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氫氣在γ-U(100)/Mo 表面吸附行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2022-12-05 11:14:42李俊煒賈維敏呂沙沙魏雅璇李正操王金濤
物理學報 2022年22期
關鍵詞:模型

李俊煒 賈維敏 呂沙沙 魏雅璇 李正操? 王金濤?

1)(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先進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84)

2)(西安高科技研究所,西安 710025)

3)(北京師范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射線束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875)

鈾及鈾合金貯存環境中的水分子與鈾反應會產生氫氣(H2),進而對鈾表面產生腐蝕作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論,本文開展了H2 在鉬(Mo)涂層γ-U(100)表面(U(100)/Mo)吸附行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建立了γ-U(100)及U(100)/Mo 表面模型,計算了H2 在不同吸附位點下的結構參數、吸附能、Bader 電荷、表面功函數、電子態密度.研究結果表明,H2在γ-U(100)和U(100)/Mo 表面的吸附主要為物理吸附,在空位平行吸附構型下,H2 完全解離成兩個H 原子,化學吸附于基底表面.Bader 電荷分布結果表明,此時凈電荷的變化量大于物理吸附時對應的凈電荷變化量.H2 在U(100)/Mo 表面最穩定吸附構型下(HMo-Hor)的吸附能小于γ-U(100)表面最穩定吸附構型(HU-Hor)的吸附能,相比于H2在γ-U(100)表面的吸附,H2 在U(100)/Mo 表面的吸附更穩定.本文為鈾合金及其Mo 涂層表面氫化腐蝕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為未來開展鈾合金表面抗腐蝕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實驗技術支持.

1 引言

鈾是元素周期表最復雜的元素之一,Ⅲb族錒系放射性化學元素,元素符號U,原子序數92,被廣泛應用于核工業體系中.在民用領域,鈾是核反應堆中最重要的核燃料;在軍事上,鈾是制造核武器重要的原材料,鈾濃縮過程中產生的貧化鈾被用于制造坦克裝甲和穿甲炸彈[1].此外,由于鈾的高密度特性,其還被用于輻射屏蔽和船舶壓載[2].根據溫度的不同,鈾有3 種同素異形體[3],當溫度低于940 K時,為正交α相,具有復雜的力學性質和各向異性,機械性能差,抗腐蝕能力較差,應用范圍較小;當溫度處于940—1050 K時,為體心四方(BCT)β相,作為一種過渡相,晶體結構和力學性能復雜,一般不直接應用;當溫度高于1050 K時,為體心立方(BCC)γ相.相比于其他兩種晶相,γ相晶體結構對稱性好,具有優良的機械特性和抗腐蝕性能,是理想的工程材料[4].然而,γ-U 在低溫下極不穩定,無論采用何種熱處理方法,γ-U 均會發生相變,變成α相[5].相關研究表明,在鈾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種合金元素,如Mo,Nb,Zr,Ti,Hf等,這些元素都基本具備兩個特點:一是晶體結構和γ-U 相同,二是原子尺寸也和鈾原子的體積接近,可將γ-U 穩定到室溫,大幅提高鈾的機械性能和抗腐蝕性能,作為結構材料在核工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6?9].

鈾儲存和實際應用的一個基本問題是表面腐蝕.鈾因其復雜的電子結構和5 f 電子的強相關性而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質[10].特殊的價電子結構導致其極易受到環境介質的化學和電化學作用.鈾在室溫下能與氧、氫和水發生反應[11?13],降低了在役鈾的性能,也給其儲存帶來隱患,隨著使役年限的增加,表面腐蝕問題愈發嚴重,材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受到了嚴重影響.現有研究表明,表面合金化處理可以提高金屬鈾的抗腐蝕能力,近年來研究者們對鈾合金的表面腐蝕開展了大量研究[14?18].在鈾表面的吸附和解離是腐蝕的首要過程,但由于鈾材料的特殊性,試驗工作很難開展,采用理論計算方法研究鈾表面的吸附行為是較好的選擇.

