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興

“馬斯克是國家安全的威脅嗎?”
11月9日,美國中期選舉投票結束的第二天,有記者在白宮問了拜登這樣一個問題。
拜登笑了一下,并未正面作答,僅表示馬斯克與別國的合作以及技術關系“值得審視”。該提問的背景是,馬斯克與外國政府聯合收購推特,并指出其背后的股權投資方包括沙特王子阿爾瓦利德·本·塔拉勒以及卡塔爾主權財富基金。
如果同樣的問題問普京,答案很可能會是“YES”—SpaceX向烏克蘭提供的星鏈互聯網終端,保證了后者軍隊戰時的通信,被烏克蘭總理什梅加爾積極評價為“改變了戰爭進程”。
特斯拉讓馬斯克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SpaceX為馬斯克創造了巨大的影響力。現在,他還收購了擁有3億用戶的推特。先進的技術、巨額財富以及對話語權的掌握,集中在了這位科技行業“頂流”身上。
馬斯克在俄烏沖突中發揮了多大作用?SpaceX和推特會如何影響地緣政治,甚至是否可能重構原本由政府主導的世界格局?這是關于科技如何影響全球博弈的時代之問。
10月15日,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雖然星鏈仍在虧損,但SpaceX還是會繼續為烏克蘭政府免費提供服務。而就在前一天,他還表態稱SpaceX無法“無限期”資助烏克蘭。據他所說,SpaceX已經向烏克蘭運送了約2萬套接收天線和路由器,耗費8000萬美元,現在還在為星鏈支付每月2000美元的運行成本。
而10月早些時候,馬斯克還在推特上提出了一項結束俄烏沖突的“和平計劃”,內容包括承認克里米亞正式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馬斯克的那條推特,引發了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強烈批評。
SpaceX提供的以衛星為傳輸基礎的星鏈服務,對烏克蘭的通信維護至關重要。在俄方襲擊了烏克蘭的能源和通信基礎設施后,烏克蘭的地面互聯網服務和移動電話網絡均被關閉。烏政府與關鍵地區的通信連接只能仰賴于星鏈。不同于普通的無線電信號,星鏈可以躲避干擾器對信號的干擾,且只需20分鐘左右就能安裝完畢。現在,烏克蘭軍方利用星鏈技術傳輸情報、協調進行軍事行動。烏克蘭極具殺傷力的無人機部隊Aerorozvidka,便是在該技術的協助下打擊俄方部隊。
SpaceX并不是唯一一家在俄烏沖突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美國科技公司。
在俄烏沖突爆發前三小時,微軟的威脅情報中心稱,檢測到了一種新型的木馬程序FoxBlade,該程序鎖定的是烏克蘭的政府系統和金融機構。微軟迅速對該木馬進行處理,并通知了烏克蘭當局,同時聯系了白宮以決定是否采取額外措施。如果沒有微軟的“助攻”,烏克蘭協調應對俄方攻擊會遇到多大挫折,并不難想象。
沖突爆發后,俄羅斯摧毀了基輔一個儲存信息的數據中心,卻未能給烏克蘭政府的數據造成損失。烏克蘭副總理兼數字轉型部部長米哈伊洛·費多羅夫表示,所有的數據備份,都已被轉移到其他歐洲國家。在沖突爆發的第二天,烏克蘭立法允許私營的云服務供應商在境外托管政府數據,并與亞馬遜公司旗下的亞馬遜網絡服務、微軟、甲骨文公司以及谷歌簽訂了合同。
微軟11月初稱,自2月以來,它為烏克蘭提供的總支持超過4億美元,并宣布隨著沖突的繼續,將追加1億美元的額外技術支持,對烏克蘭的免費技術支持,延長至2023年。
烏克蘭政府為表彰美國科技企業幫該國抵御俄羅斯的網絡攻擊,向谷歌、微軟以及“亞馬遜網絡服務”等公司,頒發了“烏克蘭和平獎”。
ClearviewAI、Primer等美國的人工智能公司也為烏克蘭提供了信息服務,服務內容包括人臉識別、截取和分析俄羅斯士兵的通信內容等。Clearview擁有20億張人像數據,對烏方鎖定俄羅斯“高價值”軍方人員提供了幫助。加拿大太空公司MDA,向烏克蘭提供了俄羅斯軍隊的衛星圖像。
在看不見硝煙的輿論戰中,美國科技公司也未缺席。蘋果、油管(YouTube)、臉書、Instagram、推特等,都出臺了針對俄羅斯媒體(比如今日俄羅斯、Sputnik)的限制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俄羅斯不止是在和烏克蘭作戰,戰場上還有著世界上最頂尖的幾家跨國科技公司。戰爭空間在地理空間外,還包括數字空間。俄烏兩國軍事實力懸殊,但美國科技巨頭們的“出手”,顯然影響了雙方力量的平衡。
