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文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積淀著悠悠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其中蘊含的精神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追求。中華文化五千年,煌煌巨著隨處見。中國作為世界上四大古國中唯一存在時間最長,文化傳承沒有隔斷的國家,歷經千年的時間洗禮,作為教育傳承者的我們,需要從這時間長河中為學生選取最適合他們的部分。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家國情懷,到主張“仁義禮智信”“理治、德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忠恕之道與和合文化,再從“五四運動”之后所形成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持之以恒、堅強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建設新中國以來所形成的勤儉節約、舍已為人的優良傳統。改革開放又帶給我們創造創新、努力求真、積極奮斗進取的昂揚斗志。接著“五四”給我們帶來的艱苦奮斗的精神以及在不停奮斗過程中形成的節約、頑強、大公無私的優良傳統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我們,改革開放以后的昂揚斗志、努力創新、求真務實也在繼續發揚著。這些優良的傳統文化是我國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瑰寶,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職業藝術教育當中去,將屬于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品德和精神帶入到學生的日常課堂中去,在讓學生獲得專業領域該有的專業能力的同時,也能夠塑造學生精神氣質,提高他們的道德品質,使學生今后能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更好地滿足于社會發展的需要。
1998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才開始大規模起步,到如今為止也就二十年的時間。高等職業教育和我們認知的普通教育使完全不同的兩種教育類型,但是他們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隨著時間的發展,如今高等教育的將近一半的規模已然成為高等職業教育,到這般規模已是相當不易。但是,當前社會依然對此存在相當大的偏見。由于高等職業教育所教授的學生普遍學歷較低、錄取層次低、畢業后所處的社會地位也同樣無法趕超普通高等教育,所以對整個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仍然不高。高等職業院校與普通高等教育學校相比較,其即使有地方撥款,但又因各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不同而差距巨大,所以經費依然相對緊缺。這將成為高等職業教育跨越式發展的絆腳石[1]。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應竭盡所能發揮自己的作用。機遇和挑戰同時到來,抓住機遇的同時就要面對這個新的時代給我們的挑戰。
中國成為中國第一制造大國已經長達十二年,但仍然無法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比肩,因為我們的許多產品缺乏最核心、最關鍵的技術,沒有核心技術的支撐就無法掌握整體設計的主動權和話語權。所以為了能與制造強國比肩,我們就必需實現轉變,而這轉變就必需要有成千上萬的創新型、技術型人才作為支撐。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擔負的使命正式培養大量技術技能型人才。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高等職業培養的學生距離技術型人才還有相當一段距離。由于傳統教育的形勢導致社會,甚至是學生對自己的定位不明確,不是缺乏技術技能,而是缺少中國制造強國之魂的工匠精神。所謂工匠精神,就要有追求卓越,臻于至善的精神,在不斷探索中發現真理,達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精神,才能對制造的品質有不懈的追求,用嚴謹的態度看待每一道工序,小到每個細小的零件、大到一輛坦克,每一個細微的零件、每一道組裝的工序;擁有這樣精神的人,他們的專注是常人無法比擬的,在每一次制造過程中他們都能專注到隔絕外部的干擾,在每一次自我專注和提升的過程中,完成了對技術的傳承和奉獻。也正是有這樣的精神,才能一次次突破重大項目,在突破中不停地思考,不斷地革新。高等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正是需要一批像這樣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也是一批擁有大國工匠精神的人才。他們在工作崗位上的守正創新,為我國成為制造強國提供了強大支撐。
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的水平是主要是由學校的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來決定的,教學工作的質量也受其影響。目前,越來越多的學校專業近乎相似,但水平卻不能達到較高的水準。高職院校在專業建設時,并沒有突出與普通高校的區別,沒有展示高職院校獨有的特色[2]。除此之外,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在面臨眾多崗位時,竟找不出與自己可以勝任的工作。此現象與高校培養脫離社會發展有關,沒有依據社會的需求進行合理的專業建設。因此,高職院校當務之急是找到自己的專業特色,提高專業水平的建設,緊密聯系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將社會需求作為導向,緊跟國家的發展戰略[3]。
2.1.1 開展高等職業藝術教育有利于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教育部發布的《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藝術文化教育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普及,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創新思考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等。為其將來的職業成長增加身后的文化底蘊并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為國家提供技術型、創新型人才。
2.1.2 開展高等職業藝術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和創新意識
