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渝慧
(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100)
在以蘇州甪直為中心,方圓三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吳東水網地區,勞動婦女至今仍保留著一種極具完整性的水鄉民俗服飾,是江南水鄉民俗服飾典型的代表,被喻為江南少數民族民俗服飾。在這種水鄉婦女服飾盛行的蘇州東部地區,尤以甪直、勝浦水鄉婦女服飾靚麗獨特,被視為其中的典型。甪直水鄉婦女服飾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形成與演變的時間跨越了1000 余年,從《甫里志》到《古今圖書集成》,再到《冠服太康縣志》的記載均有對其服飾款式、圖案紋樣等相關特征的文字描述[1]。
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博物館中有記載與展出:一套完整的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包含了從頭到腳的多個組成部分,即是??頭、拼角包頭巾、花布胸兜、大襟拼接衫、穿腰、百裥襡裙、襡腰頭、拼襠短腳花褲、小腿卷膀與百衲繡鞋。
??頭是一種獨特的盤頭方式,用各種顏色和花樣的絨線、銀梳銀鏈、玉簪、花軒、簪花等予以裝飾。拼角包頭巾用單色布或碎花布拼角縫成,佩戴時蒙伏頭頂,兩角從發髻下繞過后在發髻上部扎牢,疊壓在腦后如同燕尾一般俏麗。花布胸兜也被稱作“肚兜”,菱形,有弧形頸窩,多系一條紅帶或銀鏈條掛于頸上,左右兩角各系帶子,在后背打結。穿腰是與襡腰頭相連的腰帶,刺繡精美,由多層布料納成,兩端各與絨線束帶相連,兩頭有五彩流蘇。百裥襡裙由兩大塊裙片構成,長度齊膝用帶系腰上。襡腰頭是罩在裙外的小圍裙,也稱“束腰”,一尺見方,兩邊用淺、花色布拼成梯形。拼襠短腳花褲腰圍與臀圍肥大,褲檔處用深色布作拼接。小腿卷膀是將一塊單色或花棉布裁成梯形,用異色布滾邊,穿戴時上下端用布帶將其裹在腿肚上。百衲繡鞋層層衲底,不分左右,鞋面上刺繡精美的吉祥圖案,后跟縫繡花鞋拔。
從整體特點來看,在色彩運用上,甪直水鄉婦女服飾潔凈素雅,大方古樸,色澤明快,主要為藍色系與綠色系,搭配黑白兩色以及少量鮮艷色彩作點綴,清新雅致。在形制款式上,有胸兜、百褶裙、右衽大襟、束腰、窄袖等多種具有少數民族服飾特點的形制,其中存在大量的拼接款式,是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重要特色。在材料使用上,傳統的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多為自家織布機所織的土棉布、夏布、花布、深淺士林布等而作,面料門幅較窄,質感柔軟、輕透、舒適。
甪直水鄉婦女服飾是江南稻作農業經濟發展的產物,是一種從實用出發,兼具美觀功能的勞動人民服飾。在其形成與演變的幾千年中,因生活習慣和生產勞動的需要而日臻完善,凝聚了水鄉婦女的非凡智慧,充分體現了甪直勞動人民的主觀能動性與當地動態環境的相互影響。這里所指的環境不僅指自然環境,而是包括自然生態環境、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三個設計文化要素的綜合環境。蘇州甪直等水鄉地區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影響著當地勞動人民,促成了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獨特性與地域性,充分體現了中國“適需而存”的科學設計思想。
本文將影響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形成的三個要素單獨分開說明是為了更有條理的更有邏輯的論述,并希望展現三要素對其形成的比較突出、典型的影響。但各個環境要素本身并不是孤立的,它們也會互相影響,并在這種“1+1>2”的互相作用中影響著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因此,為了避免繁復瑣碎地闡述這種原本復雜交錯、環環相扣的影響,下文將就三個要素分開說明一部分典型影響。
各地區服飾特點的發展形成無不與所在地區的文化風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2]。吳地古稱澤國,古鎮河多、橋多、巷多[3],小橋流水,綠柳碧荷,粉墻黛瓦為特點,風光旖旎。這樣幽雅寧靜的自然生態環境對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在色彩運用上的影響極為突出。
