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恒波
童第周,浙江鄞縣人,著名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杰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1902 年,童第周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在他的童年時代,能吃飽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父親為了改變孩子的命運,讓童第周早早到私塾里學習。
小孩子都很貪玩兒,童第周也不例外。放學回家,他不愛寫作業,而是跑來跑去,和伙伴們玩游戲,對學習一點兒也不上心。
父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卻不知如何開導他。
這天,童第周在屋檐下的階沿上玩游戲,突然發現石板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一行手指頭大的小坑。“咦?這些小坑是誰弄的?”童第周把父親從房間里拉了出來,睜著大眼睛問道。
看到兒子擁有強烈的好奇心,父親耐心地引導他。
“孩子,你說這些坑是怎么來的?”
“刀刻的?”童第周眨著眼睛。
父親搖了搖頭。
“用石頭鑿的?”
父親還是搖頭。“那是怎么來的呀?”
父親指著屋檐,又指了指石板,輕輕地說:“是水滴咬的,雨滴一點一點咬出來的!”
“雨水能把石頭咬出坑來?”
父親笑了,說道:“一天兩天當然不行,一個月兩個月也不可能,但是長年累月,滴水便可穿石!”
“長年累月,滴水穿石。”童第周反復咀嚼這八個字。
這時,父親拿出紙和筆,寫下“滴水穿石”四個大字,并且告訴他:“凡事只要持之以恒,最終一定會有所收獲。”
童第周點了點頭:“爸爸,我記住了。”
“滴水穿石”這四個字成了童第周一生的座右銘。
1927 年,25 歲的童第周從復旦大學畢業,被舉薦到南京中央大學生物系任助教。不久,他得到了一次去比利時留學的機會。
童第周在比利時學習非常刻苦。有一次做實驗,童第周的導師達克教授要求學生們設法把青蛙卵膜剝下來,這是一項難度很大的手術。青蛙卵只有小米粒大小,外面緊緊地包著三層像蛋白一樣的軟膜,因為卵小膜薄,手術只能在顯微鏡下進行。
許多人都失敗了,他們一剝開卵膜,就把青蛙卵也給撕破了。
“這根本沒法完成,簡直比登天還要難!”同學們一個個都放棄了。
只有童第周一人鉆進實驗室,不聲不響地進行實驗。
終于,童第周取得了讓所有人都感到震驚的成績 —— 完整剝下了青蛙卵膜。
“童第周成功了!”“這是創造奇跡的一天!”同學們高興地奔走相告。
達克教授更是激動萬分,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連聲稱贊:“童第周真行!”
“謝謝教授的夸獎!是中國人真行!”童第周笑著握著教授的手。
童第周剝除青蛙卵膜手術的成功,震動了歐洲生物界,他的雙手被同行稱贊為生物學的 “金手指”。
留學期間,童第周潛心研究,在生物學的高峰上刻苦攀登著。
作為克隆技術的第一位青年學者,無論是學校的教授還是同學們,大家都看好童第周的前途。
“你這么年輕,就取得了這樣的成就,將來肯定會飛黃騰達,光宗耀祖的!”
“畢業后你就留在比利時吧,這里更適合你的發展。”
童第周笑了笑,說:“不,我還要回國呢。”
“回國?中國那么落后,你回去做什么?”
童第周抬起頭,眺望著遠方,仿佛在看向祖國。他說:“我們為什么要學習本領?就是為了報效祖國,就是因為中國現在還很落后。”
1931 年9 月18 日,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沈陽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比利時。正在實驗室里進行科研工作的童第周怒火中燒,大聲對同學說:“你們聽說了嗎?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事變,開始侵略中國了。”
“那又怎么樣?咱們離祖國萬水千山,著急有什么用呢?”
“是呀,還是好好地在教室里學習算了。”
“不!愛國更重要!”童第周大聲說,“祖國受難,我們每一個留學生必須要有態度,有行動。如果我們無動于衷,就枉為一個中國人!”
童第周說干就干,他購置旗幟,寫標語,組織留學生發動抗日游行,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而作為游行的負責人,童第周因“擾亂治安”的罪名,被關了兩個星期。
說到這件往事,童第周驕傲地說:“愛國無罪!我無怨無悔!”
1934 年,童第周獲得了布魯斯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后到英國劍橋大學作短期訪問。
這年年底,他不顧日本侵略軍即將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的危險,毅然放棄國外可以安心工作和生活的條件,回到中國,任國立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
1949 年3 月,童第周在美國進行講學活動,拒絕了耶魯大學的高薪挽留,克服了種種阻力,在迎接新中國成立的隆隆炮聲中,再次回到了國立山東大學。
童第周是中國生物學科的第一位旗手。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譯,是一個生物學的名詞,也是童第周多年潛心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
1952 年,國際生物領域涉足了一個新的技術領域——克隆。童第周率領他的科研團隊在這個領域里開始不斷地攻關。
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都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咱們一定能早日攻下這個科研項目!”
大家從童第周的眼神中看到了自信。
是的,經過近十年的艱苦奮戰,一個嶄新的成果轟動了世界。
1963 年的一天,從實驗室傳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
童第周運用細胞核移植技術,把金魚的細胞核移植到去細胞核的角皮魚卵內,發現移核后幼魚的早期性狀似乎是根據細胞質的,有小部分孵化成小魚。中國的克隆魚誕生了,成為世界第一例異種動物移植。這為20 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內完成魚類異種間克隆和成年鯽魚體細胞克隆打下基礎。
后來,這條單尾的鯽魚慢慢長大,就被稱作“童第周的鯽魚”或“童魚”。
1979 年,童第周工作繁忙,一邊寫題為《簡談生物學理論系統及其發展史》的著作,一邊積極籌備建立一個現代化的生物學研究所。由于工作勞累,他的身體嚴重透支,醫生多次建議他休息,可是固執的他一心撲在工作上。
3 月初,童第周接到一個邀請,到杭州去講學。家人對他說:“你別去了,路途這么遠,你的身體怎么受得了?”
童第周笑了笑,說:“沒關系,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他一路奔波,開始了杭州的講學。
然而,人們最不愿看見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在講課期間,童第周的心臟病犯了,被緊急送到醫院搶救。最終,因病逝世,享年77 歲。
童第周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獻身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卻永世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