當然,不是所有科技公司都站在了烏克蘭這邊,某些公司選擇“中立”。
盡管烏克蘭政府提出制裁要求,幣安、比特幣基地等多家大型加密貨幣平臺,拒絕全面封禁俄羅斯用戶。它們認為將一個國家排除在外,與加密貨幣提供不受政府監督的支付渠道的精神相悖。加密貨幣為俄羅斯規避金融制裁提供了回旋空間,盡管該空間由于加密貨幣的低流動性并不寬裕。同時,加密貨幣也是烏克蘭官方發布的國際籌款的渠道。
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評價道,俄烏沖突是一場被嚴重低估的現代科技戰,人類先進的通信科技,在這場二戰后歐洲最大的地面戰爭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歷史上,私營公司曾扮演過重要地緣政治力量的角色,例如福特公司以及東印度公司。而在互聯互通的現在,私營的科技公司,發揮著遠超于歷史上產業巨頭的影響力。所以有分析人士稱,現在獲得谷歌、Meta或者SpaceX的幫助對一個國家來說,可能與獲得一個大國的支持不相上下。
“技術已經成為地緣政治的核心,”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主任凱倫·科恩布魯說,“埃隆·馬斯克就在其中。”
在為烏克蘭制定和平計劃的同時,馬斯克還介入了伊朗局勢,稱要在正在進行抗議活動的伊朗激活星鏈。星鏈的“民用”標簽,隨著該技術在俄烏沖突中使用,已經模糊化。
美國智庫“西爾維拉多政策加速器”的專家迪米特里·阿爾佩羅維奇評價稱:“他是時候做出決定了,星鏈究竟是為客戶提供技術的商業服務,還是高度依賴于管理層地緣政治利益的技術?如果選擇后者,那對那些擔心國家安全的客戶來說就是不可靠的。”
這個問題,俄烏沖突中的科技巨頭們的行動,已經提供了一個示例。
科技無國界,但科技巨頭有母國。這些科技巨頭的站隊,基本與母國立場保持了一致—它們大多數是西方國家的企業,而且主要來自美國。
拋開企業本身的價值觀,它們是否有選擇俄羅斯的可能性?
目前來看,答案是否定的。
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研究員朱利安·林霍夫表示,西方對俄羅斯的技術制裁影響深遠,幾乎禁止了所有可能落入俄羅斯軍隊的產品,包括互聯網技術和芯片。
自今年2月以來,美國實施了多輪制裁,切斷了俄羅斯獲取尖端技術的途徑。新加坡等多國金融監管局也發布聲明,要求在當地獲得運營許可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必須遵守對俄制裁措施,歐盟全面禁止有關企業向俄羅斯公民提供加密貨幣服務。
科技公司可以在沒有受托于政府或執法部門的情況下采取行動,但它們的行動必須符合當地政府的監管條例。
俄羅斯也行使了它的權力。在臉書和Instagram公開限制俄羅斯媒體后,俄羅斯當局向它們的母公司Meta下了禁令,不允許旗下的臉書和Instagram在俄羅斯使用。根據Statista的數據,臉書在俄羅斯擁有7000萬用戶,Instagram擁有6300萬。《福布斯》估計,俄羅斯的制裁令Meta損失了20億美元。
因此,國際危機組織聯合主席蘇珊娜·馬爾科拉認為,地緣政治的戰場集中在誰擁有著科技巨頭,以及同樣重要的,誰能監管它們。
2021年底,美國《外交政策》網站發起了一場辯論,主題是“科技巨頭能否改變地緣政治范式”。歐亞集團主席伊安·布雷默在《技術極化時刻:科技巨頭如何重塑全球秩序》中指出,少數科技巨頭事實上已經等同于國家,這些營利性公司控制內部代碼、服務器和規則,重構原本由政府主導的世界格局。
布雷默推演出三種數字地緣競爭的未來假設:國家至高無上,獎勵本國的“冠軍企業”;企業從國家手中奪取對數字空間的控制權,賦予全球主義者權力;國家逐漸消失,技術烏托邦主義者的地位提升。
哈佛大學教授斯蒂芬·沃爾特反駁了布雷默的觀點,他在《科技巨頭不會重造全球秩序》中指出,科技巨頭不會像布雷默想象的那樣強大自主,也不認為它們會取代國家。“這些科技巨頭與過去曾主宰石油、鐵路等行業的托拉斯集團并無本質區別,是一種需要主權力量加以規范的‘新型壟斷企業’。”
