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天生港小學 郭燕華
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不是一項具體的數學知識,也不是某項特定的數學技能,而是對學生學習數學所需的思維能力與綜合素質的總體概括。當前,教育界對于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解釋主要包含六個方面,即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以及數據分析。作為一名合格的數學教師,應當以培養學生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作為課程設計的主要任務,分析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提升中遇到的困難,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的手段,促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與數學綜合能力逐步提升。
抽象思維是理科學習所必備的思維能力,更是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第一要素。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雖然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對于許多小學生而言,抽象思維是他們的短板。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發展時期,更容易認識與理解具象化的事物,而難以將抽象的事物在腦海中以具象化呈現出來。同時,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教師常常習慣于將知識點直接填鴨式地灌輸給學生,而忽略了學生將抽象的文字概念具象化的思維過程,使得抽象思維得不到很好的培養與發展。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有助于將抽象的概念通過影音視頻具象化地展示在學生眼前,幫助學生構建由抽象認識過渡到具體理解的思維橋梁。
以題為例:有一個棱長為6厘米的正方體,表面全部被涂成了藍色,后切割成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有3個面再被染成綠色的小正方體有多少塊?很多學生面對這樣的問題會感覺到十分棘手,不知如何思考,也不知該如何下筆。如果教師在講解這道題目時,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課件,向學生動態演示大正方體的切割提取,那么便把抽象的思維向學生具體展現,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屏障,拓寬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促進了數學抽象思維的形成。
邏輯思維能力是數學學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數學體系,而且有助于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客觀冷靜地看待自己的發展與選擇,對事物有自己的判斷,使自己的認識有規劃、有條理。可以說,邏輯思維能力對學生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響。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小學階段的學生面對自己難以解答的問題時,思維總是較為混亂,缺乏理性的順序。因此,教師應當幫助他們在面對難題的過程中理清思路,透過表象看本質,層層遞進、逐步深入地進行思考和探究。想要讓學生有層次地思考問題,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設置有效問題,通過相互關聯、逐步深入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有邏輯地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當學生面對新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由淺入深地進行提問,讓問題的難度層層遞進。
以“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圓柱和圓錐》的教學為例,在學到圓柱體時,我先讓學生進行仔細觀察,說一說圓柱體的特征,等學生給出充足的答案之后,我再提問學生:“想一想,你們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應用到了圓柱?”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很多地方的柱子都是圓柱。”于是,我順勢問道:“為什么要用圓柱做柱子呢?圓柱體有什么好處和用處呢?”學生立馬想到,圓柱體沒有棱角,安全性好。圓柱比立方柱看著更舒服,給人比較溫和的感覺。圓柱的另一個特點是它整體的摩擦系數小,不容易被風化和損壞。教師設置問題,引導學生的思考路徑,讓學生充分運用邏輯思維,自然而然地得出了答案。
小學階段,數學學科的教學目標從來不是讓學生只會應試,而是讓學生通過數學學習學會用理性全面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數學眼光理解世界,用數學語言描繪世界。同時,數學知識不應當是孤立的“點”,而應當是連成一片的“網”。基于此,數學建模素養的培育對學生數學學習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數學建模素養的培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真實的探究場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尋找解決方法。
數學建模素養的培育要遵循兩種特性——漸進性和合作性。首先,小學階段,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的,因此需要教師在數學模型的構建過程中詳細地將每一個知識點講解充分,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數學的魅力。其次,為了提高學生數學建模素養的培育效率,教師應當在構建數學模型時遵循合作性原則,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共同的合作探究,通過求同存異、取長補短,更為全面地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積累豐富的解題經驗,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直觀想象能力,是指利用空間想象能力與幾何圖形的直觀表現,從而理解、把握事物的變化與發展,并探尋其中的規律,利用以圖形理解為主的空間形式來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直觀想象能力是數學學習的重要能力,小學高年級階段是學生直觀想象能力培養的起點,因此教師一定要抓住時機,把握機會,為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培育中,學生應當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體地位,教師則發揮主導地位,做好學生的引路人,給學生充足的耐心、時間與引導。
以“圓錐”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先給定“圓錐”這一教學內容,讓學生充分進行感受,并且動手畫一畫。在學生對這一圖形有了基本的熟悉與了解之后,給定學生特定的條件,讓學生依照條件進行繪制,感受高和底面的變化會對一個圖形產生怎樣的影響。
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的必要能力,與學生的數學成績和準確率有著直接聯系,也是小學生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和家長常常會因為學生的計算錯誤而無可奈何,認為這是“不應當出現的錯誤”。但其實,面對學生的計算錯誤,教師和家長既不能輕視,又不可回避,應當通過分析歸納,判斷出學生的錯因,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小學數學的計算錯誤常有兩大類原因:
第一類原因,也是最常見的原因,便是粗心。然而,教師不能因為學生粗心,便不對學生的錯誤予以重視。粗心常常反映出一些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的問題。例如:有些學生在計算時坐姿不端正,并且三心二意,這就是學習態度的問題,家長和教師應當及時予以糾正。而有些學生在計算時經常喜歡心算,因此頻頻出錯,這就是學習方法的原因,教師要及時給出建議。
第二類原因,是學生對運算規則或基礎知識的掌握仍存在問題。例如:有些學生在學習分數乘法中,面對整數乘以分數的情況時,會用整數去乘分數的分母,這樣的錯誤就不是粗心導致的,而是由于學生對分數及其運算的概念仍存在不清楚的地方,教師應當“因地制宜”“對癥下藥”,提高并深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數據分析能力是數學學習中一項很重要的實踐能力,數學知識產生于現實生活,同時服務于現實生活。當數據孤立存在時,它們只是一串沒有價值的數字,而當數據經過分析加工得出結論并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各界時,數據才有了魅力與意義,發揮了切實的作用。統計教學,是培養學生數據分析能力的合適教學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探索意識、實踐能力與團隊合作意識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使數學知識不再是“紙上談兵”。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扇形統計圖》為例,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定一個調查的問題,對全班學生進行采訪,然后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繪制扇形統計圖,得出結論。有的學生將“同學們喜歡的運動”定為采訪問題,有的學生則就“家庭出行方式”進行深入調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了扇形統計圖的理解與掌握,而且在實踐活動中提升了數據分析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師教學的首要任務。對于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學而言,教師應當圍繞著核心素養展開教學活動,巧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設置有效問題,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注重漸進性和合作性,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素養;數形結合,培養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巧用“錯誤資源”,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算水平;設計統計任務,提高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