人文藝術教育通過知識的普及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提供了其工作能力和效率,也學生有了一定的文化內涵。藝術教育活動在人文教育的基礎上,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促進了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價值,提升內在修養。藝術教育為學生提供了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在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2.2.1 高職院校開展藝術教育的動力不足
近幾年來,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數量、在校生人數都在不斷上升。很多高等職業院校是經過層次升格變成的,而且又發生了一些合并或者搬遷的情況,所以在建校初期,面臨存在的各種問題,例如辦學力量不足、教學資源的整合等問題,導致了高等職業院校將大部分目光聚焦在生源、提高畢業生就業率上,以及課程專業的建設、課程的設置和師資力量的引進,對于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遠不及如此。部分高職院校缺乏開設相關課程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意愿。
2.2.2 高職院校學生藝術教育需求不強
高等職業院校大部分學生的特點是普遍學習能力較低,又因為都來自比較偏遠的農村,導致學生對自己的信心缺失,在整體大環境的影響下漸漸喪失自我身份的認同,人生追求比較迷茫。其中藝術類的學生文化課底子更薄弱且其審美能力有限,導致高職院校的藝術教育變得較為困難。大多數學生更重視專業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綜合素質的提升,沒有完全領會相關課程的精髓,個人文化藝術修養也沒有得到有效提升。
2.2.3 高職院校校園藝術氛圍不濃
高職院校為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設立了很多不同的社團,例如書法社、街舞社、模特社、國畫社等,但各類社團普遍缺少專業教師的指導,日常活動也較為松散,無法形成濃厚的藝術氛圍。同時,因為缺乏與校外企業、藝術機構的聯系,導致學生無法得到豐富的實踐經驗,也無法在校園里觀看到知名作家的講座或專業的演出機會。
中國的傳統文化歷經千年之久,隨著世界文化的交融,越來越多的國外文化涌入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在高等職業藝術教育的過程中融入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既能夠用現代的方式重現傳統文化,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對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意義[4]。
傳統固有的教育方式已經漸漸無法滿足學生的創新創作需求,而新的創作又無法找到突破口。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為學生提供了另一個創作的思路,在多國文化交融的今天,重新審視我國的悠久歷史,在優秀的文化作品中汲取新的養分,為學生的美術創作提供靈感。
長期以往的教學模式讓我們習慣于將課堂的中心放在教師身上,并且很多知識來源于書本和大綱,教師只專注于書本知識的傳授,并不注重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這種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了,雖然教師有心采用新的教學方式,但在不知不覺中還是沿用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5]。由于世界文化的頻繁,國外的藝術文化漸漸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得我國高等職業藝術教育的設計作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一直在模仿和照搬歐美及日韓的一些經驗與方式,忽視了我們國家文化的優勢。如此以往,不僅降低了本國文化的識別度,還出現了方向性的問題,漸漸背離了傳統文化。所以教師應該改變教學觀念,在藝術教育過程中融入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并將其合理應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還能豐富藝術設計的表現手法,在設計作品中體現出獨一無二的中國文化韻味。
如今的時代在飛速發展,信息技術的運用也是當下教育的一個必要手段。學生通常喜愛一些新型的文化形式,對傳統文化通常抱有抵觸心理。對于這種問題,我們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用新的展現方式來幫助學生了解傳統文化,還可以制作一些創意的小動畫來幫助學生理解案例[6]。利用這種形式來個革新傳統文化的傳承形式,深入淺出,讓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能夠有所傳承。
高等職業教育再專業內容方面的設置上要與專業教學內容合理對應。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特點,要根據不同專業的特色,指定符合該專業特點的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合理地設置藝術教育課程地類別和學分。除此之外,還要根據學校的特點和該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建立符合當下情景的人才培養計劃,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7]。在課程建設方面,要加強藝術類課程的特色建設,同時又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精神,加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培養過程中融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一步加深藝術教育。
引用
[1] 趙明威.新形勢下高職教育發展的幾點思考[J].機械職業教育,2012(7):5-7.
[2] 蘇致莉.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管理現狀的思考[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9,21(7):9-12.
[3] 陳麗華.對新世紀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思考[J].教育學術月刊,2010(3):92-93.
[4] 胡冀現.高職藝術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及有效教學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20(9):148-149.
[5] 韓培慶.高職課程改革的新理念[J].教育與職業,2008(24):83-84.
[6] 李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藝術教育的價值與路徑分析[J].戲劇之家,2021(8):167-168.
[7] 劉珊珊,孫硯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藝術教育課程的創新研究[J].藝術教育,2019(6):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