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秀麗
隨著我國在世界政治、經濟等領域影響力的提升,我國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外傳播迎來了新的機遇。文化典籍是國家歷史傳承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人文精神與民族文化的結晶。將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翻譯成英文,可有效促進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實現文化典籍的傳承與保護。
東北少數民族創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提高了文化的豐富多彩性。由于大部分東北少數民族缺乏自己的文字,口耳相傳成為民族文化流傳的主要方式。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的代表作之一為民間口頭說唱文學,該文化具有較為鮮明的民族特色。為有效防止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出現瀕危現象,我國各級政府積極保護民族文化,為非物質文化的流傳做出較大貢獻。東北少數民族文化較為珍貴,可列為我國世界層面的非物質文化,而且可歸屬于全人類。對東北少數民族文化進行英語翻譯,將其制定為文化典籍,有利于提高其傳播效率[1]。
為保護處于瀕危狀態的東北少數民族文化,采用英語語言作為核心工具,將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翻譯成典籍的形式,并流傳給全人類,讓世界了解少數民族獨有的文化內涵。通過調查可知,我國對文化典籍的保護有一定局限性,僅采用漢語語言作為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翻譯的主要工具。若想要提升文化典籍的保護力度和保護效果,應將英語語言作為翻譯的核心工具,并進一步對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進行研究[2]。
為實現文化典籍走向世界,將英語作為開拓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的新形式。我國在全球歷史文化遺產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為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世界充分融合,逐漸走向“開放包容”的新時代。通過對我國向世界推介的文化產品進行分析可知,我國文化產品的種類越來越豐富,并且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占有的比重處于逐年增大狀態。我國最初向外推介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時,只介紹風俗民情,內容過于簡單。現如今我國向外推介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并逐漸向著宗教、文學典籍等方面發展,同時包含東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向外推介,可使世界充分了解東北少數民族的文化底蘊,該方式可有效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3]。
為提升我國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需要不斷對東北少數民族文化進行傳播,并發展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的新形態。通過對東北少數民族文化進行挖掘、整理與保護,有利于填補我國文化典籍外譯理論研究的空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保證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可得到長足發展,應不斷提高該文化的創造能力,同時加強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外傳播。采用英語對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進行翻譯與研究,有利于帶動東北少數民族原語和譯語兩種語言文化的比較研究,為民族學和翻譯學的建設帶來巨大貢獻。
我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典籍翻譯事業的發展。近年來,我國創建了多個典籍外譯團隊,這些外譯團隊在專家的帶領下,可完成東北少數民族文化作品的翻譯。大部分研究學者將民族院校作為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翻譯的依托,在民族院校的基礎上完成翻譯團隊的構建。但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在外譯過程中存在多種問題,不利于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的廣泛傳播[4]。
我國越來越重視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的外譯,對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進行翻譯過程中,采用英語作為主要翻譯工具,使讀者可充分了解東北少數民族的文化和歷史。但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仍處于亟待研究的狀態,并且缺乏專業的文化典籍英譯團隊,全國各所高校未與研究學者之間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為促進民族文化典籍翻譯事業的開展,需要國家與各個地方的政府之間進行協調與溝通。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外譯團隊的壯大,需要將民族院校作為主要依托,同時應充分利用東北少數民族的資源,加強對高校翻譯人才的挖掘與培養。通過促進文化典籍翻譯事業的前進步伐,可使我國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翻譯工作更上一層樓。