Liu等[19]基于密度泛函理論,構建兩種不同鈾鈦合金表面模型,分別模擬鈾鈦合金化表面和鈦涂層表面,探究了Ti 層預處理對鈾表面氧氣吸附的影響,認為鈦層預處理鈾表面能一定程度抑制氧原子在鈾表面的擴散.Cheng等[20]基于在位庫倫修正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了水分子(H2O)在U2Ti表面的吸附行為,探究了H2O 在不同吸附位點吸附能、電荷轉移、電子結構變化,H2O 在U2Ti(110)表面的吸附是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的混合吸附.物理吸附存在一定的平衡距離,而化學吸附僅在某些位置發生,主要表現為解離吸附.Tian等[21]利用第一性原理,計算了氧氣在γ-U(110)表面及摻雜鉬元素γ-U(110)表面的吸附結果,氧原子在γ-U(110)表面最穩定吸附位是短橋位點,鉬元素的摻雜會降低氧原子所有吸附位的吸附能,根據氧原子在表面的遷移結果,認為鉬元素的摻雜提高了氧原子擴散的能壘.

鈾及鈾合金在貯存中,由于鈾和空氣中的水分子反應會產生氫氣,會受到氫氣(H2)的表面腐蝕作用.鈾與氫反應后,會發生氫脆現象,甚至容易破碎成粉末,氫氣在鈾表面的吸附和分解是氫化腐蝕的首要過程[13,22?32].因此,研究氫氣在含有Mo元素γ相鈾合金表面的吸附和解離,對深入了解鈾合金的氫蝕機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目前相關研究開展較少,鮮有研究成果公開發表.

為深入探究Mo 元素涂層對金屬鈾氫化腐蝕的影響,參考文獻[19],用 4個Mo 原子替換表面層U 原子(γ-U(100)/Mo),這種表面近似模擬鉬涂層表面情況,進而探究氫氣分子在鉬涂層下γ-U 表面吸附解離機理.利用第一性原理計算軟件,對H2分子在γ-U(100)及U(100)/Mo 表面的吸附和解離進行研究,建立了H2分子在不同位點下的吸附構型,并對吸附構型進行弛豫,得到了多種吸附位點下H2分子在γ-U(100)及U(100)/Mo 表面的吸附結果,計算了吸附構型和吸附能、Bader電荷、功函數、態密度等結果,分析了相關機理,計算結果為鈾合金及其Mo 涂層表面氫化腐蝕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為進一步開展鈾合金表面抗腐蝕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實驗技術支持.

2 計算方法和模型

2.1 計算方法

本文所有計算均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論(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33,34]從頭算模擬的計算機程序(viennaab-initiosimulation package,VASP 5.4.4)[35,36],能夠精準高效展開晶體波函數.波函數ψi(r)利用平面波基組展開,電子-離子相互作用通過綴加投影贗勢平面波(projector augmented wave,PAW)方法展開[37],該方法被廣泛應用于表面原子中電子結構的計算.采用廣義梯度近似(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GGA)中的Perdew-Burke-Ernzerhof(PBE)交換關聯勢近似計算電子交換關聯作用[38,39].即本文中U,Mo,H 原子均采用GGA-PBE 贗勢.贗勢方法將原子核和內層電子作為贗核,利用等效勢場進行替代,只計算原子中外層價電子的波函數.U 原子的外層價電子共14 個(6s26p67s25f36d1),Mo 原子的外層價電子共12 個(4p64d55s1)、H 原子為1 個(1s1).利用更適合金屬體系的二階Methfessel-Paxton 方法計算核外電子軌道.布里淵區(Brillouin-zone,BZ)采樣利用Monkhorst-Pack(MP)方法自動生成不可約k點[40].

首先通過改變離子位置、晶胞體積和晶胞形狀,對γ-U 晶胞進行結構優化,k點網格參數設定為11×11×11.將H2分子放置在邊長分別為10 ?×10 ?× 10 ?立方體盒子中進行優化,k點網格參數設定為1×1×1.在γ-U(100)和U(100)/Mo的5 層表面模型(slab 超胞模型)的結構弛豫中,固定最下面兩層,對上面3 層放開優化,不改變其體積和形狀,離子位置可以改變[41],其中U(100)/Mo為4 個Mo 原子替換γ-U(100)表面一層U 原子的5 層表面模型.未吸附狀態和H2分子吸附后表面模型結構弛豫的k點網格參數均設定為7×7×1,計算精度為Accurate,投影在倒空間中進行.在自洽循環計算中,能量收斂的判據為相鄰迭代能量差小于1×10–6eV,幾何優化中力收斂判據為體系殘余力小于1×10–2eV/?.關于計算數值方法,選用共軛梯度法(conjugate gradient,CG)進行計算[42],該方法能夠給出結構弛豫后能量最小的構型.根據文獻[43],電子的自旋極化可以忽略,因此在本文所有計算中,均忽略電子的自旋極化,平面波的截斷能為500 eV.

