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 瀾
2022 年10 月16 日是第42 個世界糧食日,本次活動主題是“不讓任何人掉隊。更好生產、更好營養、更好環境、更好生活”。我國也相應于10 月10 日線上啟動了以“保障糧食供給,端牢中國飯碗”為主題的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活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松。
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勤奮努力,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解決了占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擲地有聲地回應了“21世紀由誰來養活中國人”這一問題。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中國糧食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實現由“吃不飽”向“吃得飽”“吃得好”的跨越性轉變,離不開一代代人的付出與拼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于1964 年踏上了研究雜交水稻的科研征程,成功選育出世界上第一個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 號”。自1976 年起,中國開始大面積推廣種植這一雜交水稻品種,大幅提高了水稻的畝均單產與生產總量。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技術,不僅解決了中國水稻產量的卡脖子難題,還為全世界的糧食產量增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袁隆平院士等一大批農業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下,中國自主選育的水稻、小麥、雜糧等種子已經達到了國際優秀水平。
與此同時,北大荒精神也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注入了不竭動力。“天蒼蒼,地茫茫,一片衰草和葦塘……”這是開發建設前,被稱為北大荒的黑龍江墾區最真實的寫照。1947 年,一批解放軍來到北大荒,撒下了北大荒農墾事業的第一把火種。之后一代又一代墾荒人披荊斬棘,開拓進取。近年來,從北大荒調出的糧食總量穩定在年均400億斤以上,能夠滿足1.6億人口一年的糧食消費需求。北大荒正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大糧倉”,為“中國糧食、中國飯碗”貢獻“北大荒力量”。
除此之外,中國特色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也為我國糧食安全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現如今,5G 技術、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運輸、儲存以及銷售等各個環節,有利于推動農業與科技的深度交融,促使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優化轉型,打造產量高、質量優、能耗低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孵化出以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為特征的可持續農業生態系統。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我們就更有能力、有底氣地端穩“中國飯碗”,為中國經濟社會大局的穩定筑牢基礎。
然而,前景越是光明,越需要增強憂患意識。我們仍需要清醒地意識到,中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的糧食供需在中長期將處于緊平衡態勢,我們要做到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在國家糧食安全這一問題上不能有絲毫的麻痹大意。守護糧食安全,你我有責。我們應該珍惜糧食,推動愛糧節糧、健康消費成為社會新風尚。我們還可積極參與“光盤行動”,共同營造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氛圍。只有讓糧食安全的種子在每個人的心中扎根發芽,將愛糧節糧落實到生活點滴細微之中,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們的糧食安全,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