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徐菲
青年強則國家強,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國家高度重視青年大學生的法治素養培育工作。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的重要目標,并且明確自2020年到2035年要完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基本建設目標。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及后備力量”。此外,在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率先提出了“三全育人”的理念。在該理念的指引下,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工作須著眼于全過程、全員參與、全方位育人。作為新時代的高等院校學校辦公室,其兼顧著學校行政中樞及立德育人的雙重使命,學校辦公室肩負著管理和服務兩大職能,推行三服務、兩育人的工作方法及構建十大育人體系。為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高校學校辦公室必須站在學校管理的高度,結合依法治校工作,加強綜合管理協調,切實推進“三全育人”工作,以此整體優化學校的法治環境,保障學生的法治權益,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并進一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的人才后盾。
從目前各大高校的法治教育實踐來看,非政法類高校開設的法律專業課程主要面向法學院學生,而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普法性教育課程較少,缺乏完整的課程體系。目前高校非法學專業學生的法治教育僅限于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和法律基礎課程之中,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不僅課時和內容覆蓋少,學習效果不佳,而且老師對授課內容的講解大多數停留在理論知識的灌輸,“以知識灌輸為主,強調教學的教誨性,較少關注師生互動”,這種理論性教學缺少必要的實踐環節,使得大學生對法律的了解大多僅僅停留于紙面。
其次,從大學生的個體實際情況來看,目前許多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和守法意識并不強,存在對法律規定、學校規章制度知之甚少的、漠視的、不敬畏、不信仰的,甚至出現一些違法違紀現象,如:學生違反學術道德規范存在抄襲行為、學生考試作弊或組織群體作弊、個別極端學生校內投毒事件等。其中也有部分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訴求較強,但其總體狀況仍與建設法治中國、法治校園的現實要求有著差距。
學校辦公室是高等院校行政及法規事務的綜合辦事機構,在學校各項教育教學管理活動中承擔著服務、管理、綜合協調、督辦等核心職能。
但我們發現,目前很多國內高校的學校辦公室對于管理育人并不重視,導致該工作水平不高,高校在培育學生的過程中著重于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及提高就業率,從而使得學校辦公室的管理育人體系建設比較薄弱,管理育人工作流于邊緣化、形式化。高校學校辦公室及行政工作人員存在自身對“三全育人”認識不足的問題,從而使得其實際工作開展效果欠佳。此外,目前很多高校在管理工作中缺乏相應的管理制度和協作制度,校院及各部門間缺少相應有效溝通,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工作的障礙,導致高校各部門的管理育人工作方式不同甚至互相排斥,進一步使得該項工作進度滯后。
將“三全育人”的工作機制與提升學生法治素養工作相結合,并將之深化、細化,主要包含了三層含義。
其代表了教育育人主體多元化和廣泛性,強調的是以高校為主體,學校所有教職員工均要參與育人工作,涵蓋了教師、管理人員、編外人員等,是充分發揮全校各崗位人員作用全面開展育人工作。全員育人同時也是實現法治素養培育教育和管理的一體化。學生法治素養的培育與提升離不開學校全體職能部門、各二級學院、直屬單位的通力協作、互相配合。這不僅是學生的個人努力,更是領導干部、專業教師等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他們都是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引導者和促進者。
其理念在于全過程化的育人,由于教育過程具有長期性和階段性,教育應不僅局限于學校與課堂,而是貫穿于學生成長的全過程,學校應根據大學生成長的規律、特點、時代特征,無論是在新生入學教育期間、授課期間、實習期間、放假期間,都有針對性地持續開展法治教育育人工作。
指的是育人工作可采用多種形式,強調可以開展多載體、多環節和創新形式的育人工作。具體到學生法治素養培育工作中,是為了激發學校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新形式,充分利用一切資源,持續探索高校法治教育的創新形式和有效載體。
在“三全育人”的視域下,提升學生法治素養的工作,是要進一步實現學校辦公室管理育人工作的創新,以此來為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供保障。學校辦公室管理育人的意義和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念與人生態度,從而使其能夠具備高度的法律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其能夠成為社會建設及國家發展的有用人才,將“三全育人”與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結合起來,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項工作舉措:
學校辦公室管理育人工作理念需要及時更新,要增強管理人員對于“三全育人”的認識和目標意識。只有管理人員在思想上重視,行動上才能更好地落實,有了明確的目標要求,在遇到相應問題的時候才會有方向性的解決辦法,才能讓管理育人工作不流于表面和形式。
