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
(黃岡師范學院 湖北 黃岡 438000)
體育強國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中國夢的實現意義重大。民族體育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體育強國的建設進程中起著巨大的作用。系統研究體育強國與民族體育文化的關系,對我國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體育強國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體育強國是新時期以來,我國開展體育工作、進行體育相關改革的基本任務和重要目標,對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升等都有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說,體育強國的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體育強國堅持以人為本的體育發展理念,即體育發展要基于增強民眾的身心素質、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真正實現體育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二,體育強國是一種統籌兼顧、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育,建設體育強國目的是在統籌兼顧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學校體育等的基礎上,推動體育事業、體育產業、體育文化等的協調發展;第三,體育強國實質上是強國體育,即建設體育強國的一個重要目標是通過發揮體育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建設中的作用,來為國家社會的進步、民眾生活質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撐。
民族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各民族體育文化的總稱,是我國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在生活習慣、運動方式、運動項目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使得我國的民族體育文化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具體來說,我國民族體育文化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多樣性、地域性以及群體認同性三個方面。
文化對國家、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是推動國家、社會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民族體育文化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設體育強國自然需要民族體育文化的支撐。在建設的體育強國的進程中,發展民族體育文化,一方面能夠豐富我國的體育文化,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動力、體育強國的建設提供支撐;另一方面能夠使我國體育在國際舞臺上呈現出獨特的魅力,提高我國體育文化的影響力,進而提高我國的國際影響力。
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環境對體育強國建設的影響主要體現為發展環境的變遷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體育強國的建設進程。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國內、國際環境的變遷,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環境遭到了沖擊,導致民族體育文化不僅失去了其部分的地方性特色,而且在世界體育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也越來越低,這些都對我國體育強國的建設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競賽規則、體系、原則等,基本上都是由西方國家建構的,再加上世界體壇以西方文化一元主宰的格局沒有改變,使得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體育文化的影響力極為有限。此外,西方媒體在體育宣傳方面,不管是宣傳機制、宣傳策略,還是對宣傳的重視程度等,都要優于我國,這使得我國的體育文化宣傳常處于不利地位,而民族體育文化又在我國體育文化中處于弱勢地位,這必然會使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影響力大大減弱。
社會環境對民族體育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僅是民族體育形成的重要前提,也能夠給民族體育的發展提供豐沃的土壤。社會環境變遷主要是通過影響或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影響人們對民族體育的認知和接受,進而制約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眾所周知,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依賴于民族體育的發展。而民族體育活動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等密切相關,獨具特色的民族體育項目也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中才能得以形成與發展,如高腳馬原本是苗族在雨季的代步工具,但在現代社會已沒有存在的環境了。社會環境的變遷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等,進而對民族體育形成與發展的基礎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而這必然會對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城市化進程對民族體育文化傳承的制約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之間的互動日益頻繁,這在加快城鄉發展速度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族體育文化的地方性特色,使地方性、區域性的民族體育文化面臨生存危機,甚至有可能在時間的流逝中逐漸消亡;第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多數青壯年紛紛進城務工,以謀取更好的生活條件,這一方面使得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面臨人員流失的窘境,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來的農村人口結構,破壞了原本“言傳身教”的民族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模式,使得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出現了部分環節中斷的問題;第三,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需要借助相應的載體,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雖然為體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型的電子傳媒載體,但這些載體所承載的信息偏重于西方體育,這對我國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來說是一種新型危機;第四,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群眾要自覺承擔著本民族體育文化環境構建和維護的責任,履行保護本民族體育文化的義務,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大量現代流行體育項目進入農村,消解了民族信念,淡化了民族習俗,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偏向于形式參與現代流行體育的權利,而忽略了保護民族體育文化的義務,使民族體育文化面臨嚴重的傳承危機。