γ-U(100)表面能(Esurf(U100))和γ-U(100)/Mo表面能(Esurf(U100/Mo))定義為

其中Eslab為表面模型總能量,Ebulk為體相單個U 原子的能量,N為表面模型的總原子數,EMo為體相單個Mo 原子的能量,A為表面模型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表面積.

吸附能Eads定義為

其中Eslab+B為H2分子吸附后體系的總能,Eslab為H2分子吸附前基底能量,EB為游離態H2分子的能量.吸附前后的能量都是在相同的計算方法和精度下獲得.如果吸附能為負值,表明H2分子吸附后體系的能量小于未吸附狀態的能量,即吸附后體系能量降低,且吸附能越小,結構越穩定;反之,吸附能為正值,吸附后體系不穩定,且吸附能越大,結構越不穩定.

2.2 計算模型

2.2.1γ-U 模型

γ-U 晶胞為BCC 結構,空間群編號為229,空間群記號為Im3 m,實驗得到的晶格常數為a=b=c=3.532 ?[44],通過本文計算得到γ-U 晶胞的晶格常數a=b=c=3.433 ?,計算值與實驗值誤差為2.803 %.游離態H2分子為線性結構,實驗中測得的H-H 鍵長為0.74 ?,通過本文計算得到H-H 鍵長為0.75 ?,計算值與實驗值誤差為1.35 %,誤差值較小.

2.2.2 表面和吸附結構模型

利用γ-U 晶胞優化后的晶格常數,建立了p(2×2)的5 層U 原子層表面模型用于模擬γ-U(100)表面,建立了U(100)/Mo 5 層表面模型用于模擬Mo 涂層下γ-U(100)表面.為了減小不同原子層晶體間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同原子層晶體間的互相干擾,設置了15 ?真空層[45].對表面模型的z軸方向進行偶極修正,用于消除表面模型不對稱產生的非零偶極子[46].該超晶胞的晶格常數分別為a=b=6.867 ?,c=21.867 ?.優化后γ-U(100)和U(100)/Mo的5 層表面模型如圖1(a)和(b)所示.結構弛豫后γ-U(100)表面模型各原子層間的間距發生變化,其中一二層間距會變小,原子間發生收縮;二三層間距會變大,原子間發生膨脹.將本文γ-U(100)弛豫度與現有文獻進行對比,附錄表A1為γ-U(100)、U(100)/Mo的表面弛豫度,二者結果相近,計算的準確性得到驗證[15].H2分子在γ-U(100)吸附模型包含20 個U 原子和1 個H2分子,總計22 個原子.H2分子在U(100)/Mo 吸附模型包含16 個U 原子、4 個Mo 原子和1 個H2分子,總計22 個原子.H2分子單層吸附覆蓋度(θ)為0.25 ML(monolayer).H2分子在γ-U(100),U(100)/Mo 表面的高對稱吸附位點如圖1(c)所示,分別為頂位(top)、橋位(bridge)、空位(hollow).每個高對稱吸附位點又分為兩種情況:1)H2分子與表面模型垂直;2)H2分子與表面模型平行且與晶軸平行.

圖1 γ-U(100)和U(100)/Mo 優化后結構模型及表面3 種吸附位俯視圖Fig.1.Structure model of γ-U(100)and U(100)/Mo slab before and after optimization and top view of three adsorption sites on the surface.

為了更方便進行討論,將H2分子在γ-U(100)吸附位點中頂位、空位、橋位分別命名為TU,HU,BU,同理H2分子在U(100)/Mo 吸附位點中頂位、空位、橋位吸附分別命名為TMo,HMo,BMo.在吸附構型中H2分子垂直放置、水平放置且與晶軸平行分別命名為Ver和Hor.

