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楠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兒童康復科 南陽 473000)
智能遲緩又稱智能發育不足、精神發育遲滯及智力低下等,是嚴重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的一種疾病,主要是指患兒在正常發育期間內,智能水平發育不足,顯著低于同齡水平,且伴有適應性行為缺陷[1~2]。相關研究發現,若不能及時進行治療,部分患兒可發展為腦性癱瘓、智力障礙及孤獨癥譜系障礙等,甚至造成殘疾,給患兒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困擾[3~4]。目前,智能遲緩尚未有特效治療藥物,多以教育訓練等方式為主。感覺統合訓練是一種可有效改善患兒感覺統合失調的訓練方法,在兒科多種疾病中得到應用[5]。周洪濤等[6]研究發現,感覺統合訓練可顯著促進腦癱并精神發育遲滯患兒智商及發育商改善,提升感覺統合能力,改善社會生活能力。本研究探討感覺統合訓練對智能遲緩患兒智能、智力發育水平、神經功能等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南陽市中心醫院2021年1~12月收治的83例智能遲緩患兒的臨床資料,按照干預方法不同將患兒分為兩組。A組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齡1~6歲,平均(3.52±1.14)歲;平均體質量(15.65±2.54)kg;患兒監護人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5例,初中及高中20例,大專以上16例。B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齡1~7歲,平均(3.66±1.21)歲;平均體質量(15.33±2.18)kg;患兒監護人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6例,初中及高中22例,大專以上14例。兩組患兒基線資料均衡性較好(P>0.05)。本研究經南陽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南陽醫倫理字20210230)。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智能遲緩診斷標準[7];臨床資料完整;年齡1~10周歲;神志清楚,未伴有其他精神問題,可配合完成各項量表評估;依從性良好,可配合完成康復訓練。(2)排除標準:伴有其他先天性疾??;既往有手術史;合并免疫缺陷、繼發性癲癇;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異常。
1.3 干預方法 A組給予心理干預、日常生活訓練、主被動訓練及運動訓練等常規康復干預。B組在A組基礎上給予感覺統合訓練干預。(1)熟悉及簡單訓練。護理人員積極根據患兒性格特點、愛好等進行溝通,初步獲得好感后,呼喚患兒名字進行應答練習,然后在患兒回應后要求指出身體相應部位,以上練習5~10 min/次,3次/d。(2)深入訓練。在完成熟悉及簡單訓練后,首先進行觸覺訓練,主要包括辨別不同形狀與性質的物品、趴地推球、平衡觸覺板、觸覺球訓練等;接下來進行前庭平衡覺訓練,在護理人員的指導幫助下,要求患兒進行兔子跳、單腳跳、滑板滑行、滑滑梯、平衡踩踏車、大龍球游戲等訓練;最后進行本體感覺訓練,指導患兒進行羊角球跳躍、手膝爬行等訓練,上述訓練15~20 min/次,2次/d。(3)總結和評價。上述訓練全部完成后,護理人員指導患兒調整狀態進行深呼吸,并對本次訓練進行總結和評價,指出本次訓練存在的問題和與目標訓練存在的差距,指導患兒積極改正和提升。每周開展4~5 d感覺統合訓練,兩組均訓練干預2個月。
1.4 觀察指標 (1)智能發育水平。采用格塞爾(Gesell)發育量表[8]對兩組干預前、干預2個月后智能發育水平進行評估,該量表包含5個維度,分別為精細動作、適應性行為、語言、社交行為及大運動,每個維度評分越低智能發育越差。(2)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9]對兩組干預前、干預2個月后神經功能進行評估,該量表共有視野、意識等15個測評項目,評分越高神經功能越差。(3)智力發育情況。于干預前、干預2個月后采用中國-韋氏幼兒智力量表(C-WYCSI)[10]對兩組智力發育情況進行評估,該量表包含詞匯、圖形拼湊、算術等11個測評項目,其中智力良好≥70分,評分越低智力越差。(4)家長滿意度。于干預后采用院內自制調查問卷進行評估,內容包括人性化、責任心、態度等內容,分值0~50分,分為非常滿意(46~50分)、一般(41~45分)、不滿意(0~40分),總滿意度=(一般滿意+非常滿意)/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智能發育水平比較 干預前兩組Gesell各維度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2個月后,兩組Gesell各維度評分較干預前提高,且B組高于A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智能發育水平比較(分,±s)