“青蓮衫子藕荷裳”是對蘇州甪直水鄉婦女形象的生動寫照,甪直婦女偏愛藍色系與綠色系,除了受藍靛印染技術的工藝影響,應該很大程度上源自對大自然的敬仰之情,這是許多傳統民俗服飾共有的特點。藍色的天空倒映在水中,碧綠的水波一直蕩漾,岸邊的樹木常年茂綠,這樣美麗如畫的地理環境還是當地居民賴以生存、繁衍后代的條件。水——自然成為水鄉勞動人民審美移情作用的對象。因此,藍色系、綠色系這種“水”色系成為其服飾的主要用色。此外,水鄉古鎮的建筑色調也影響著服飾色彩。甪直古鎮環境色調的基本元素為:青——青磚、白——白墻、黑——黑瓦、赭——木板門窗及河埠駁岸、綠——草木,形成古鎮淡雅、古樸的風貌[4]。可以說,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從其水鄉建筑上找到配色靈感,在水色系中大面積運用黑白兩色,使服飾色彩更加清新脫俗,沉穩雅致,獨具魅力。吳東水網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對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色彩運用影響極為突出,除此之外,還有對形制造型的影響等等,在后文作為其他因素更典型的代表,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以甪直為代表的吳東地區,從5500 年前崧澤文化時期就開始了水稻的種植。水鄉婦女服飾與稻作農業經濟密切相關,是勞動婦女為了適應吳地自然條件和稻田作業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平民服飾。隨著時間的推移,服飾細節的精巧度和美觀度逐漸提升,最終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水鄉婦女服飾。由于水系環繞的地理位置,該地區的經濟與文化相對封閉、穩定。長期以來,當地居民需要參與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生產勞動,在水鄉稻作生產勞動過程中,逐漸發展形成了極具功能性的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可以說,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就是當地婦女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斷改良設計出來的“工作服”。
經濟生態環境對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拼接工藝特點有著深刻的影響。傳統的甪直水鄉婦女服飾所使用的多為當地婦女自家織布機所織的布料,因此門幅較窄,只有五十厘米左右。在進行服裝的裁剪和排料時,較窄的布料難以單片成形,“拼接”的造型方式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另一方面,由于普通勞動婦女的家庭一般并不富裕,在經濟條件的限制下,她們對物質材料更加節約珍惜,通過拼接可以最大程度得減少材料耗損,并利于服飾縫改延長穿著壽命。經過拼接制成的水鄉服飾的穿著壽命幾乎是普通服飾的2~3 倍。在不斷的發展中,她們發現了拼接所產生的獨特美感,開始由客觀需要發展到主觀意識的拼接,在滿足功能效用的同時滿足審美功能。因此,拼接這一工藝成為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顯著特點。
歷史發展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使甪直所在的長江三角洲煥發生機,原始的水鄉稻作生產方式已經漸漸退出歷史舞臺,農業文明逐步被工業文明所取代。水鄉婦女服飾的使用價值和實用需要已經喪失,其存在基礎面臨動搖。因此,在全球化的進程中,隨著自給自足的個體稻作農業經濟慢慢消失,隨著近現代經濟模式的轉變以及經濟的高速發展,流行了近千年的原生態的甪直水鄉婦女服飾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社會環境有宏觀和微觀的區別,宏觀社會環境包括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社會結構、文化等要素;微觀的社會環境包括具體的勞動生產和生活環境,以及個人收入消費水平、住宅、社會公共設施的利用等。在前文關于自然生態環境與經濟生態環境形成影響的論述中,有一些影響是與社會生態環境包含的內容重疊交叉的,便不贅述。下面主要從微觀所包括的具體的勞動生產因素來補充說明社會生態環境對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形制造型上形成的重要影響。