對于H2在γ-U(100)表面吸附,共確定了7 種吸附位點,如圖2 所示,分別為頂位平行(TUHor)、頂位垂直(TU-Ver)、空位平行(HU-Hor)、空位垂直(HU-Ver)、橋位平行(BU-Hor)、橋位平行2(BU-Hor2)、橋位垂直(BU-Ver).對于 H2在U(100)/Mo 表面吸附,共確定了7 種吸附位點,如圖3 所示,分別為頂位平行(TMo-Hor)、頂位垂直(TMo-Ver)、空位平行(HMo-Hor)、空位垂直(HMo-Ver)、橋位平行(BMo-Hor)、橋位平行2(BMo-Hor2)、橋位垂直(BMo-Ver).因橋位平行中,為了區分沿x方向和y方向吸附的H2分子,將沿x方向吸附構型命名為Hor2.

圖2 H2在γ-U(100)表面吸附模型的俯視圖和側視圖(a)頂位平行;(b)頂位垂直;(c)空位平行;(d)空位垂直;(e)橋位平行;(f)橋位平行2;(g)橋位垂直.H和U 元素分別為紅色和藍色Fig.2.Top and side views of absorption models of H2 molecule on γ-U(100)surface:(a)Top parallel;(b)top vertical;(c)hollow parallel;(d)hollow vertical;(e)bridge parallel;(f)bridge parallel 2;(g)bridge vertical.Hydrogen and uranium elements are red and blue,respectively.

圖3 H2 在U(100)/Mo 表面吸附模型的俯視圖和側視圖(a)頂位平行;(b)頂位垂直;(c)空位平行;(d)空位垂直;(e)橋位平行;(f)橋位平行2;(g)橋位垂直.H 元素、U 元素、Mo 元素分別為紅色、藍色和綠色Fig.3.Top and side views of absorption models of H2 molecule on U(100)/Mo surface:(a)Top parallel;(b)top vertical;(c)hollow parallel;(d)hollow vertical;(e)bridge parallel;(f)bridge parallel 2;(g)bridge vertical.Hydrogen,uranium and molybdenum elements are red,blue and green,respectively.

3 結果討論與分析

3.1 吸附構型和吸附能

對H2在γ-U(100)和U(100)/Mo 表面的高對稱吸附模型進行結構弛豫,最終穩定吸附構型如圖4和圖5 所示.氫氣吸附在γ-U(100)和U(100)/Mo 表面的吸附能和幾何結構參數如表1和表2 所示,其中hH1-Surf,hH2-Surf表示1 號氫原子和2 號氫原子與表面的垂直距離,dH1-U,dH2-U表示1 號氫原子和2 號氫原子與最近鈾原子之間的距離,dH1-Mo,dH2-Mo表示1 號氫原子和2 號氫原子與最近鉬原子之間的距離,dH1-H2表示1 號氫原子和2 號氫原子之間的距離.由第2 節可知,計算得到H—H 鍵長為0.75 ?,結合圖4和圖5 以及表1和表2的數據,除BMo-Hor 吸附構型外,平行吸附弛豫后氫原子與表面的距離小于垂直吸附弛豫后氫原子與表面的距離,但平行吸附弛豫后dH1-H2均大于垂直吸附弛豫后dH1-H2.相比于游離態H2的H—H 鍵長,不同構型下的H2在吸附后,H—H 鍵長均有一定程度增大.H—H 鍵長的伸長幅度表明,氫氣分子鍵受到一定程度的衰減,H2分子與γ-U(100)和U(100)/Mo 表面存在較強的吸引作用.

表1 氫氣吸附在γ-U(100)表面的吸附能和幾何結構參數Table 1.Absorption energy and geometrical parameters of H2 adsorption on the γ-U(100)surface.

表2 氫氣吸附在U(100)/Mo 表面的吸附能和幾何結構參數Table 2.Absorption energy and geometrical parameters of H2 adsorption on the U(100)/Mo surface.

