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德
今年4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2022年版新課標”)正式頒布。與前兩版課標以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相比,2022年版新課標有著諸多的創新,帶來了太多的變化,可以說語文課程整體上呈現出了一種大語文課程觀,而這種大語文觀的形成,又與文化自信進入課標核心素養體系,重組核心素養內部關系,以及確定語文課程內容的引領與支撐作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筆者將從文化自信的內涵與排序,以及文化主題的確定三個方面,談談文化自信對大語文課程觀確立的價值引領和現實支撐作用。
語文核心素養的正式提出是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關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具體表述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而在2022年版新課標中,關于語文核心素養的表述發生了變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2022年版新課標用“文化自信”而不是“文化傳承與理解”來凝練語文在文化方面的核心素養。這不只是字數的減少,更有著內涵的變化。課標修訂組的崔允漷教授說:凝練課程培育的核心素養,直接承接于課程育人目標,有利于讓學科教育“回家”。
關于“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有過很多論述。這些重要論述,從戰略高度指明了堅定文化自信在新時代中國所具有的重要意義。用“文化自信”來凝練語文核心素養中的文化素養,充分反映了黨和國家在文化建設和發展問題上的重大決策與莊嚴態度,也凸顯了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方面的獨特地位。
同時,正如語文教育名家曹明海所言:“語文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構成。”“語文是文化的一種構成和存在形式,文化是語文的‘底座’,語文與文化血肉同構,語文就是文化。”對于培養文化自信,語文學科有著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天然優勢。2022年版新課標在“課程性質”中對此也進行了明示:“語文課程在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增強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時代新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建立文化自信”和“培育時代新人”之間的頓號,清晰地揭示出二者之間的內在共生關系——“文化自信”是“時代新人”的必備要素,同時“建立文化自信”又是“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途徑。
通過“文化自信”來凝練語文核心素養的文化性要求,使語文學科境界變得更“大”了,它注定要在“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方面顯示出更高的育人地位,擔負起更重要的責任。
不管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還是2022年版新課標,在對核心素養四個方面的具體論述中,都強調了語言運用在核心素養培育中的基礎性地位。但是二者在核心素養的表述上,卻有著明顯的變化——“文化傳承與理解”被凝練為“文化自信”,并從第四位提升到了首位;四個方面從全部用頓號連接,改為第一方面(文化自信)與其他三個方面(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之間用“和”連接。
從這種排序與表達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出核心素養四個方面的邏輯關系被重置了。在“文化自信”后面不用頓號,而是使用“和”字進行連接,與其說是連接,不如說是區分。也就是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并不是簡單的并列,而是“文化自信”獨自算作一個層次,后三者屬于另一個層次。將“文化自信”作為獨立的層次置于語文核心素養的首位,就是要彰顯文化自信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價值引領,意味著“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價值取向將由“文化自信”來引領,昭示著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過程,就是“以文化人”的過程,是學生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發展思維能力,進行審美創造的過程,也是形成觀念、涵養文化的過程,其根本價值指歸就是堅定文化自信。正如王崧舟老師所言,“文化自信其實是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宗旨在語文課程當中的最高體現”。
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并非各自為政,而是相互聯系、水乳交融的。事實上,凡涉及文化教育,就很難單一地“就文化講文化”,因為文化本來就是彌散性的——語言、思維、審美等都附著在文化之上,或者說,語言、思維、審美是文化的外顯。體現到教學中,就是在文化的價值引領下,要抓住語言運用,訓練思維能力,展開審美創造。