甪直等地水鄉婦女,既是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穿戴者,也是設計者。作為最終設計產品的使用者,她們在辛勤的勞動生產過程中不斷總結、改良,設計出了既符合她們勞動功能效用,又極具審美的甪直水鄉婦女服飾。水鄉婦女所從事的挑擔、插秧、摜稻和割麥等勞動活動中[5],肩部、袖口等都是易磨損的區域,因此,她們在這些區域拼接上更厚耐磨的布料。耐磨的布料使服飾更耐穿,而拼接的方法使這些部位方便縫改。并且,她們慢慢將這種拼接由實際需要發展到主觀意識的呈現,更加講究拼接時整齊均衡和對稱的形式美。此外,由于她們的勞作地點一般都與水有關,為減少受到水生動植物的侵害,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袖口褲腳都制作得極窄小。拼襠短腳花褲短而窄的褲腿除了可以有效防止稻田中的蟲草侵害皮膚。若想要避免沾到水漬,只需要輕輕往上一拉,褲腿便貼在腿上掉不下來,方便勞動。百裥襡裙原本可以通過“褶”來調節腰圍尺寸裙寬大小,腰側精巧的褶裥設計使裙身成為通風的立體型,不僅使得腰部有力而不受風寒侵襲,細腰寬身的鐲裙更能勾勒出婦女婀娜多姿的身材,在平疇田野間方便時,更是可以起到遮羞作用。而穿腰則可在腰部形成一種托付之力,減少了婦女長時間彎腰耕作的疲勞感,提高勞動效率。襡腰頭的正中縫有一只約五寸見方的大口貼袋,這個口袋可放置雜物,種子等以方便勞作。三角包頭更是具有遮陽、擋風、防塵、避蟲,防止頭發散亂的多種實用功能。小腿卷膀一定程度上充當襪子的功能,遮蔽小腿防止水動植物侵害,可抵御風寒,防止塵土雜草侵入,保護皮膚。更重要的是,若她們下水田勞動,可以將小腿卷膀隨即取下,以免打濕衣物,非常方便。百衲繡花鞋的鞋后跟上方釘有3 厘米見方的繡花布塊,方便她們手執此物撥鞋。小腿卷膀與百衲繡花鞋的設計極可能源于她們長期在水域勞作活動,需要方便頻繁穿脫鞋的原因。
甪直作為考古發現中人類最早的稻作地區之一,以稻作農業為背景的服飾文化形成了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甪直水鄉婦女服飾是稻作農業經濟的產物,是水鄉勞動婦女心靈手巧、勤勞節儉與和獨特審美情趣的結晶。水鄉服飾的設計是江南水鄉自然美景的縮影。兼顧了稻作環境、經濟效用、勞動動作、女性生理特點等因素。它的美用一體化的智慧創造是世界文明史的絢爛成果。更可貴的是,它是歷史真正的創造者——勞動者的審美體現。
通過對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各設計文化因素影響的簡要分析,可以發現: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美不是一種空洞的、孤立的和有意的添加,而是一種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人文思想底蘊的、適需而存的、集功能效用與藝術審美于一體的美。什么是“適需而存”?就如甪直水鄉婦女服飾所展現出的設計文化思想內核:它突出表達了設計在充分尊重自然、適應自然的基礎上強調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的人生觀、知行統一的實踐觀、多元兼容的文化觀、以和為貴的價值觀等親和自然的文化精神[6]。看起來簡單樸素的水鄉婦女民俗服飾,卻是水鄉勞動婦女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不斷總結、修正而形成的,具有科學的實用的意義。始于我國先秦的古代手工藝專著《考工記》中記錄有關傳統工藝造物活動的準則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只有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出的物才是良器,這個過程蘊含”天人合一”的美學智慧[7]。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設計運用順應天時地理,遵循客觀的因地制宜,審視物質的自然之勢,利用材質的質樸之美,充分體現了中國“適需而存”的科學設計思想,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中深厚的人文思想底蘊。
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在2006 年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僅僅是因為它反映了江南吳地歷代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和積淀,表現了本地的區域民俗文化風采。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了服飾的產生和發展是以實用的需要出發,從“適需而存”出發,并超越了單純的實用需要,反映了人類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實現了審美價值和審美情趣的和諧發展,為現代服飾設計提供了寶貴的人文思想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