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肖羅麗群
(1.武漢文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101;2.桂林生命與健康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1)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健康是美好生活的最基本條件,因此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整合健康資源、健康產業,建設人人共建共享的健康中國。在此戰略背景下高校體育與社區老齡人體育聯動機制就成為了健康中國戰略目標實現的重中之重。
高校體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高校體育在幫助學生掌握體育知識、技能、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不斷提高健康水平,實現高等教育目標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高校體育作為學校體育與社會教育的交叉點和結合部,既是全民健身的基礎,也是國家體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指出:“高校體育課程是大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寓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于身體活動并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
(1)增強體質、增進健康。
“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是體育最主要的功能,體育以身體運動為基本表現形式,由它構成的體育鍛煉過程,給各器官系統一定的強度和量的刺激,使身體在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生物化學等方面發生一系列適應性反應。這種“適應性反應”對機體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利于促進健康和增強體質。
(2)有效地促進身體正常生長、發育。
大學生身體可塑性很大,根據他們的生理特點,選擇合適的體育鍛煉內容,掌握適宜的運動負荷,堅持經常鍛煉,能有效地促進大學生的正常生長、發育。例如,體育鍛煉可以使骨骼的血液供應充分,骨細胞生長能力增強,身高增長加快,肌纖維變粗,體重、胸圍、肩寬、臂圍和腿圍都會增大,還可以使血液循環得到改善,提高心血管及各器官系統的功能。對于個別學生身體的某些畸形(如脊柱側彎、駝背,平足等),也可以用特定的鍛煉手段加以矯正,有助于使學生形成健壯、勻均的體形。
(3)促進身心全面的發展。
目前在校大學生的年齡一般處在17-22歲左右,生理上急劇變化,主要表現在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等方面向成人化發展并基本定型。隨著生理上的急劇變化,大學生的心理也隨著變化起來。研究發現,目前在校大學生的生理發展超前,心理發展滯后,在這個時期加強大學生體育教育,通過大學體育的課堂教學、課余鍛煉和運動競賽,能夠促進大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從而增強體質、強健體魄,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能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展。這樣不僅能夠保證大學生在校期間身心健康的學習需要,而且也為大學生的終身健康奠定基礎。
(4)奠定學生終身體育的基礎。
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學生可以復習鞏固體育課教學的內容,從而促進體育課教學質量的提高;另外還可以從事自己所喜愛的活動,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對鍛煉效果產生滿足感,逐漸培養興趣,形成愛好,養成鍛煉習慣。體育鍛煉往往由學生自主去活動,因此,特別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通過體育鍛煉,學生自學、自練、自評能力,組織、裁判、交往能力,運動能力等都會得到特殊的發展,可以培養出許多未來社會中的體育骨干。按作息制度安排的早操、課間操、班級體育鍛煉等,是學校課外體育鍛煉基本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生每天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常此以往堅持鍛煉,持之以恒,又會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組成部分,是打基礎的階段。課外體育鍛煉在培養學生體育興趣和能力,養成鍛煉習慣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能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高校體育在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使學生掌握體育衛生的基本知識和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與衛生習慣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有助于應對人口老齡化。
開展社區老齡人體育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然要求。首先,隨著我國經濟體制與社會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峻,隨著老年人的退休管理方式也從由企事業單位管理轉變為社區管理,這樣情況下老年人聚居程度越來越高;再加上我國城鄉一體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市轉移,在這其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不在少數;其次,根據有關調查顯示,我國城市老齡人中有超過大半的老齡人有進行體育健身活動的意愿也有能夠進行體育健身活動的能力,在這部分老齡人中有半數老齡人能夠堅持每天進行體育健身活動。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加強社區老齡人體育健身活動的場地管理和組織領導,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然選擇,也是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
(2)有助于加強老齡人自身的身體健康。
首先,適當的體育運動有助于增加老年人自身的免疫力,使老齡人獲得抵抗病毒侵害的能力,對老齡人壽命的有效延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據有關調查顯示,久坐久臥久居于室的老齡人與經常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老齡人相比,身體素質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在面對疾病時經常運動健身的老齡人也更具有抵抗病毒的能力;其次,適當的社區體育活動還能使老齡人的心理生理水平處于比較健康的水平,老齡人在社區中參加體育活動時通常采用的都是集體活動的模式,能夠獲得與同齡人交流的機會,老齡人在長期的退休生活中常常感到孤獨苦悶,而社區體育活動就為老年人創造出一個可以交流的平臺,有助于老齡人保持心情的愉悅情緒,進而保持身心健康。
其實我國自2006年開始就已經具有高校體育場館向社區老齡人開放的雛形了,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聯合舉辦了“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的活動,將高校體育場館向社區進行試點開放。而高校體育場館向社區老齡人開放具有以下幾點好處:首先,高校體育場館在建設時通常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在建設完成后的使用率上一直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除了學生體育課上使用以外其他時間一般都處于閑置狀態,而高校體育場館向社區老齡人開放就能有效解決高校體育場館閑置的問題;其次,高校體育場館向社區老齡人開放的另一好處就是能解決老齡人體育運動場所以及體育運動器材匱乏的問題,能充分滿足社區老齡人的體育健身需求,為社區的老齡人體育健身提供平臺和器械。
高校具有豐富的體育專業教師和體育專業人才,定期組織高校體育專業學生進入社區向老齡人普及體育健身知識能有效帶動老齡人積極參與到體育健身活動中來。首先,高校在完成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之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進入到高校附近的社區定期定點向社區老齡人開展體育健身知識講座,引導老齡人進行健康科學的體育健身運動;其次,高校還可以在社區中設立培訓中心和體育輔導站等平臺,引導社區老齡人的體育健身活動向正確科學方向發展;最后,還可以適當進行一定的有償服務,合理利用高校體育資源,使高校體育向社區老齡人體育中間延伸。
高校體育與社區老齡人體育之間存在一定的壁壘,而高校面向社區老齡人投放一定數量的學生志愿者能有效打破高校體育與社區老齡人體育之間的界限,使高校體育和社區老齡人體育有機融合在一起。首先,高校可以把自身的體育人才優勢與體育場館優勢充分利用起來,在社區與高校之間建立起一個統一的體育組織網絡,將社區老齡人吸引進高校體育活動當中;其次,高校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自愿充當志愿者角色,積極投入到社區老齡人體育健身活動服務當中,將高校體育課堂中的知識通過志愿者向社區老齡人傳播,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又能使老齡人接受到正確科學的體育文化知識,使老齡人的體育健身活動更具科學性;最后,高校向社區老齡人開展志愿者活動還能促進社區老齡人體育健身活動的多元化發展,豐富老齡人體育健身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這樣不僅能滿足老齡人對體育健身活動的需求,還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基于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高校體育與社區老齡人體育聯動機制建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對加強老齡人身體素質健康以及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的成長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要通過加強高校與社區老齡人之間體育健身活動的聯系,將高校專業的體育健身知識向社區老齡人中傳播,引導社區老齡人的體育健身活動向科學化方面發展,這樣才能確保健康中國這一戰略目標如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