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商品經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給人們的社會生活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得民族體育文化發展出現了明顯的功利化傾向,導致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存方式被嚴重異化。由于人們對民族體育文化的開發過于急功近利,使得民族體育文化逐漸淺表化、商品化,一方面,一些人為了獲取經濟效益,甚至捏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民族體育文化,或者從其他地方生搬硬套一些當地沒有的民族體育文化,使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變成了偽文化、大雜燴;另一方面,申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成了不少地區開發旅游或興辦其他文化產業的手段,這些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是廣大人民群眾的一種生活方式,在被當作謀取利潤的商品時,其性質就會發生改變,這與民族體育文化的生存方式是相背離的;此外,一些民間體育藝人成為了商家的生財之道,被旅游公司或演藝公司收編,使得民族體育文化逐漸喪失了祭祀、娛神、娛己的功能和意義,成為娛人工具,沾染了諸多現代風氣,這嚴重破壞了民族體育文化的生態平衡,對民族體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極為不利。
體育全球化既是一種趨勢,也是一個過程,它能夠加強不同國家體育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同時也會給處于劣勢地位國家的體育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就我國而言,面對體育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們所能做的不是極力回避,而是坦然面對,積極融入體育全球化的過程中。民族體育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國際環境的支持。因此,我們要以體育全球化為依托,為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有利的平臺。一方面,要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讓世界各國民眾愿意了解中國,為民族體育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要提高我國體育軟實力,為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建設體育強國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國家的重要目標之一,而民族體育文化是建設體育強國不可或缺的軟實力保障與支撐,在體育強國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們要以體育強國為目標,為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環境。首先,要保護好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項目,為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奠定載體條件;其次,鼓勵民眾參與到民族體育活動中來,為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廣泛的群眾基礎;最后,借助現代化媒體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優勢,加強民族體育文化的宣傳力度,使廣大民眾真正理解民族體育活動的魅力、真心接受并樂于參與民族體育活動,只有這樣才能使民族體育文化深入人心。
民族體育活動的開展、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都需要民眾的廣泛參與,可以說民眾在這兩種活動中既是基礎條件,也是關鍵因素。因此,我們要以人為本,重視廣大民眾在民族體育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在開展民族體育文化相關工作的過程中,我們要始終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與宗旨,從民眾出發,為民眾著想,注意傾聽民眾的聲音,協調好民族文化發展與民眾體育需求之間的關系,真正使民族體育文化實現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需要注意的是,在民族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要統籌城鄉發展,盡可能減少城市化進程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破壞,對民眾生活的影響,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好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普查、認定和登記工作,掌握民族體育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分布、生存環境和保護現狀等,既要發展城市胡同體育文化,也要發展鄉村傳統體育文化,這樣不僅能夠促進民族體育文化傳播,活躍廣大民眾的文化生活,促進民族大團結,還能夠有效構建和維護各地民族體育文化環境,最大程度地保持民族體育文化的地方性特色。
我國現行的體育管理體制是國家意志化和政治功能化的競技運動發展模式,這在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初期是合理且有效的。但是,現階段我國的社會條件已經發生變化,要求政府轉變職能,更多地定位于提供公共體育產品和服務。所以,為了更好地發展民族體育文化,實現體育強國,就要以文化為基礎,完善體育管理體制,為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制度支撐。具體來說,完善體育管理體制需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健全民族體育文化分級職能管理機構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國家體育主管部門要成立專門的民族體育文化發展職能部門,制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戰略規劃,并為全國民族體育文化發展提供人員、資金和物資保證,各級主管體育的部門要加強與各有關部門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并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切實做到“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第二,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立法工作,制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總體規劃,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民族體育文化相關法律法規政策,除了各級體育相關職能部門要出臺相關條例與方法外,國家體育部門也可以協助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等相關立法工作,從多個方面提升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立法層次的水平。
建設體育強國一直是我們奮斗的目標,發展民族體育文化是促進我國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當下,我們要在充分認識體育強國與發展民族體育文化關系的基礎上,分析體育強國視域下我國民族體育文化發展所面臨的困境,進而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動我國民族體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