我國東北少數民族英文版文化典籍的質量存在一定問題,因為翻譯人才較為匱乏,直接影響了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的傳播范圍和速度。由于翻譯人才個人能力較差,對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進行翻譯過程中甚至出現低級的語言錯誤,嚴重影響英文版本文化典籍的質量。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翻譯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在翻譯過程中需要翻譯人員具有超高的翻譯水平,同時對翻譯人員的民族文化了解程度具有較高的要求。為最大限度地提高民族文化典籍翻譯水平,還需要翻譯人員具有一定創作能力。為促進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翻譯工作的發展,需要廣泛引進高水平的外譯人才,并積極培養典籍外譯的綜合性人才,與不同學科之間建立合作關系,組建跨學科的翻譯團隊[5]。
我國東北地區主要由多個少數民族共同組成,該地區屬于聚集居住區,與維吾爾、壯族等少數民族自治區進行對比可知,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與少數民族自治區的文化典籍存在較大差異性,該差異性可體現在語言、文化等方面,增加了民族文化典籍外譯的難度。由于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的翻譯難度較大,為外譯人員增加了工作量,外譯過程需要消耗大量時間。文化典籍的外譯屬于一門新興學科,該學科主要包含翻譯學和民族學兩大方向。通過對翻譯學科的從事人員進行分析可知,民族文化典籍的翻譯人員大多為高校英語教師。他們無法專心對文化典籍進行外譯,可直接影響典籍外譯作品的深度。而民族學科的研究學者將精力集中在文獻研究方面,未對文化典籍進行深入研究[6]。
為提高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的翻譯質量,對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進行外譯過程中,外譯組織實施、譯本發行等全部程序均需要政府的支持與引導。我國社科基金項目中包含一部分有關于民族文化典籍翻譯研究的項目,但該類型項目的數量較少。為進一步對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進行研究,并最大限度地向高校提供外譯人才培養的有利條件,需要國家加大對文化典籍外譯的支持力度,促進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外譯事業的發展,并積極向外傳播我國東北少數民族的文化與歷史。文化典籍翻譯能否實現持續發展的關鍵條件為翻譯人才的培養,應不斷加強對翻譯學科的建設,為翻譯人才提供更好的學習機會[7]。
通過我國學者對典籍翻譯策略進行創新,使我國文化典籍具有一定特色。越來越多的學者注重語篇的層次,將語篇的層次作為翻譯的重點工作。為實現民族文化典籍外譯策略的創新,將語篇語言學和功能語言學引進外譯工作中,該方式有利于提高譯本的質量。文化典籍外譯策略的創新,可為東北少數民族研究理論的構建提供更多有利資源[8]。
典籍外譯實際上是一種文化交流的過程,為實現東北少數民族文化走向世界,需要提高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外譯作品的整體質量,使世界更加了解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的底蘊。為最大限度地提高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外譯的質量和數量,可建立中西譯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從而促進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向外傳播的速度。對文化典籍進行外譯過程中,應保證原文的精準性,同時要符合原文的邏輯規律。對于我國外譯人員而言,對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進行外譯的難度較大,需要西方學者的廣泛參與。在西方譯者的支持下,可為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外譯的工作提供新的經驗[9]。
典籍譯本的質量與外譯者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了解程度息息相關。部分東北少數民族缺乏專屬文字,該民族主要采用說唱的形式對文化典籍進行傳播。由于缺乏書面形式傳播文化,使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作品隨著人口數量的減少而減少,最終使文化典籍翻譯作品處于瀕危狀態。為提高典籍外譯的整體質量,需要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同時應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使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可在本土內被傳播與了解。通過對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進行保護,可使更多的人對傳統語言文化進行深入了解,有利于促進文化典籍的翻譯動力。為最大限度地降低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在翻譯過程中產生的損失,應積極鼓勵譯者對傳統語言文化進行了解,保留傳統文化的特色[10]。
為深入研究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采用英語語言作為翻譯的主要工具,將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翻譯成英文,將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流傳給全人類,讓世界了解東北少數民族獨有的文化底蘊,使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的傳播范圍不斷擴大。為有效防止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出現瀕危現象,通過各級政府對東北少數民族文化進行積極保護,有利于促進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進行翻譯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各高校的資源,培養出高水平的翻譯人才,并建立全國各所高校以及中西譯者之間的合作關系,為翻譯人才提供更多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