圖4 H2在γ-U(100)表面吸附優化后的俯視圖和側視圖(a)TU-Hor;(b)TU-Ver;(c)HU-Hor;(d)HU-Ver;(e)BU-Hor;(f)BUHor2;(g)BU-VerFig.4.Top and side views of the optimization structures for H2 molecule absorption on γ-U(100)surface:(a)TU-Hor;(b)TU-Ver;(c)HU-Hor;(d)HU-Ver;(e)BU-Hor;(f)BU-Hor2;(g)BU-Ver.

圖5 H2 在U(100)/Mo 表面吸附優化后的俯視圖和側視圖(a)TMo-Hor;(b)TMo-Ver;(c)HMo-Hor;(d)HMo-Ver;(e)BMo-Hor;(f)BMo-Hor2;(g)BMo-VerFig.5.Top and side views of the optimization structures for H2 molecule absorption on U(100)/Mo surface:(a)TMo-Hor;(b)TMo-Ver;(c)HMo-Hor;(d)HMo-Ver;(e)BMo-Hor;(f)BMo-Hor2;(g)BMo-Ver.

結合H2在γ-U(100)表面吸附結果,吸附構型為TU-Hor,HU-Hor時,H2分子完全解離成兩個H 原子吸附于γ-U(100)表面,吸附能分別為–0.451 eV和–0.454 eV,明顯小于其他吸附構型下的吸附能,其中HU-Hor的吸附能最小,表明該吸附構型最穩定.而其他吸附構型弛豫后,H2仍以分子的形式吸附,未發生解離,H2分子與表面相互作用方式為范德華力,在表面的吸附為物理吸附.

結合H2在U(100)/Mo 表面吸附結果,吸附構型為HMo-Hor時,H2完全解離成兩個H 原子吸附于U(100)/Mo 表面,吸附能為–0.746 eV,其他吸附構型下,H2未發生解離,說明除吸附構型HMo-Hor外,H2分子在U(100)/Mo 表面的吸附屬于物理吸附.H2在空位平行吸附(HU-Hor,HMo-Hor)時的吸附能最小,是最穩定的吸附構型,H2在HMo-Hor的吸附能小于HU-Hor的吸附能,相比于H2在γ-U(100)表面的吸附,H2在U(100)/Mo 表面吸附的構型更穩定.為了進一步揭示Mo 涂層對H2在U 金屬表面吸附的影響機理,下文將對H2在U(100)/Mo 表面吸附的Bader 電荷分布等特征參數進一步討論.

3.2 Bader 電荷分布

原子間的電荷轉移情況可以反應原子間的相互作用,為進一步揭示H2在U(100)/Mo 表面的吸附行為,計算了H2-U(100)/Mo 體系吸附前后的Bader 電荷[47].當原子失去電子后,計算出的凈電荷為負,對應的化合價為正;當原子得到電子后,計算出的凈電荷為正,對應的化合價為負.H2-U(100)/Mo 體系的Bader 電荷布局數如表3 所示.

凈電荷定義為

其中qatom,qBader,qvalence分別代表原子凈電荷、Bader 電荷、核外價電子數目.

H的電負性為2.20,U和Mo的電負性分別為1.38和2.16[48],表層原子與吸附物的電負性差別較小,造成吸附過程中電荷轉移數目較小.由表3可知,當H2吸附后,U(100)/Mo slab 模型中各原子層Bader 電荷會發生變化,但變化程度存在較大差異.表面slab的總電荷從1.0016e變化至0.4796e—1.0006e,次表面的總電荷從–0.5646e變化至–0.8028e—–0.5404e,第3 層原子的總電荷從–0.6812e變化至–0.7052e—–0.6148e,第4 層原子的總電荷從0.7102e變化至0.6671e—0.7109e,第5 層原子的總電荷從–0.5094e變化至–0.5094e—–0.4759e.可以發現電荷的轉移主要發生在表面和次表面,同時整個slab 模型主要表現為失去電子,此時電子會從slab 模型向H2分子轉移.其中在HMo-Hor 吸附構型下,H2分子與U(100)/Mo slab模型電荷轉移最多,H2分子與U(100)/Mo slab 模型相互作用最大,吸附體系最穩定,結合圖5(d)的穩定吸附構型,說明氫原子與表層原子之間有較強的化學鍵作用.而對于H2未發生解離的情況,H2凈電荷變化較小,表明氫氣分子與表層相互作用較弱,幾乎沒有化學鍵的作用,主要作用方式為范德華力.

