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霞,趙叢枝,李廣靖,張子德,周志平
1. 河北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保定 071001);2. 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保定 071001)
“食品標準與法規”是食品質量安全專業學生的核心課程之一。該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既包括法律法規及標準的制定,又涵蓋各種產品的評定認證體系;既是國際貿易的行為準則,又是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的基石。準確掌握食品法律法規的基本知識,可以有效預防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促進食品經濟貿易的發展[1]。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知識的更新越來越快,以及社會對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通過食品行業的相關標準及法律法規等知識的傳授,使學生了解食品行業的操作規范和崗位職責,掌握食品行業未來發展方向,明確違法的社會危害及懲罰措施,并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2]。
針對“食品標準與法規”在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學內容繁雜無趣、教材更新速度慢、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考核方式等內容進行改革,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最大程度地滿足社會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的需求。
“食品標準與法規”是一門時效性很強的課程,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變”[3]。課堂教學內容應該與國家層面的相關法律法規接軌,伴隨著《國家食品安全法》的頒布和實施及相關食品法律規范的修訂,“食品標準與法規”的課程標準及教學內容也應及時補充修訂,補充相應的食品法規的教學內容。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密切關注國內外食品標準與法規和相關食品安全政策的發展,做到師生及時把握食品法規與標準的動態。
因為“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內容與其他課程相比,標準規定與法律條文較多,涉及的內容面比較廣。因此,在授課過程中需要對所講內容進行篩選與整合,對所講內容進行分塊處理,基本分為基礎知識模塊、法律法規模塊、標準模塊、認證模塊和技能模塊[4],把相關知識串聯起來,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也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其他相關知識形成“知識樹”模式,為畢業后參與產品開發、分析檢驗、企業管理等方面奠定一定理論基礎。
“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內容比較枯燥,如果課堂上只是講授理論,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應根據社會熱點問題及未來學生工作中密切相關的食品安全進行重點講授,如“湖南鎘大米”“毒生姜”“地溝油”“皮革奶”“蘇丹紅鴨蛋”等食品安全事件,作為課程教學的案例,指導學生運用食品法律法規對食品安全事件進行分析,明確政府、企業、消費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及承擔的責任[5],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條文式的標準與法規以案例為基礎的CBL(case based learning)和以問題為導向的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學生為課堂主體,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與思考的積極性和訓練學生思維邏輯的一種教學方法[6]。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典型案例,從實際出發,將全班學生分組,不同的組安排不同的話題內容或案例,要求學生提前閱讀、開展討論、反復交流和互動。通過分析討論,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辯證思維的思考習慣。
課程內容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多媒體資源,將一些時事要聞引入課堂,利用多媒體資源的特點,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發現,學生不喜歡枯燥的理論灌輸與講授,更喜歡互聯網上的動畫、視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某些章節會結合網上合理的視頻講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后疫情時代,為方便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及加強師生互動,建立網絡教學平臺。
隨著消費者對于食品的要求越來越高,相應的食品標準與法規也會隨時更新,教師需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課上分享一些與食品標準法規相關的網站(如食品伙伴網),和學生分享如何查找最新的相關政策法規,了解該領域的最新發展狀況。
課堂教學如果僅是一味的填鴨式灌輸知識,知識的單向輸送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課堂學習效率低。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課堂上結合如雨課堂、學習通等教學平臺,充分利用平臺上的搶答、隨機選人功能等方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率。課堂直接出答案和測試結果,這樣不聽講的同學就會知道自己的差距,也可以強化學生的記憶,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
為了讓學生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鞏固所學知識,安排學生進行與課程相關的社會調查。如講完食品標簽法后可以讓學生到附近超市對預包裝食品和散裝食品標簽內容進行調查,分析我國食品標簽使用是否存在不合格的現象,加深課堂所學內容。講完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和有機食品的認證后,可讓學生調查消費者對這3種食品的認識及市場上3種食品的標志使用管理是否規范。
“食品標準與法規” 傳統的期末總評成績由期末考試卷面成績(80%)和平時成績(20%)組成,這種考核方式不利于專業人才的培養,學生為了平時成績會去課堂點名,但不一定認真聽課;期末考試前突擊復習取得滿意的卷面成績,但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并不牢固,這種考核方式沒有達到督促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目的。因此,每講完1個模塊就進行1次小測,并且將測試成績計入期末總成績,同時將分組討論和課下調查作業進行評分算入期末總成績,即將過去傳統的考核方式轉變為期末成績(60%)+隨堂測試成績(15%)+小組成績(15%)+出勤成績(10%)。這樣多種測評方式結合的考核方法既有利于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也便于考核學生對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
綜上所述,通過“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的教學改革,可以不斷提高大學生對于食品專業理論與實踐知識和能力的掌握和鞏固,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有利于食品專業性人才的培養,更好地促進我國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