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恒波
孫家棟,1929 年4 月生,遼寧復縣人,航空航天工業部原副部長、科技委主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高級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總設計師。2019 年9 月17 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孫家棟“共和國勛章”。
孫家棟出生在1929 年的春天。父母對他寄予厚望,給他起名“家棟”。那時候,他父親絕不會想到,兒子不僅僅成了“家之棟梁”,更成了“國之棟梁”。
然而,孫家棟的成長之路并不順利。
1935 年,剛滿6 周歲的孫家棟上學了。母親拉著他的手,走進了一所小學的大門。
校長是個嚴厲的老頭兒,他看了一眼孫家棟:“剛到6 歲就來上學?”
“別看他年齡小,會寫不少字呢!”孫家棟的母親笑著說。
“哦,是嗎?寫幾個字我看看。”校長把紙和筆遞了過去。
孫家棟拿起筆就寫了起來,他以為能得到校長的夸獎,沒想到校長眉頭緊皺:“你這個孩子怎么是左撇子,我們學校是不能接收的。除非你能用右手寫字!”
看到母親滿臉愁容,孫家棟說:“這點兒事算什么呀?我一定可以用右手寫字!”
一年以后,孫家棟真的學會了熟練地使用右手。到營口上學后,他不僅能用右手寫字,還可以左右開弓打乒乓球,而且各科成績都非常優異。
1948 年9 月,剛滿19 歲的孫家棟考上了哈爾濱工業大學。這是一所著名軍工學校,簡稱哈工大。
孫家棟入校后,被編在預科班學習俄語。當時,哈工大由蘇聯人管理,俄語是重中之重的基礎課程。孫家棟如饑似渴,拼命學習,很快成了班上的高才生。
經過嚴格考試,優中選優,孫家棟順利過關,帶著祖國的重托,奔赴蘇聯留學,跨進了舉世聞名的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的大門。
蘇聯的這所空軍工程學院十分重視學業,在校門最顯眼處豎一個光榮榜,凡成績為“優”者,不僅榜上有名,還張貼照片。孫家棟第一年的成績便獲得全“優”,四寸大的照片便上了光榮榜。孫家棟在這所名牌大學上了6 年學,每年成績都是“優”。光榮榜上的照片也貼了整整6 年。
在蘇聯學習期間,有一件事讓孫家棟終生難忘。
那是1957 年11 月17 日,正在蘇聯訪問的毛澤東主席接見了留蘇的學生。孫家棟親耳聆聽了毛主席在這次接見中,講的那段令他如癡如醉的名言: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1967 年,38 歲的孫家棟開始迎來人生的第一次輝煌。
他被錢學森點將,調任第一顆人造衛星總設計師,重任在肩,使命輝煌。孫家棟又從基層單位選出了“十八勇士”,開始集體攻關。
不知道經過了多少艱難險阻,不知道熬白了多少科學家的頭發,也不知道耗盡了多少領導人和科學家的神力,更不知道工人、戰士和科學家們總共流了多少汗水、鮮血,1970 年4 月24 日21 時35 分,我國第一顆衛星終于升空了!
為了我國第一顆“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的人造地球衛星,作為技術總負責的孫家棟,沒日沒夜地待在基地研究。
錢學森高興地說:“看來,把孫家棟找來是對了。他確實敢干事,也確實會干事!”
中國的衛星上天,不僅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也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人的智慧與氣魄。在此之后,由孫家棟主持設計的“實踐一號”人造衛星與新的返回式遙感衛星均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航天領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
時間到了2004 年,中國向全世界宣布:正式啟動探月工程。
而探月工程總設計師的重任,又壓在了孫家棟的肩上,這一年,他已經是75 歲高齡的老人了。他用一生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對祖國的忠誠,率領著一支龐大的科研團隊,向著新的峰頂攀登。
作為中國月球探測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孫家棟提出了月球探測工程分三個階段的實施方案,明確了中國月球探測的發展方向、目標和路線圖。
為了探月工程,孫家棟養成了“看月亮”的習慣。有好幾次,有時是半夜,有時是凌晨,老伴兒醒來發現床上的老頭兒不見了,細聽房間沒有一絲動靜,嚇得她大喊:“老頭子,你干什么去了?這深更半夜怎么不睡覺?”
孫家棟看了一眼老伴兒,笑了笑,然后很沉穩地說:“你呀,快睡你的覺吧,有什么大驚小怪的!”
“你看什么呢?”
“我還能看什么,我看月亮唄!”
原來,孫家棟夜里起來看到掛在空中的月亮,總會身不由己地到陽臺上多看上幾眼。他仔細看著月亮慢慢地移動,心里默默琢磨月亮與工程總體技術方案的聯系。有時他在窗前一站就是幾個小時,折騰得老伴兒也睡不踏實,一會兒要給他披衣服,一會兒要給他搬椅子讓他坐在那里看。
老伴兒打趣地問他:“月亮真這么好看嗎?看夠了嗎?看出名堂了嗎?”
孫家棟笑著回答:“月亮當然好看啦,咱們中國人總有一天會登上月亮的!”
2007 年是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升空的關鍵性一年。
這一年,孫家棟馬不停蹄地從一個城市飛往另一個城市協調工作,有時候一周內要去多個城市;而這一年的孫家棟,已經是年近80 歲的老人了,他還像一個小伙子似的跑來跑去,在發射場指導了5 次衛星發射任務,又主持參加了近百個與航天有關的會議。
老伴兒心疼地說:“他呀,總是天天跑,穿皮鞋太累,我每年光布鞋就要給他買好幾雙。”
2007 年11 月26 日,嫦娥一號衛星的第一張月面圖發布,同時“嫦娥”順利傳回《歌唱祖國》的旋律,這是我國首次從38 萬公里外的太空傳回歌聲,在舉國歡慶之際,孫家棟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如今,我國嫦娥探月工程已經啟動了6次任務,挑戰人類探月60 年來無人探測的最高難度:降落月球背面。
今年,孫家棟已93 歲高齡,但他仍和同事們緊張地忙碌著,繼續活躍在中國航天技術的前沿領域。
“少年勤學,青年擔綱,你是國家的棟梁。導彈、衛星、嫦娥、北斗,滿天星斗璀璨,寫下你的傳奇。年過古稀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
這是央視“感動中國2016 年度人物”頒獎詞,是對孫家棟這位中國人造衛星之父一生奮斗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