沃爾特寫道,科技巨頭無法與物理空間脫鉤,其在數字空間內的影響力無法為現實世界及公民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而國家可以合法使用武力。“當安全、政治權威與技術創新之間需要權衡時,政府(和社會)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摒棄技術創新以保障安全和政權。”在他看來,隨著各國政府向數字空間延伸主權,科技公司不受約束的發展環境正在消失。國家可以運用法律規范、經濟制裁等多種方式,避免大型科技公司的資本利益侵蝕主權利益。
沃爾特認為,下個世紀的地緣政治的基本特征將仍與今天非常相似。“具體而言,所有類型的非國家行為者,包括科技巨頭,未來將繼續在國家政府設定的政治和制度框架內運作。”
盡管兩人的立場不同,但對一點的預判是相似的:未來的一段時間,政府和科技巨頭將在虛擬和現實領域爭奪權力。
阿爾文·托夫勒在《權力的轉移》里有這樣一個觀點,即暴力、財富和知識是社會權力的基本源泉。他寫道,權力可以分為不同的等級,最高為知識,最低是暴力。三者之間的關系,決定著社會權力的分配。“暴力已經升華為法律,財富是工業時代權力的主要工具,而未來,信息時代的權力斗爭會集中在知識的分配和獲取。”
托夫勒認為,在國家層面,暴力、財富和知識的權力三角中,任何一點的偏廢都不足以支撐一個國家在世界權力格局中的顯赫地位。有學者據該理論分析美國的地位來源—核威懾、美元體系、知識霸權。毫無疑問,科技巨頭正在對后兩點產生影響。
馬斯克擁有超過200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這與芬蘭等國家的經濟總量相當。特斯拉市值最高曾突破一萬億美元,蘋果、谷歌、Meta、亞馬遜等科技巨頭的市值也都以萬億美元為單位。
這些擁有巨額財富的科技巨頭掌門人,都表現出了對加密貨幣的興趣。馬斯克個人持有比特幣、以太坊以及狗狗幣三種加密貨幣,并稱要在推特上推出加密錢包。目前,幣安公司已是推特的股東之一。蘋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斯蒂夫·沃茲尼亞克,曾說過他認為比特幣的代碼基本上是完美的。谷歌在今年的10月11日宣布,通過與數字加密貨幣交易平臺Coinbase合作,從明年年初開始,將允許一些客戶使用數字加密貨幣來支付云服務。

加密貨幣去中心化和匿名性特點意味著,這項科技會對傳統的政府權威帶來挑戰。世界各國政府對科技巨頭參與相關項目非常敏感。11月,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公司FTX因為一份資產負債表,在10日內迅速隕落宣告破產,更是震驚了日本、澳大利亞等批準FTX運營的國家監管局,再次敲響了加密貨幣監管的警鐘。
3年前,臉書打算創建自己的穩定幣Libra,并認為他們有幾十家公司或金融供應商的支持。臉書的公開報告顯示,它在全球擁有近30億用戶。根據Statista今年9月的最新數據,全球互聯網用戶超過50億,占全球人口的63.1%。其中,有47億是社交媒體用戶,占全球人口的59%。有業內人士稱,如果Libra順利發行,將對現有世界貨幣體系造成沖擊。
扎克伯格的造幣之路可謂坎坷。臉書的穩定幣項目剛啟動,就遭到了多個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的反對。為了獲得監管批準,臉書幾次更改定位,妥協為只錨定美元的數字貨幣Diem,但還是遭到了美聯儲的質疑。Libra的初始投資者以及協會會員,大多數在后期迫于監管壓力退出。扎克伯格也在掙扎兩年多后宣布放棄該項目,開始沉迷元宇宙。這是科技巨頭在數字空間爭取控制權的一次嘗試。
科技富豪在傳統的財富之外,擁有著建立在數據、信息、知識和技術上的權力,這令政府不安。中國、美國與歐盟近些年都對科技巨頭進行了多項反壟斷調查。今年9月,歐洲法院判定維持歐盟反壟斷機構對谷歌的罰款決定,向谷歌罰款41.25億歐元。此外,歐盟將于明年生效通過的《數字市場法》,繼續限制美國科技巨頭在歐洲的擴張沖動。
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主任馬克·倫納德(Mark Leonard)表示,現代世界的權力地圖已經發生了變化,新的權力地圖不再是地理上(對領土和海洋的控制)的劃分,而是由對人員、商品、金錢和信息流動的控制,以及技術創造的聯系來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