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輝
從下面兩個文題中任選一題作文。
題目一:
生活如詩,歲月如歌。溫馨的家園,歡樂的操場,美麗的田野……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一定都有你散落的詩行。教室里你埋頭苦學的身影,家庭里你體貼關愛父母的孝行,生活中你幫助他人的故事……都是你書寫在時光長河里的美麗詩行。梳理過往,你會發現自己真棒!
請以“這里,我寫下最美詩行”為題,寫一篇文章。
題目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跬步千里,滴水汪洋;向上一尺,根深一丈。
那種才長半尺就要結穗的谷子,不管穗形多么好看,谷穗肯定不飽滿,甚至是癟的。
根須扎得越深越久,春日才能猛躥猛長。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感悟和思考?請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有創意地表達出真情實感;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③不少于500 字;④文字和標點的書寫要規范、整潔;⑤文中不得出現考生本人姓名以及畢業學校名。
與全國各地爭奇斗艷的命題形式相比,吉林省一直保持著穩定的作文命題方式——選題作文—— 一篇命題作文+一篇材料作文。這種命題方式給考生創造了廣闊的寫作空間。考生可以在考場上大膽選擇自己擅長的題目和文體,自由抒發真情實感。
第一個文題“這里,我寫下最美詩行”是命題作文。首先,考生要深刻理解題目的內涵。這是一個句子式題目。地點狀語前置,啟發考生在下筆前一定要明確“這里”是哪里。“我”則限定文章的主人公必須是考生本人。“最美詩行”可以理解為“奮斗的足跡”“理想的成績”“值得回味的經歷”“隆重的演出”等。考生應選取生活中最有意義的經歷展開寫作。
其次,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從小事著手。我們從小到大,每天都在“寫下詩行”:幼兒園牙牙學語時,“我”學會把美味的食物和長輩分享;小學夏令營活動中,“我”主持了一場篝火晚會;上初中后,“我”擔任數學科代表,帶領擅長數學的同學參加數學競賽,獲得一等獎;在敬老院,“我”和同學們打掃衛生,給爺爺奶奶們表演文藝節目……正是這一次次經歷繽紛了“我”的生活,慰藉了“我”的心靈,啟迪了“我”的思想,豐富了“我”的人生。寫作時,要把“我”的感受描述出來,這樣文章的主題會更加鮮明,情感更加充沛。
最后,選擇自己擅長的文體寫作。“這里,我寫下最美詩行”這個題目,在語言的表達上宜采用以敘述、描寫為主,穿插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在具體的表達上,可以采用題記、小標題、日記等多種形式,會更好地增強表達效果,產生標新立異的感覺,也能更好地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球。如用精練的語言概述“寫下最美詩行”的重要意義作為題記,以此開啟全文;采取寫日記的形式,記述某次“寫下最美詩行”的過程和真切感受;或以書信的形式,向老師、父母傾訴自己是如何努力“寫下最美詩行”的。
第二個文題是材料作文。試題給出了三句富有哲理的話。“跬步千里,滴水汪洋;向上一尺,根深一丈。”強調的是積累的重要性。“那種才長半尺就要結穗的谷子,不管穗形多么好看,谷穗肯定不飽滿,甚至是癟的。”強調腳踏實地,不能急于求成。“根須扎得越深越久,春日才能猛躥猛長。”強調根基的作用。讀懂了材料,考生可以選取厚積薄發、勤于積累、腳踏實地、注重根基等角度展開寫作。
寫作時,可以從記敘自己或身邊的某個人成長中不斷積累、腳踏實地、厚積薄發的故事;可以發揮合理的想象,以烏龜或山羊為主人公,編寫關于勤奮努力的童話故事;也可以采用訪談節目的形式,以“積蓄青春力量,努力為國爭光”為話題,訪談幾位中學生,讓他們就“如何積蓄力量,厚積薄發”發表看法,談當代青年面對時代挑戰的所作所為;還可以寫議論文,闡釋“青年要善于厚積薄發”“做一個腳踏實地的人”“讓青春綻放力量的光芒”等觀點……行文中選擇其中一個角度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寫作這個文題,既可以在寫作的形式上下功夫,也可以在素材運用上靈活把握。
這里,我寫下最美詩行
一考生
鶯啼語,燕繞梁,清風明月映海棠。情意重,記憶長,旖旎韶華溢芬芳。拼搏、張揚、深情、向往,這里,我寫下最美詩行。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校園里,我用汗水寫下拼搏時刻的最美詩行。
中考的號角已經吹響,青春的熱血越發滾燙。為了這一天,我不知熬過多少個黑夜;為了這一刻,我不知付出多少心血。初中三年,征途漫漫,過程苦澀。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進校園,我努力睜開惺忪的睡眼,從溫暖的被窩里爬起來,走向教學樓。月明星稀的夜晚,我仍在挑燈夜戰,奮筆疾書,即使手指發麻、腰背酸痛,手中的筆依舊不停地滑動。因為我知道,青春不是懈怠與消極,而是拼了命,盡了興,剩下的交給時光。青蔥校園里,我用拼搏與汗水寫下最美詩行。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班級里,我用深情寫下奮斗時刻的最美詩行。