“文化自信”的價值引領與“語言運用”的基礎支撐提示我們,文化主題與言語形式之間并非層次分明的雞尾酒,更像彼此纏繞、互為表里的雙螺旋,這是對語文課程教學邏輯的一種重置。有了這種提示,我們進行大單元設計時,就要立足單元文化主題,探尋蘊含于其中的言語形式,然后將二者有機地凝練為一個整體,提煉出統攝單元的學科概念。
例如七(上)第一單元所對應的文化主題是“四季大自然美景”,單元中三篇文章呈現的“大自然”都充滿溫情。三篇文章在傳遞大自然溫情時,都具有濃濃的詩情畫意,都采用了意象化的表達方式。當我們將單元的“文化主題”與“言語形式”凝練為一個整體后,就是“大自然溫情的意象化表達”這樣一個學科概念。本單元的三篇文章都屬于文學作品,從學習任務群的角度說,就是“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因此,圍繞我們提煉的這一學科概念,本單元的教學任務也就很清晰了——一方面帶著學生學習三篇文章,教學生感受大自然的溫情;另一方面教他們如何用“意象化”的方式表達自己所接觸到的那個溫情的大自然。
對于同一文化主題單元內的“言語形式”的提煉,不同的教師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這恰恰是核心素養中“文化自信”與“語言運用”雙螺旋結構的妙處。在共同的“文化主題”引領下,在共同的課文構成基礎上,形成的“言語形式”豐富多彩,這才是主題統一基礎上表現出的多樣性。
有了“文化自信”的價值引領,大單元教學背景下的語文課就不會再在語言運用的細枝末節上糾纏不清,語文教學的格局也就真正地大起來了,“大處著眼易見人”的特點就能得到較好體現。
有了“文化自信”的價值引領,2022年版新課標實現了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的分離。新課標按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個層次,提煉出文化主題與載體形式,建構起了實實在在的語文課程主體內容,并以六個語文學習任務群為統領,描述各個學段的學習內容,給予具體的教學提示。
文化主題和載體的確定,一方面堅持了“文化自信”的價值引領。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例,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要載體”的設定上,2022年版新課標明確了三大類作品:“反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現出來的模范人物與先進事跡的作品;反映當代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斗歷程和重大事件,以及體現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相關作品;反映和諧互助、共同富裕、改革創新、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品。”這三大類作品,可以是文學作品,也可以是反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說明性作品等,但更多的是反映當下生活的紀實類作品。另一方面夯實了語文課程的內容基礎。如第四學段“梳理與探究”中明確提出:“學習跨媒介閱讀與交流。通過多種媒介關注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新鮮事,比較不同媒介的表達效果,嘗試探究不同媒介的表達特點;閱讀新聞報道、時事評論等作品,關注社會主義建設新成果,就感興趣的話題與同學進行線上線下討論,根據目的與對象選擇合適的媒介進行交流溝通。”
這樣一來,語文課程就向生活全面打開了,語文的視野寬廣起來了——不僅有課內課外的連通,線上線下的互動;就連語言本身,也由原來的口語和書面語二元并舉,擴展到了口語、書面語和“跨媒介語言”的三足鼎立。
語文課程面向網絡世界打開,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舉措。現代學生都是網絡世界的原住民,從小就在網絡世界里浸潤著,對于他們來說,日常生活情境就比上一代人多了一個維度。在語文教學中創設學習情境,往往借助網絡會更加真實。例如,部編教材八(下)有一個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漫步古詩苑。過去,教師往往借助《唐詩三百首》等書籍開展教學,學生翻閱起來很費力,絲毫不能產生“漫步”的自由之感,同時,這個“古詩苑”的空間很小,學生的選擇面很窄。現在有了網絡平臺——古詩文網、古詩詞網等網站,“古詩苑”一下子就變大了,上至遠古的《詩經》,中含唐詩宋詞,下接當代的古體詩作,全都可以瀏覽。同時,學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詩人,也可以按照某一季節、某一傳統節日、某一物象或者某一文化主題等進行瀏覽。學習空間變大了,選擇變多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提起來了。
除了向網絡世界打開外,跨學科學習還要求語文打通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即“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甚至不限于學科互融,要“根植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有了“文化自信”的價值引領,語文課程必將從課時語文走向任務語文,從課堂語文走向生活語文,從封閉語文走向開放語文,實現課堂“小語文”和生活“大語文”的融合,語文課程的大視野由此得以打開。
欲國之大者,必信其文化。大語文課程觀要求教師不僅胸懷“文化自信”之天,更要腳踏“語言運用”之地,以“思維能力”為內驅,實現“審美創造”,致廣大而盡精微,潤物無聲,以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