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連/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漸取代了棋牌等活動,成為了一種新的休閑方式。人們在旅游的過程中,也不僅是單純地感受美好的景物,而是越來越重視文化的渲染。在當今的社會形勢下,文化成了旅游的精神體現,而旅游業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本文就旅游文化與旅游經濟的發展關系展開了相應的討論,以供參考。
在中國市場經濟與國際化潮流日益加強的當下,旅游文化儼然已經變成了各個發達國家提升實力的最主要方式,而我國已經認識到了旅游文化的重要性,并把文化當成是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主要方向,走旅游文化和旅游經濟聯合發展的道路已成為必然趨勢。目前,各個國家都在極力弘揚本國的民族文化,我國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必須要加強旅游文化與旅游經濟之間的聯系,促使我國旅游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當下,我國正在大力進行城市建設,而城市建設離不開城市規劃,而城市規劃一定程度要以當地文化為基礎,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蘊,所以,呈現出了具有地方特色建筑類型以及自然風光,這對于外地游客產生了極大的新引力,各個城市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逐漸開發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業。文化的商業化推動了旅游業的興起,而旅游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經濟的增長,由此可見,旅游經濟離不開文化的支持。也可以說,旅游經濟是一種特殊的經濟交流形式,也是文化交流的途徑。從表面上來看,旅游就是人在不同空間中的轉換,實則不然,旅游更像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這是人們的生活水平到達一定高度后,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如今,人們出門旅游不僅是為了觀賞自然風光、改善心境,更多的是為了體會不同城市、國家的文化內涵。旅游中的文化魅力是通過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來體現出來的,在這種碰撞過程中新的文化得以出現。其實,文化交流也可以被看作是精神交流,這種交流形式使個體的價值得以體現,進而喚醒內心對于生活的熱愛以及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正是文化中包含的多種內涵,吸引著各個城市、國家的人,也以此推動了旅游業的發展。
對于現代的人們來說,旅游是一種對于美、藝術以及自然的追求,更像是一種文化活動,領悟和傳播著文化內涵。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經濟活動,起著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旅游經濟不僅有利于文化的傳播,還利于對文化的保護。隨著旅游經濟的不斷發展,旅游業也迎來了更好的發展機會,促使文化得到了更好地傳播。文化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對于文化的需求有著直接的關系,而文化需求也與人們的經濟水平有一定的聯系,當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之后,人們的消費方式也逐漸從物質消費朝著文化審美方向發生改變,促使旅游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文化也得以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環節。可以說,文化與旅游是一種相互成就、相互促進的關系,例如,旅游資源的開發、旅游商品的銷售等,都是建立在文化的背景基礎之上的,旅游業的發展與文化經濟息息相關,而旅游文化的發展依賴于旅游經濟,兩者相輔相成,進而促使社會得到了更好的發展[1]。
對于人們來說,旅游是一種新的休閑方式。人們旅游的過程中,能夠欣賞到美麗的景色,品嘗當地的特色食物,感受到當地的民俗風情。此外,還可以了解到當地的民俗文化,學習更多的知識,拓寬了自己的視野、形成了獨特的興趣愛好,自身的文化素養也得到了提升。不同文化蘊含著獨特的文化背景,展現了時代的變遷,保存了當年那個時代獨有的精神、特點,通過與這個文化產生接觸,可以了解不同城市人們的風俗習慣,還有助于自我思考,發現自己新的追求以及品格。好的東西是值得源遠流長的,而壞的東西則必定會在發展過程中遭到摒棄,文化就是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蘊藏著很多的人生道理。不同民族有其獨有的文化背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民族又在逐漸接受著來自其他文化的影響,在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古城中,人們逐漸對于世界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激發了人們的創造精神。旅游文化向人們展示來各個城市、各個國家不同的美,使人們的身心都受到了美的熏陶,道德修養以及審美情趣也得到了培養。
旅游文化對于商業和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促進消費以及增加外匯收入兩個方面。當人們不再需要苦惱如何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之后,他們對于精神世界的需求有了更強的欲望,對于旅游的渴望越來越強烈,因此,他們更加愿意為旅游去消費,進而促進了國民消費水平的提升。每個城市都有其獨有的特色景點、小吃等,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其消費欲望得到了激發。此外,旅游業各個部門充分地利用文化資源來開發一系列的旅游產品,刺激人們的購買欲。而外匯收入的增加則是通過跨境旅游來實現的,隨著中國的強大,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愿意來中國旅游,外國游客旅游需要的服務也更多,因此也必定會需要進行大量的消費,也就促進了我國外匯收入的增加[2]。