表3 H2-U(100)/Mo 體系的Bader 電荷布局數,qH1和qH2為第一個和第二個氫原子的Bader 電荷,qtotal為兩個氫原子上的總Bader 電荷數,q1st,q2nd,q3rd,q4th和q5th 分別表示U(100)/Mo 表面第1 層到第5 層的Bader 電荷數Table 3.Bader charge distribution number of H2-U(100)/Mo system. qH1 and qH2 are the Bader charge number of the H1 and H2 atom,qtotal is the total Bader charge number of the H1 and H2 atoms,q1st,q2nd,q3rd,q4th and q5th represent the total Bader charge number of first to fifth layers on the U(100)/Mo surface,respectively.

3.3 表面功函數分析

功函數(working function)是指電子從固體內部移動到表面所需要的最小能量,其數值為金屬外部無限遠處的真空靜電勢與費米能級之間能量差,表示電子逃逸到金屬表面能力,其公式為

其中φ,Evacuum,EFermi分別表示功函數、真空能級(vacuum level)、費米能級(Fermi level),單位為eV.不同構型靜電勢沿z軸距離的變化如圖6所示,H2分子在U(100)/Mo 表面吸附前和吸附后表面功函數變化如表A2 所示.對于純凈的γ-U(100)表面,Hopkins等[49,50]通過實驗得出的功函數為3.7±0.02 eV,Hao等[51]通過理論計算確定為3.60—3.82 eV.本文將表面層用Mo 原子替代后,功函數有一定程度增加,計算得到U(100)/Mo表面功函數為4.0544 eV.功函數是對表面構型特別敏感,依賴于表面的晶體學取向,具有各向異性.并且當金屬表面發生吸附、脫附或擴散等過程均會引起功函數的變化.因吸附原子與吸附表面原子間電荷轉移誘發表面偶極矩變化,吸附基底表面功函數Δφ隨表面偶極矩的變化用Helmholtz 方程表示[52]:

圖6 靜電勢沿z 軸距離的變化Fig.6.The distribution of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along distance of z axis.

其中A為吸附表面積,θ為吸附覆蓋度,μdipole為表面偶極矩,單位為Debye[53].Fu等[54]研究了二維鐵電材料M2X3(M=Al,Ga,In;X=S,Se,Te)作為光解水制氫催化劑的可能性,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9 種二維材料均可用于光解水制氫催化劑,其中In2Se3被認為是紅外光譜范圍內的催化劑,其中全太陽光譜范圍下,光解水制氫的效率達到了32.1%,突破了傳統的理論效率極限.Yu等[55]利用第一性原理探究了Janus MXY(M=Mo,W;X ≠ Y=S,Se)單層材料、多層材料和石墨烯異質結構的本征偶極矩和電子特性以及MXY 封裝石墨烯的可能性.對于MXY/石墨烯異質結構,改變本征偶極矩方向會改變Schottky 勢壘高度,甚至導致p 型和n 型之間Schottky 接觸的改變,偶極矩對材料的性質產生較大影響.

當H2吸附在表面后,且吸附構型為HMo-Hor,表面功函數增至4.1289 eV.HMo-Hor 吸附構型下,H2分子發生化學吸附,H 原子與表面原子形成化學鍵,slab 模型中Mo 原子和U 原子的電子向H原子遷移,導致H 原子帶負電,表面Mo 原子帶正電,產生由吸附物底指向吸附基底的表面偶極矩,表面形成一個負的偶極層,從而誘發表面功函數增大.其他吸附構型下,H2分子未發生解離,H2分子發生物理吸附,主要作用方式為范德華力,H2分子態吸附過程中,在吸附基底Mo 原子和U 原子向分子態下的H2提供少量電子的同時,H2分子向吸附基底表面反饋電子,在表面形成一個與原子態吸附方向相反,由表面指向真空的偶極層,從而降低了表面功函數.