從一樓到五樓的距離是三年,回想這三年,母校的一草一木映入腦海,老師的一顰一笑猶在眼前。師生三年,留下太多回憶,想說太多感謝,未道太多不舍。語文課上,豪放的唐詩、婉約的宋詞,抑揚頓挫地吟出我的意氣風發;數學課上,難解的函數、難懂的方程,直尺圓規繪制出我心中宏偉的藍圖;英語課上,師生對話、集體表演,二十六個英文字母拼寫著無悔的誓言。物理老師通過串聯并聯,讓夢想的燈泡終于發光;化學老師用加熱蒸發,讓混雜的離子抱頭而逃;政治老師講綱領國策,引領前進的步伐;歷史老師通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帶我看泱泱華夏,世紀繁華……如今,要與這些恩師道別,喉嚨發緊,眼眶發熱,說一聲“加油”,道一聲“珍重”。溫馨的教室里,我用滾燙的熱淚寫下最美詩行。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疫情抗擊戰場上,我用擔當寫下青春的最美詩行。
春寒料峭雪紛飛,乍暖還寒冰融時。陽春三月,我的家鄉吉林卻遭受了“倒春寒”,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席卷吉林。疫情當前,全民抗疫,眾志成城。全民核酸檢測,我也做了一名小小的志愿者,穿上防護服,幫助記錄名單,輾轉于一個大屯和三個小屯之間。冰雪初融,春寒料峭,我卻滿身是汗,感到渾身都是力氣。我為抗擊疫情付出了汗水,我驕傲。雖然我一個人的力量太過微小,但我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寫下最美的詩行。
把所有的夜晚歸還給山河,把所有的春光歸還給疏疏籬落。這里,我用拼搏、情誼、擔當寫下最美的詩行,演繹成我青春最美的樂章,展現出我青春最美的模樣。
第一,選材真實,感情真摯。這篇文章選材于真實的生活,展現了一個善于觀察、善于體悟、敢于拼搏、勇于擔當的中學生形象。“我”在初中三年挑燈苦讀,不懈努力;“我”在考場上回憶三年來與老師們的相處,情深誼長;“我”在疫情突發時挺身而出,毫不畏懼,字里行間流露著“我”對曾經的過往、對老師、對國家的真摯情感。
第二,敘述細致,主題突出。文章對“我”初中三年的拼搏從清晨寫到夜晚;對老師們的情誼更是一一寫來:語文老師朗誦的抑揚頓挫、數學老師繪制的宏偉藍圖、英語老師拼寫出的無悔誓言……抗擊疫情戰場上“我”參與志愿服務,真情付出。細致的敘述中展現出鮮明的主題。
第三,層次清晰,結構嚴謹。開篇用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點題并引起下文。主體部分分別用三個詩句引起三個段落:校園里、班級里、疫情戰場上;寫拼搏、抒情誼、贊擔當。詩句的內容與文段的內容相呼應,都恰當地點明“書寫詩行”。
成功源于向下扎根
一考生
大家聽過“竹子定律”嗎?起初,竹子經過4 年時間僅長3 厘米,因為它要將根須埋在土壤里綿延數百米,以此來汲取養分。從第5 年開始,它以每天30 厘米的速度瘋狂生長,僅僅用6 周就可以長到15 米。我們從“竹子定律”中不難發現:成功源于向下扎根。
成功源于向下扎根收集素材。唐朝詩人李賀,身材纖瘦, 常 常 騎著一匹弱小的馬,帶著一個背著破囊的書童清晨出門尋詩覓句。他一邊走,一邊吟詩,一得到好的句子,就立即寫在紙條上放進破囊之中。到傍晚回家時,他把所有的紙條都取出來,構成一整篇。他日日如此,除非有重大的事情發生。正因為日復一日地積累錦囊佳句,李賀才寫得一手錦繡文章。試想,如果李賀沒有向下扎根,日積月累地收集素材,他能吟出“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嗎?
成功源于向下扎根積累經驗。20 世紀初,愛迪生把所有精力都投入研究可以“長壽”的蓄電池之中。3 年過去了,他更換了上千種材料,做了上萬次實驗,依然沒有研發成功。面對越來越多的冷嘲熱諷,愛迪生依然不斷實驗并總結失敗的原因。最終,他用了10 年時間,終于研制出了一種新型的鎳鐵堿電池。由此可見,選擇向下扎根,積累失敗的經驗,就會離成功更近一步。
成功源于向下扎根汲取力量。1969 年,不滿16 歲的習近平來到地處黃土高原的陜北梁家河村插隊。住窯洞、打壩、挑糞、修公路、建沼氣池……黃土地的生活雖然異常艱苦,卻成為習近平讀懂人生、讀懂中國、讀懂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的重要起點。從此,他不斷向下扎根,了解民情,終于成為把14 億多中國人凝聚在一起的偉大領袖。因為向下扎根,融入群眾,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可以汲取人民的力量,帶領中國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4 年積淀,方成蒼翠玉竹,唯有努力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充足的營養向上生長。植物如此,做人更該如此。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取決于一點一滴的日常積累,唯有默默耕耘,不斷充實自己,才有能力攀上成功之巔。
有句話說:“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讓我們從此刻開始努力扎根,藏器待時,為走向成功積蓄力量吧!
第一,觀點鮮明,主題突出。考生抓住材料中的關鍵句,恰當擬題,并以此作為文章的中心論點。主體部分,考生選取唐代詩人李賀騎馬積累錦囊佳句寫出錦繡文章、愛迪生利用10 年時間做了上萬次實驗發明鎳鐵堿電池、習近平不滿16 歲開始深入群眾向下扎根終成一代偉大領袖的事例,論證了向下扎根對于成功的重要性,有力地論證了文章的論點。
第二,層次清晰,結構嚴謹。文章的層次非常清晰,考生從“收集素材”“積累經驗”“汲取力量”三個角度闡釋“向下扎根”的價值和意義,將文章的分論點赫然置于段首。文章結尾部分,考生由“竹子4年積淀”寫到“做人更該如此”,再由常見的言論聯系到今天的實際,重申觀點。層次清晰,讓讀者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