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易志凱 李娜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精神科,云南 昆明 650032)
抑郁癥是心境障礙的一種臨床癥狀,每次發病持續至少2 w以上,多數患者病情有反復傾向,具體表現為顯著而持續的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認知功能損害等。迄今為止,抑郁癥的病因并不清楚,可能與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關于抑郁癥的診治目前還是以臨床表現及各種量表為主,尚沒有合適的生物評價標志物。關于抑郁癥的病因,最被廣泛接受的主要有遺傳、神經營養假說和應激理論等〔1〕。目前,比較傾向于認為這些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參與引發抑郁癥一系列臨床癥狀。抑郁癥不僅損害患者心理、生理健康,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而且給患者家庭、社會造成極大負擔,逐漸成為嚴重的社會醫療問題。因此,研究該病發病機制,明確其致病因素,對于后期診斷及治療有重大意義。中樞神經遞質假說認為,抑郁癥與腦內的神經營養因子水平變化有關。本研究通過檢測抑郁癥患者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22表達水平,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4月至2017年8月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116例作為觀察組,年齡55~64〔平均(60.57±4.21)〕歲,男59例,女57例;選取同期健康體檢的正常人120例作為對照組,年齡54~65〔平均(61.75±5.72)〕歲,男60例,女60例。兩組年齡、性別構成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抑郁癥診斷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病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抑郁癥的診斷標準〔2〕;②符合漢密爾頓抑郁(HAMD)量表-24評分。納入標準:①首發型抑郁癥患者;②患者依從性良好,配合治療;③患者在治療前半個月內未服用抗抑郁藥物;④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其他器質性病變或精神活性物質導致的抑郁癥患者;②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
量表評定〔3〕:HAMD-24共有焦慮/軀體化、體重、認知障礙、情緒節律變化、阻滯、睡眠障礙、絕望感等7個因子,共24項,總分96分,<8分無抑郁癥癥狀,8~19分可能有抑郁癥,20~34分,輕或中度抑郁癥;≥35分,嚴重抑郁癥;漢密爾頓焦慮(HAMA)量表分為軀體性和精神性焦慮2個因子,共14項,總分56分,10~13分可能有焦慮,14~20分肯定有焦慮,21~28分有明顯焦慮,≥29分為嚴重焦慮。量表由2名經過訓練的精神科高年資醫師評定。
1.2樣本采集 兩組均空腹采取靜脈血5 ml,離心后取上清于無菌EP管內,-20℃冰箱中保存,待所有標本收齊后共同檢測。
1.3血清VEGF、FGF-22、5-羥色胺(HT)水平檢測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測定血清中VEGF、FGF-22、5-HT水平,檢測試劑盒均購自北京邦化生物醫學工程公司,多功能酶標儀購自美國Bio-Rad公司,檢測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為控制檢測質量,所有樣品檢測由檢驗科同一批人員在同臺儀器上操作,每個樣本均重復設3次。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Pearson相關分析。
2.1兩組血清VEGF、FGF-22水平比較 觀察組血清VEGF及FGF-22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01)。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VEGF、FGF-22水平比較
2.2兩組HAMD-24、HAMA評分、5-HT水平比較 觀察組HAMD-24、HAMA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5-H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01)。見表2。

表2 兩組HAMD-24、HAMA評分及5-HT水平比較
2.3不同嚴重程度抑郁癥患者血清VEGF、FGF-22水平比較 隨著抑郁癥病情加重,患者血清VEGF、FGF-22水平顯著降低(P<0.05),見表3。

表3 不同嚴重程度抑郁患者血清VEGF、FGF-22水平比較
2.4抑郁癥患者血清VEGF與FGF-22水平的相關性 抑郁癥患者血清VEGF與FGF-22水平均呈正相關(r=0.464,P<0.05)。
2.5VEGF、FGF-22水平與抑郁癥患者HAMD-24評分、HAMA評分、5-HT的相關性 抑郁癥患者血清VEGF、FGF-22水平與HAMD-24評分、HAMA評分均呈負相關(P<0.001),與5-HT水平呈正相關(P<0.001)。見表4。

表4 抑郁癥患者VEGF、FGF-22水平與HAMD-24評分、HAMA評分、5-HT相關性
抑郁癥的發病與患者年齡、性別、社會環境、經濟狀況、受教育情況等因素有關,同時,也與人體內的生化反應、生理變化有關,然而其具體病因至今未明。隨著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發展和分子檢測手段進步,當前人們著重從細胞及分子生物學機制入手研究抑郁癥的發病機制。目前,多數研究者認為,細胞因子、神經營養因子、下丘腦-垂體-腎上腺激素軸可能與抑郁癥發病有關〔4~7〕。神經營養假說認為由于神經營養因子的不足引發了抑郁癥。近年研究顯示,抑郁癥的發生可能與血管損害及血管高危因素存在密切聯系,其中血管新生障礙是血管損害的主要因素之一〔8,9〕。
VEGF能抑制細胞凋亡,誘導血管相關神經網絡生長,而抑郁癥的發生與神經營養因子的不足有關,因此,VEGF可能與抑郁癥的發病有關。已有實驗證明,VEGF可直接作用于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的神經元及膠質細胞,促進神經元增殖、存活、突觸生長,促進角質細胞增殖、遷移等〔10〕。神經的再生與多種精神障礙的發生發展過程有關〔11,12〕。多種神經營養因子及生長因子相互作用,通過調節神經及細胞正常基因表達,參與海馬的神經再生過程〔13〕。目前,已有實驗證明,抗抑郁藥物能誘導VEGF在海馬組織中表達〔14〕。本研究結果提示血清VEGF水平可能與抑郁癥發病及病情嚴重程度有關。
許多生物分子在神經系統的發育過程中促進神經突觸的形成,特別是FGF家族對神經突觸前的分化具有調節作用。研究證明FGF-2在抑郁癥的發生發展中起關鍵作用,另有研究提出,該家族成員FGF-9在抑郁癥中起負調控作用,因此,FGF家族在抑郁癥發病機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15,16〕。FGF-22屬于FGF家族,與癲癇、癌癥、抑郁等疾病的發生及胚胎大腦發育、神經突觸的形成有密切聯系〔17〕。FGF-22由脊髓中部神經表達且釋放于靠近脊髓灰質部位,使FGF-22進入生長中的軸突脈絡發揮作用〔18〕。FGF-22參與海馬體中興奮突觸的形成,有研究顯示,FGF22基因敲除小鼠呈抑郁狀態〔18〕。本研究結果提示FGF-22可能與抑郁癥發病及病情嚴重程度有關。進一步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血清VEGF與FGF-22水平呈正相關,提示二者可能以某種方式共同參與抑郁疾病發生發展。
HAMD-24是一種普遍用于臨床評定抑郁狀態的量表〔19〕,HAMA包括14個項目,為焦慮癥的重要診斷工具〔20〕。抑郁癥的發病機制與非多巴胺能神經生化改變有關,且抑郁癥患者5-HT能神經元存在病理學變化。5-HT是哺乳類動物體內重要的神經遞質,在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生物學效應,通過其受體5-HT1A調節人的情緒、睡眠及精神性疾病包括抑郁癥、焦慮癥等有關〔21〕。抑郁癥患者多巴胺水平降低,引起單胺類神經遞質含量下降,使5-HT通路受影響〔22〕。本研究結果提示隨著抑郁癥病情加重,患者血清5-HT水平逐漸降低。進一步研究發現VEGF、FGF-22水平可能通過5-HT通路參與抑郁癥疾病發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