3.4 態密度分析

純凈U(100)/Mo 表面的總電子態密度(total density of states,TDOS)和分電子態密度(partial density of states,PDOS)及H2-U(100)/Mo 吸附體系中最穩定吸附態(HMo-Hor)的TDOS和PDOS,如圖7 所示.圖8 所示為HMo-Hor和BMo-Hor 吸附構型下,H2-U(100)/Mo 吸附體系下分態密度.從圖7(a)和(b)可知,H2在U(100)/Mo 表面吸附后,U(100)/Mo 表面TDOS的峰強度、位置和形狀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在–50—–40 eV 范圍內,峰值強度減小;在–25—–15 eV 范圍內,峰強度增大,峰形展寬;在–5 eV 附近,局部形成了新的脈沖峰;在–5—3 eV 范圍內,態密度峰強度減小,特別是在費米能級附近,峰強度減小較為明顯.結合圖8中BMo-Hor和HMo-Hor 吸附構型下分態密度結果,氫原子核外電子能量主要集中在–5 eV 附近.在HMo-Hor 吸附構型下,U的6p,6d 軌道,Mo的5s,4p,4d 軌道的電子態發生劈裂,形成了新的軌道峰.說明U/6p,U/6d,Mo/5s,Mo/4p,Mo/4d 軌道電子與H/1s 軌道電子之間發生雜化,氫原子與鈾原子和鉬原子間形成穩定的鍵合作用,而U的5f 軌道分態密度在H2吸附前后未發生明顯變化,即U的5f 軌道未參與成鍵.在BMo-Hor 吸附構型下,H/1s 軌道電子未與U 原子、Mo 原子核外軌道電子雜化.H2發生物理吸附時,未與表面原子成鍵.吸附體系前后電子狀態不會發生較大改變,H2分子依靠分子間作用力吸附于U(100)/Mo 表面,在態密度圖具體表現為沒有新的雜化峰出現.

圖7 (a)U(100)/Mo 表面的總態密度;(b)H2-U(100)/Mo 吸附體系中最穩定吸附狀態(HMo-Hor)總態密度;(c)U(100)/Mo 表面的分態密度;(d)H2-U(100)/Mo 吸附體系中最穩定吸附狀態(HMo-Hor)分態密度Fig.7.(a)TDOS of the clean U(100)/Mo surface;(b)TDOS of the most stable configuration(HMo-Hor)for H2-U(100)/Mo adsorption system;(c)PDOS of the clean U(100)/Mo surface;(d)PDOS of the most stable configuration(HMo-Hor)for H2-U(100)/Mo adsorption system.

圖8 (a)HMo-Hor 吸附構型下,H2-U(100)/Mo 吸附體系下分態密度;(b)BMo-Hor 吸附構型下,H2-U(100)/Mo 吸附體系下分態密度Fig.8.(a)PDOS of the configuration(HMo-Hor)for H2-U(100)/Mo adsorption system;(b)PDOS of the configuration(BMo-Hor)for H2-U(100)/Mo adsorption system.

3.5 差分電荷密度分析

H2分子吸附后,吸附體系中電子重新排布,電子結構發生變化.通過差分電荷密度圖(chargedensity difference,CDD)可以獲得體系中各原子核外電子的分布情況,進而分析各原子間相互作用機理,差分電荷密度定義為

其中ρ[H2-U(100)/Mo],ρ(H2)和ρ(U(100)/Mo)分別代表H2-U(100)/Mo 吸附體系、H2分子和U(100)/Mo 表面的電荷密度.通過計算得到HMo-Hor,BMo-Hor 吸附構型差分電荷密度,如圖9 所示,圖中黃色和藍色分別表示正負電荷密度,黃色表示該區域電荷密度增大,藍色表示該區域電荷密度減小.從圖9(a)中可見,HMo-Hor 吸附構型下,H2分子解離,H1 原子與表面Mo1,Mo3 原子,H2 原子與表面Mo2,Mo4 原子分別形成化學鍵,同時以H 原子為中心,形成一個黃色的橢圓形區域,表明電子聚集在其周圍,吸附表面的電子向H 原子大量遷移,導致其電荷密度增加.而在BMo-Hor 吸附構型下,兩個氫原子為分子態吸附,吸附后未發生解離,H 原子未與吸附基底的表層Mo 原子形成化學鍵,等值面對應的數值非常小(4×10–5e/?3),H2分子與表面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比較微弱,同時H2分子未與吸附表面發生明顯的電荷轉移,主要通過范德華力物理吸附于基底表層.差分電荷結果顯示,在U(100)/Mo中,靠近H2分子的上3 層原子電荷密度發生明顯變化,而基底最下面兩原子層的電荷密度變化較小.在吸附過程中,吸附物主要與靠近吸附物的原子層發生電荷交換,電子云的形狀變化較大,而遠離吸附物的原子層與吸附物相互作用較小.

