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明鏡》周刊12月3日文章,原題:“我們的豬圈不是動物園,我們要靠它生活”達格瑪和安德烈亞斯?克林蓋勒家的一只豬仔,母乳哺育4周后,重量竟達7.5公斤。一般情況下,它們不足6公斤。農場的女主人從箱子里抓起這只小豬,將它像獎杯一樣高高舉起。令人興奮的數字還有:690頭母豬平均每窩產子14頭,而不是過去的12頭.
2008年,這對農業工程師夫婦投資300萬歐元在下薩克森州建造了這個豬圈,并使其面向世界市場:優化成本,不浪費飼料。他們努力踐行“花較少的錢,賣出更多的豬肉”。但那段時間,所有人都在談論動物福利,克林蓋勒一家“就像惡人_樣",喋喋不休地強調“效率”的必要性。達格瑪表示,讓豬圈對豬仔們更友好些,她沒有異議。她說:“但總得有人付錢給我們,我們的豬圈不是動物園,我們要靠它生活。”
新的動物福利法規定,母豬在受精和分娩數周后,不得再被擠在狹窄的金屬網格中間。要做到這一點,這對夫婦必須改建豬圈,滿打滿算也需要5年時間。安德烈亞斯認為,這在經濟上不可行。如今,由于飼料成本是兩年前的兩倍,能源是5倍,農場虧損嚴重,每頭豬仔約虧15歐元。目前,幾乎無人能負擔得起綠色食物,消費者越來越轉向廉價肉類。
達格瑪不確定她是否還能將農場傳給孩子們,他們的3個孩子都在大學學習農業。如今的農戶陷入難以擺脫的困局,貿易商不想承擔高通脹和動物福利帶來的額外開支。
養豬戶的情緒非常低落,在過去十年,德國的養豬場數量幾乎減半,近來的成本上漲和豬瘟又雪上加霜。因國家缺乏畜牧業的政治改良計劃,連那些早就為動物修建室外圈欄的養豬戶們也不得不放棄。
德國綠黨的農業部長杰姆?厄茲代米爾屬于行動派,如果消費者和零售連鎖店都不愿意為動物福利買單,他必須調集必要的資金。從2025年起,每年應有超過10億歐元的資金用于為牛、豬和家禽增加空間、新鮮空氣和戶外活動,該支出到2040年將逐漸增至每年36億歐元.圈欄的建設只是最小的一部分,80%的費用會花在農場的日常運營上。
9月底,提出該規劃的前農業部長博爾歇特說:“我們如今正處在十字路口,德國錯過了動物福利的正確時機。”自2020年以來,這些概念一直都是紙上談兵。動物養殖戶、商人、屠宰場和農業經濟學家爭論不休,最終消費者不得不承擔后果。
人們很容易被商業廣告誤導,以為“動物福利”問題已經或多或少地得到了解決。然而現實卻并不那么美好,如果沒有大規模的國家干預,動物福利的承諾僅是一句空話。▲(作者克里斯蒂娜?格尼爾克等,寇瑛譯)
環球時報202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