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屈一平
2022年11月8日是中國第23個記者節。近日,本刊記者專訪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王潤澤,聆聽她從歷史角度,分析記者如何以向社會傳遞準確、真實的信息為使命,在社會不同行業主體之間進行信息溝通。
記者:請您談談記者節的意義在哪里?
王潤澤:國家對某一個職業群體設立節日進行紀念,是要褒獎這個職業群體對整個社會發展所作的貢獻。今年是第23個記者節,適逢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閉幕,通過記者對各行各業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的宣傳報道,我們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齊心協力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記者:記者在中國是一種年輕的職業,但它對中國社會發展的作用巨大。請您結合中國新聞業的發展歷史,談談記者如何守正創新,賡續紅色血脈?

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王潤澤
王潤澤:清朝末年,記者這一職業開始興起,那時更重視言論的寫作,而不是社會問題的調查研究。比如,清末民初的著名記者黃遠生留下了大量題材重大、記錄翔實、生動詼諧的通訊作品,反映和記錄了民國初年中國社會的重大事件。后來北洋政府時期又出現像邵飄萍這樣的著名記者,他交友廣泛,上至總統總理,下至販夫走卒;他采訪技巧高超,能獲得別人采訪不到的一手資料。黃遠生最后因為反對袁世凱稱帝被誤殺,而邵飄萍也因為宣傳馬克思主義(他是中共秘密黨員)而遭到北洋軍閥的槍殺。但是他們的精神卻傳承下來,激勵更多的報人堅持正義和進步。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更加重視新聞宣傳。建黨初期,黨的主要領導人都參加過報刊宣傳活動。毛澤東曾主編過《湘江評論》,瞿秋白更是中共早期多份雜志、報紙的主編。他們用自身的實踐詮釋了中國共產黨堅持政治家辦報、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記者,不僅僅深入基層,更重要的是在重大問題上堅持正確的立場,為國家進行報道。例如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雖然距今已有90多年,但今天閱讀依然令人獲益良多。范敬宜的《莫把開頭當過頭》指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沒有過頭,僅僅是開頭,就有效制止了社會上的錯誤言論,將中國的發展引入更加平坦的道路。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樣的記者就更多了,像郭超人、張彥平等,以及設立長江韜奮獎以來眾多的獲獎記者和編輯,都是中國記者繼承紅色血脈的代表人物。
記者:互聯網興起后,很多記者都把注意力放在新興技術上。您致力于新聞史研究30年,請談談,為什么講好中國新時代的故事需要學習新聞史?
王潤澤: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講過,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歷史是一種方法。在報道各種社會現象的同時,深入分析和抓住本質是記者的重要能力,學習歷史是提高分析能力的重要方法。這并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認知問題。
學習新聞史就會知道,新興技術對于新聞傳播的影響早已發生,在蒸汽機時代、在廣播電視出現的時代就已存在,而且對當時的社會來講,其影響程度更大。互聯網誕生之后,新興技術對新聞傳播業和社會的影響只是在原來影響的基礎之上,擴大了范圍和加深了程度而已。
記者:您認為新時代的記者應該怎樣講好中國故事?
王潤澤: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新時代的價值觀,這是當下對于新聞行業提出的重要要求之一。任何國家的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的時候都需要講好自己的故事,講好故事的背后是在傳遞某種文化價值觀。
新時代的記者要講好故事,有兩方面要求:一是故事本身要吸引人;二是要注意聽故事人的反應,讓他們能聽懂、入迷。做到這兩點,需要選擇目前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發生在人民群眾身邊的事情,因此要求故事的內容一定要以人民為中心。
為什么自媒體平臺上展示普通人生活的視頻碎片傳播面廣、有吸引力呢?就是因為他們在講自己故事的同時,讓更多人感受到了親切感、熟悉感,表達了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的記者應該敏銳地從這些現象中,找尋到目前中國普通群眾最關心的是什么、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從這個角度出發,才能做好新聞傳播工作。
記者:比較以工業文明為底色的大眾新聞傳播時代和以互聯網新技術為基礎的融媒體時代,融媒體對記者有哪些要求?
王潤澤:對于媒體記者來講,變化的是技術手段,但是基本的職業素養并沒有發生變化。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在海量信息面前更顯出記者職業的價值和魅力。記者要從各種各樣、真真假假、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和大千世界的信息中,傳播和發布最有價值的信息,把受眾從信息垃圾中拯救出來。找尋有價值的信息并用專業呈現出來,是記者應該具備的專業素養。
自報紙誕生至今,新聞傳播媒體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但是其功能一直都圍繞著新聞傳播、政務服務、娛樂民眾等展開。無論從報紙到廣播電視,還是現在的互聯網,甚至融媒體建設,都是這些功能的不斷深入和放大。但歷史證明,任何一種媒體都必須嵌入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中,去傳承和傳播社會主流的價值觀。
記者:您作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對新聞學子的未來發展有怎樣的建議?請您談談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
王潤澤:新聞業前輩曾說過,記者的腳上要粘上泥土的芬芳,才能夠寫出好文章。有一位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的老新聞工作者曾對我講述,除去日常采訪,空閑時間會翻看報社群眾工作部的來信,從中找到值得深入挖掘的社會現象和問題。回顧歷史,好新聞的產生都和深入調研采訪分不開。
新聞人才的培養除了專業的概念、理論、基本原則之外,更重要的是來自基層現場,帶著感情和責任的新聞實踐,這是一種態度、一種情懷、一種叫作“新聞理想”的執著。這是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培根鑄魂、潤己澤人的本分。
記者:您怎樣看待融媒體時代媒體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王潤澤:記得剛開始接觸融媒體的時候,大量的傳統媒體記者都面臨很大的壓力。其實,媒體向深度融合發展,是從媒體內部的融合到媒體之間的融合,再到媒體作為一個平臺介質傳遞到相關社會領域、行業的融合(媒介融合)過程。媒介融合并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現象。中國近代的報紙,也是我們當時用了五六十年的時間才固定下來的“新式媒體”。今天,我們的媒介向深度融合,未來全媒體的信息傳播也需要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才能夠出現,最后它所生成的一定是一個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