圖9 (a)HMo-Hor吸附構型差分電荷密度(等值面:0.0015 e/?3);(b)BMo-Hor 吸附構型差分電荷密度(等值面:4×10–5 e/?3),黃色表示電荷密度增大,藍色表示電荷密度減小Fig.9.(a)Isosurfaces of differential charge density for the HMo-Hor configuration(Isosurfaces level:0.0015 e/?3);(b)isosurfaces of differential charge density for the BMo-Hor configuration(Isosurfaces level:4×10–5 e/?3),yellow means an increase in charge density and blue means a decrease in charge density.

4 結論

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H2在γ-U(100)及U(100)/Mo 表面的吸附行為.研究結果表明,吸附構型為TU-Hor,HU-Hor時,H2分子完全解離成兩個H 原子吸附于γ-U(100)表面;吸附構型為HMo-Hor,H2分子完全解離成兩個H 原子吸附于U(100)/Mo 表面,表現為化學吸附.其他吸附構型下,H2分子未解離吸附于γ-U(100)和U(100)/Mo表面,表現為物理吸附.Bader 電荷分布結果表明,發生化學吸附時,H2凈電荷的變化大于物理吸附時對應的凈電荷變化,因物理吸附時,H2分子與表層相互作用較弱,與基底表面主要作用方式為范德華力.H2在HMo-Hor 最穩定吸附構型吸附后,會導致表面功函數增大.態密度結果表明,當發生化學吸附后,H/1s 軌道電子與U/6p,U/6d,Mo/5s,Mo/4p,Mo/4d 軌道電子之間發生雜化,H 原子與Mo 原子間形成穩定的鍵合作用,當發生物理吸附時,未與表面原子成鍵,沒有新的雜化峰出現.H2在HMo-Hor 吸附構型下的吸附能小于HU-Hor 吸附構型的吸附能,表明H2在U(100)/Mo 表面的吸附更穩定.相比于H2分子在γ-U(100)表面的吸附,Mo 涂層會加強鈾對H2的吸附,因此,在貯存Mo涂層的鈾部件時,盡可能要除去環境氣氛中的H2.

附錄

表A1 γ-U(100),U(100)/Mo表面弛豫度,Δdij 表示第i 層和第j 層原子間的平均距離,d0 表示γ-U 晶胞優化后的晶格常數Table A1.The relative surface relaxation for the γ-U(100)and U(100)/Mo,Δdij represents the average distance between the i-th and j-th atomic layer of these surfaces.d0 represents the lattice constant of γ-U unit cell after optimization.

表A2 H2 分子在U(100)/Mo 表面不同吸附點位表面功函數變化,Δφ為功函數的變化Table A2.Surface work function changes of H2 molecule at different adsorption sites on U(100)/Mo Surface,Δφ is the change of the work function.

猜你喜歡
模型
一半模型
一種去中心化的域名服務本地化模型
適用于BDS-3 PPP的隨機模型
提煉模型 突破難點
函數模型及應用
p150Glued在帕金森病模型中的表達及分布
函數模型及應用
重要模型『一線三等角』
重尾非線性自回歸模型自加權M-估計的漸近分布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與打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高清免费毛片|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九色最新网址|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伊人激情综合|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九九久久99精品|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色悠久久久|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免费一级全黄少妇性色生活片| 第一页亚洲| 玖玖精品在线|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亚洲熟女偷拍|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色在线|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91热爆在线|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在线免费a视频|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极品av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在线五月婷婷| 国产96在线 |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欧美a√在线|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久操中文在线| 人妻免费无码不卡视频| 亚洲天堂久久|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亚洲a级在线观看|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30p|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欧美区日韩区|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久久网综合|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