍自身建設,為鄉村振興過程中內外部資源的整合與銜接提供方向指引和動力機制。
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通過從外部吸引人才和內部提升人才質量兩方面加強自身隊伍建設,為農村基層社會的治理能力和美麗鄉村建設交出一份更好的答卷。
人才要素是鄉村振興持續發展的關鍵,是鄉村繁榮活力的保障。面對農村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和空心化形勢,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善于團結一切力量,為基層黨組織注入新的活力,解決隊伍人才短缺問題。
1.加強與駐村工作隊的聯系和合作,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效能
2021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向重點鄉村持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的意見》明確提出,健全常態化駐村工作機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和干部人才支持[2]。新一輪的干部選派對農村空心化問題造成的治理體系力量不足,傳統管理模式無法滿足農村現代化要求。駐村干部作為選派到基層的優秀干部,在政治素養、文化學歷等方面優勢明顯,對各項政策也有清晰的了解。作為“流動”的外來嵌入力量,卻有著親“內生”發展的作用,駐村干部的理念、價值觀和行為等在同當地村干部和基層黨員一起開展黨史學習、日常村務工作及生活中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還會協助村黨支部書記建立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責任清單,健全農村基層黨建制度體系,強化基層黨員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識。
鄉村振興各項政策的落實最終要靠農村基層黨組織來完成,駐村工作隊作為農村基層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夯實基層基礎是其固本之策。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轉變思路,主動同駐村工作隊加強聯系,攜手在鞏固脫貧成果的基礎上,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在駐村工作隊幫扶下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及基層黨建的政治功能,處理好加強外部幫扶與激發內生動力的關系,形成整體合力。
2.深入挖掘基層緊缺崗位,吸納“三支一扶”人才扎根基層
2021年,人社部啟動實施第四輪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在五年間選派16萬名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在“兩山”理論引領下,新一輪計劃將鄉鎮林草資源管理、生態修復工程等崗位也納入招募范圍,在滿足基層公共服務體系和民生事業發展需要的同時,拓寬基層留人、用人渠道,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基層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人才支撐。2022年將招募3.4萬名應屆及近兩年離校未就業畢業生輸送至基層。
農村基層黨組織應明晰當地所需人才類型,探索設置鄉村振興協理員等崗位,協助相關工作人員做好“三支一扶”人員日常管理服務和考核考察工作的同時,加強人文關懷,持續強化培養使用,鼓勵服務期滿表現優秀人員扎根基層,吸納至基層黨組織。不斷培育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后備力量,發展年輕黨員,吸引各類人才。
3.創新“潮汐式”黨員服務方式,構建農村基層黨組織應急管理機制
部分社區激勵引導“流動黨員”亮身份,并創新管理模式,按小區樓棟成立由離退休老黨員,從外地來探親訪友、出差和因故滯留的“流動黨員”等組建的臨時黨支部,實施“黨員樓長制”。繁重的抗疫工作前期,黨員如潮漲般涌現在社區衛生應急處置、安置滯留群眾等現場,發揮著先鋒模范作用;當疫情穩定后,臨時黨支部解散,許多黨員又如潮落般退去,沒入人群。
面對反復的疫情和未知又無常的災難,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借鑒上海經驗,利用各種途徑開展“尋找黨員”活動,通過制定新的“流動黨員”動態管理制度,建立新的信息數據庫,不斷更新完善動態信息管理臺賬;做好所有黨員服務記錄,為參與服務的黨員送上一張黨員聯系卡、一份活動認證書,以增強黨員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凝聚持久力量,并以此為基礎建設“潮汐式”服務隊伍,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對各類災情的應急能力。
4.以前瞻性思維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隊伍儲備人才培養
從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走”戰略任務規劃來看,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3]。這意味著未來農村基層黨組織人才隊伍的主力都在現在學校的課堂里,而落后地區農村通過政策支持吸引人才并留住外來人才,存在很大的偶然性。
2022年6月,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三部門啟動“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幫助“雨露計劃”畢業生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隊伍建設工作必須從前瞻性角度考慮,除了緊跟政策幫扶脫貧家庭和防止返貧監測對象家庭外,也要積極做好關愛農村普通家庭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工作,通過人文關懷和改善農村孩子的學習環境,從小培養學生對家鄉的情感,青年才會熱愛家鄉。鼓勵設置鄉村書屋或利用黨員活動室,將黨員和村民家里的閑置圖書,通過分享方式建立共享書屋,既能提高黨員活動室和所訂報刊利用率,也能在豐富村民業余生活、給學生成長創造好的學習環境之余,從“距離上”將村民和學生團結在黨組織周圍,為農村基層黨組織青年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建設,創造更多有利空間。
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不僅要善用外力、吸納人才,更應整合黨建資源,增強基層黨組織的領導能力和組織能力,培養一支堅強有力的骨干隊伍,通過骨干力量鞏固新生力量,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戰斗堡壘作用。
1.在政治統領的要求下,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干部隊伍的政治能力
鄉村振興,干部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干部是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的關鍵;領導干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4]。面對農村復雜的形勢,要不斷提升黨員干部的政治能力,才能不出方向性錯誤。政治能力包括判斷力、領悟力、執行力三方面。政治判斷力作為政治領悟力和執行力的前提和基礎,需要黨員干部通過不斷學習得以提升,從黨史和國內外時事的學習上把握形勢,提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從業務能力的鍛煉與學習中把握政治邏輯;還要不斷學習新的中央文件精神,提升領悟力,人是理性的動物,想明白的事情會創造性地做,沒想明白的事情會應付著做;以此為指導的執行力,是做不損害黨和政府形象,符合人們的利益的事。基層干部隊伍要培養政治能力以提升治理能力,做好基層統戰工作和人才工作,將其凝聚在黨的周圍。
2.不斷強化農村基層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杜絕“微腐敗”
《中國共產黨章程》第一章第二條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黨員是中國工人階級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5]。這里的“覺悟”二字,承載著中國革命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無數共產黨人在革命戰場和工作崗位上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構筑起一座座時代“豐碑”,并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基層黨員直接面對的是黨執政的群眾根基,其形象是黨和政府的代表。要持續發揮黨組織教育功能,幫助黨員堅定理想信念。只有將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思想引領的標榜旗幟,始終踐行為人民服務,才能通過萬千黨員凝聚的磅礴力量,將鄉村振興推向新的高度。
3.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勇于自我革新
要激發基層黨員的內在積極性,找準自身發展定位,強化自我的業務能力,成為“技能先鋒”和領域的骨干。使黨的隊伍始終保持好的狀態,以提高基層組織陣地的自主自強自信,讓農村基層黨建的“公轉”帶動鄉村發展的“自轉”。另外,面對目前農村社會利益多元化和復雜化的形勢,基層黨建工作量與日俱增,加上黨員自身的家庭負擔,需要農村基層黨組織創新靈活機動的管理以減負增效。
站在接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新起點,立足新發展階段,農村基層黨組織隊伍必須總結這幾年農村的脫貧攻堅和抗疫經驗,不僅要提升基層治理效能以鞏固基層政權,更需要全面進步、全面過硬。面對危機還要始終保持善于斗爭的精神,哪個地方都不能掉鏈子,否則會形成破口,影響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