表1 兩組智能發育水平比較(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對比,*P<0.05。
組別 n 精細動作干預前 干預2個月后語言干預前 干預2個月后A組B組適應性行為干預前 干預2個月后41 42 t P 11.69±2.59 12.06±2.34 0.683 0.496 15.75±3.11*20.47±3.18*6.835 0.000 13.35±2.61 13.06±2.33 0.534 0.595 18.42±2.55*22.47±3.59*5.912 0.000 10.86±2.11 10.51±2.24 0.732 0.466 14.32±2.47*18.02±1.85*7.737 0.000大運動干預前 干預2個月后A組B組組別 n 社交行為干預前 干預2個月后41 42 t P 9.15±1.41 9.39±1.26 0.818 0.416 13.07±2.04*16.59±2.15*7.648 0.000 12.29±2.31 12.72±2.40 0.831 0.408 16.87±2.25*21.19±2.49*8.287 0.000
2.2 兩組神經功能及智力發育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神經功能及智力發育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2個月后兩組NIHSS評分較治療前下降,C-WYCSI評分較治療前提高,且B組治療后NIHSS評分低于A組,C-WYCSI評分高于A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功能及智力發育水平比較(分,±s)

表2 兩組神經功能及智力發育水平比較(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對比,*P<0.05。
C-WYCSI干預前 干預2個月后A組B組組別 n NIHSS干預前 干預2個月后41 42 t P 22.29±2.18 22.58±2.32 0.587 0.559 16.49±2.06*11.19±1.92*12.129 0.000 60.29±5.61 61.37±5.97 0.849 0.398 66.82±6.01*72.11±6.18*3.952 0.000
2.3 兩組家長滿意度比較 干預2個月后,B組家長總滿意度高于A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家長滿意度比較[例(%)]
智能遲緩是臨床兒科常見的一種疾病,患兒臨床表現以學習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較差等為主,不僅給患兒身心健康帶來嚴重負面影響,還使患兒家長存在一定負疚感。患兒家長會擔心疾病對患兒智力、學習及將來工作的影響,常處于焦慮、恐懼等情緒中,而這些情緒也影響著患兒,不利于治療與預后[11~13]。臨床發現,早期發現并給予有效干預,可有效發掘智能遲緩患兒潛力,可有效改善預后[14]。現階段,輔讀學校是智能遲緩患兒身體康復的重要途徑,但整體效果一般,需要采用其他方法進行干預治療[15~16]。
相關研究發現,智能遲緩患兒多伴有感覺統合失調。作為人體大腦的基本功能,感覺統合可對人體各感覺器官采集的信息進行處理,保證做出相關反應[17]。當感覺統合失調,患兒常出現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空間感知力差等,因此有效改善智能遲緩患兒感覺統合失調情況,對于促進患兒身體康復具有重要意義。感覺統合訓練是一種通過科學設計、游戲運動及特制器材等為患兒提供感覺刺激的運動方式,可有效提升患兒感覺統合能力,目前已在臨床中廣泛開展。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干預前對比,兩組干預2個月后Gesell各維度評分、C-WYCSI評分均提升,而NIHSS評分均下降,且B組改善幅度更大(P<0.05),提示感覺統合訓練可有效促進智能遲緩患兒康復,改善智能發育水平,減輕神經損傷。分析原因在于:(1)感覺統合訓練通過熟悉及簡單訓練,可有效拉近與患兒的距離,獲得患兒好感,為之后的訓練打下基礎;(2)感覺統合訓練通過趴地推球、平衡觸覺板等觸覺訓練,可有效提升腦神經靈敏性,有利于患兒感覺辨識能力的恢復;(3)感覺統合訓練通過兔子跳、單腳跳等前庭平衡覺訓練,可有效改善前庭平衡覺,促進視聽功能發育,有利于患兒平衡功能及反應能力的提升;(4)感覺統合訓練通過羊角球跳躍、手膝爬行等本體感覺訓練,可有效促進平衡功能恢復,平衡左右腦發展,提升靈活能力;(5)最后通過總結和評價,可有效找到患兒訓練中存在問題和與目標訓練存在的差距,并指導患兒改正,有利于提高訓練效果。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家長總滿意度(97.62%)較A組(80.49%)高(P<0.05),表明感覺統合訓練通過促進患兒智能恢復,可獲得家長信任,家長對護理干預工作的認可度較高。
綜上所述,在智能遲緩患兒康復中開展感覺統合訓練,可有效促進患兒身體康復,減輕神經損傷,改善智能發育水平,提升家長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