旅游文化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徑,本國文化對外輸出,對外國文化產生影響時,人們心中會產生強烈的自豪感以及愛國情懷。而文化交流則可以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的友好交往,通過吸收國外文化的優秀思想,讓我國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對于維持社會的穩定有著積極的作用。很多人對于民族文化產生了錯誤的認識,其原因在于對于民族文化的認知不全面,只有真正了解了這個民族的文化后,才可以接受這個民族,進而與其保持良好的交往,有利于雙方的共同進步與發展。
不同的民族有著其獨特的文化底蘊,隨著旅游文化的發展,這些民族文化也逐漸滲透到了不同的地區。各個民族在保護和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在推動社會進步,促使社會一體化得以實現。社會一體化一般包括兩個領域,其中一個是某一社會結構其內在構成因素的一體化,如中國各少數民族在某些風俗習慣下形成的一體,而另一種則是各種社會關系內部由于相互溝通、彼此聯結而產生的一體。社會關系內部的社會統一表現為經濟一體化、政治一體化和精神一體化。我們常說的社會一體化有區域一體化與全球一體化,其中,社會一體化出現的時間更早,不過其范圍卻相對較小,取決于不同的政治經濟制度的結合,而旅游業的發展恰好推動了這一結合的過程。所以說,區域一體化是全球一體化的重要基石。而全球化一體化出現的時間則更晚一些,但是其范圍更為廣泛。同樣的,全球一體化也必須要依賴于政治體系的結合,對經濟水平的要求也更高,旅游文化的發展對于促進全球一體化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3]。
近年來,旅游業的發展速度非常快,猶如激浪入海那邊勇猛,導游人才也在不斷補充。由于現代人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愈來愈高,對導游業務的需求也愈來愈大。為適應更多人的觀光需要,城市旅游資源所包含的資源范疇也有了進一步的拓展與增加,只要是可以吸引旅游者、具有旅游意義或是具有使用功能的旅游商品,都是可以被看作是旅游資源,而人文自然資源則構成了城市旅游資源的主體組成部分。而且,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城市游覽資源的基礎建設也在不斷完善中,如對古城歷史遺址的修繕、城市圖書館的建立、博物館的發展等。要使得旅游資源更加豐富,還需要舉辦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動,通過開展不同形式、內容的文化交流活動,在推動文化交流的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經濟效益的發展。不同的文化活動所蘊含的文化特色不同,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給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活力。
從文化旅游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創新觀念,解除傳統觀念的羈絆,緊隨時代進步的步伐,不斷地提高市場占有率,充分地掌握當地的旅游資源,明確發展方向。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積極利用各種手段,對市場進行科學的調控。開發旅游市場,將當地的特色產品發展為旅游產品,體現出本地區獨特的旅游優勢。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當地文化特色的融合,避免出現商業化程度過重的問題,必須明確旅游規劃設計過程中的相關定位,保留自身的原始特色,從而打造出具有當地人文發展特色的旅游產品。
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大資金的投入,給予相關地區更多的支持,并運用到道路、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當中,使當地的基礎設施得到完善、衛生條件得到改善,以保證觀光景區的功能,這是區域文明建設與旅游文化產業的共同發展的重要基石和前提條件。針對區域旅游建設與發展,政府必須與當地居民主動開展溝通與互動,讓其知曉發展旅游文化經濟活動的根本目的與主要含義,以增強其對發展文化旅游經營活動的了解與意識,并取得其大力支持和協助。
實現旅游商品等多元化的旅游產品的開發,并重點利用該地域內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充分運用當地的歷史人文優勢,進一步發展特色的旅游商品,進一步完善人文內涵,提高景區的歷史文化底蘊,使旅游資源更加具有吸引力,從而吸引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前往。更全面、深入地挖掘本地區的民俗文化,并由此為靈感來設計多樣化的旅游產品,豐富自身的旅游特色,促進旅游者的消費欲望。根據廣大人群對于旅游產品的不同需求,對旅游景區的開發進行定位,才能真正地開發出高質量的旅游路線以及旅游景觀,為人們帶來更好的服務體驗。景區在建設過程中,必須要突出當地的生態自然風光,并且考慮到自然景觀建設與當地人文歷史發展之間的關聯,從而開發出豐富多彩的旅游產品,帶動區域經濟的建設和發展。
綜上所述,經濟水平的提升帶動了旅游經濟的增長,為了使這種發展勢頭得到進一步的保持,需要深度發掘旅游經濟的特點,在保證游客游覽體驗的同時,增加游客的文化體驗。此外,還需要意識到旅游經濟與旅游文化之間存在的特殊聯系,在發展旅游經濟的同時,兼顧文化經濟,進而促使區域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
引用
[1] 李喬楊,王潔,李鵬.接續·創新:文化旅游與經濟發展——基于“西江模式”的分析[J].貴州民族研究,2021,42(4):159-165.
[2] 鐘小東.文化經濟與旅游經濟發展關系及相關問題探討[J].旅游與攝影,2021(14):65-66.
[3] 王娜.文化旅游經濟發展背景下的大型酒店管理內涵分析[J].大眾投資指南,2021(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