任何工作的有效開展都離不開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學校辦公室必須確保自身各項工作“有法可依”,學校辦公室承擔著多重責任和多項管理任務,其工作內容和方式較繁多復雜,依法依規開展“三全育人”工作機制,準確把握育人方向,實施育人工作的激勵,其既能提高辦公室管理人員的工作水平及效率,促進辦公室各項管理工作順利開展,同時也能為學校其他職能部門、二級學院和全校學生在法治素養層面起到標桿和帶頭作用。需要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有:公章使用管理辦法、督辦工作管理辦法、接待工作管理辦法、保密工作相關制度、信訪和學生申訴相關制度等。通過這些具體的完善的規章制度使辦公室的各項管理工作有具體落實標準和依據,從而為實現“三全育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次,基于對學校宏觀規章制度體系建設融入“三全育人”的思想理念,學校辦公室應制定學校的規章制度管理辦法。從制度層面推進學校規章制度的“廢、改、立、釋”工作,從而提升學校規章制度的規范性、適應性,增強制度的可操作性。同時,亦應根據上級部門的最新文件精神及時更新修訂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做到與時俱進。2021年4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進行了修訂,新版教育法體現了更多的育人因素,如提出“新時代的教育方針”和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等。高校應深入學習新修訂的教育法及其他上位文件精神,自覺對標新時代教育方針,適時對學校章程和其他規章制度進行修訂,給建設法治校園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學校辦公室也應協調責任部門在校園內設立宣傳學校章程和規章制度的專欄,在新生入學教育中開展學校章程學習,發放學校規章制度手冊等,使在校大學生“知法”進而做到“守法”。
學校辦公室要增強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要以廣大學生的實際法治需求為出發點,提供更好的服務,打造“服務型”辦公室。要促進學校各職能部門間對于辦公室管理育人工作的協調配合,建立“三全育人”工作總體方案和協調機制,從而化解管理育人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同時,管理人員要加強學習,提升專業素質,提高自己依法辦事的能力,可以采取一些創新形式的學習培訓,如舉辦一些內部“法治專題學習會”等,也可安排工作人員參加校外高水平專題培訓班。此外,學校辦公室也可以引進外部專業人才,如執業律師、法官等有意向來學校工作的法律專業人士,以整體提高辦公室管理人員的法律水平,更好地為廣大學生提供服務、解決實際問題。這一舉措也使得教職工可以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公正、法治的工作形象,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學校辦公室在處理學生信訪、申訴等其他學生維權事件時,亦應創建通暢、有序的信息反饋渠道,管理人員應深入基層,主動了解、調研實際情況,依法依規保障學生權益,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有效渠道,并養成學生的規矩意識和維權意識。
高校應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持續開展法治宣傳教育,以期增強學生法治意識。如學校辦公室組織相關部門在全校范圍內深入學習宣傳憲法、民法典、高等教育法律法規等。全過程、全方位、全階段的持續加強法治教育,如學校辦公室督促學生管理部門在新生入學教育中進行學生誠信教育,重點學習學校違紀處分等相關規定,或在學生日常學習階段、實習期、畢業季等,針對各階段不同學習特點有選擇性地開展法治教育。創新形式,全方位開展法治教育工作,積極推廣“學憲法、講憲法”等活動,通過多種途徑開展學生法規知識培訓,例如,邀請專家開展法治專題講座、大學生法律知識競賽、社區普法服務活動、法律援助中心、法治辯論賽、模擬法庭等課外實踐活動,增強學生法治意識。
高校亦應切實保障學生代表大會制度的執行,辦公室應督促團委、學生管理部門定期組織召開學生代表大會,保障學生代表們依法行使職權,聽取和審議學生會的工作報告,審議學校制定及修改的相關規章制度,對學校的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提出建議和意見等,從而保障學生的民主權利。
此外,學校辦公室亦應做好信息公開工作,搭建并持續優化信息公開網站、部門二級網站的建設,利用校園網、信息公開網站等平臺進行校務公開,及時公布學校重大事項以及學生關心的問題,保障廣大學生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提高學生依法、依規辦事的認識。高校亦可著眼于建設學校全部規章制度的數據庫系統,并上線供師生查閱使用,目標將學校全部制度文件分類整理入庫,設置多種查詢功能,每份制度文件標識清楚歷史沿革,定期更新數據庫,促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學習學校規章制度。
青年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這一群體能否自覺做到信法、知法、懂法、守法,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內容。“三全育人”核心和最終目標是立德樹人,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工作,提升學生法治素養,著眼于培育知法、懂法、守法,符合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要求的新時代大學生。為實現這一目標,在“三全育人”思想指導下,是將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從學校辦公室的管理育人路徑出發,動員學校各個單位積極參與,促使學校的管理體系和法治教育體系逐漸完善成熟,培育形式更加多樣化,從而切實提升學生法治素養水平。這不僅是實現“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的重要途徑,也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現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