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妍 燕小勤 高紅媛 蔡橋銀
(泰州市口腔醫院 1修復科,江蘇 泰州 225300;2門診)
口腔種植修復是牙科齲齒疾病、修復牙缺失等常用治療方案之一〔1〕,而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攀升,老年口腔種植修復患者因身體功能消退,且體內骨量流失嚴重,單純的口腔種植引導骨再生術已經難以滿足臨床需求,選擇最佳植骨材料不僅能改善骨量變化及骨再生情況,還能利于遠期生活質量提升。Bio-oss骨粉為臨床常用植骨材料,可幫助血管及骨再生進行嵌入式生長,形成致密骨組織,實現較高引導骨再生效果,進而改善骨再生情況〔2,3〕。但因Bio-oss骨粉缺少高濃度生長因子,進而對軟組織、骨組織再生修復缺乏促進效果,進而導致骨量變化改善效果欠佳,不利于遠期生活質量提升。富血小板纖維蛋白(PRF)中富含了高濃度生長因子,且提取于患者自身血漿,取材方便,更易吸收,在促進骨量提升及創口愈合中效果顯著〔4〕,因此,為進一步探究最佳治療方案,本研究將PRF結合Bio-oss骨粉用于口腔種植修復老年患者中,并對其應用效果進行探討。
1.1一般資料 擇取泰州市口腔醫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所收治的口腔種植修復老年患者80例。納入標準:①年齡≥60周歲者;②臨床資料齊全者;③經X線檢查為牙缺失、缺損者;④種植區骨量充足者;⑤牙周組織健康,無牙齦發炎、出血現象者;⑥可配合隨訪調查者。排除標準:①合并感染性疾病者;②遵醫行為較差者;③伴有骨質疏松患者;④感知功能障礙、凝血功能異常者;⑤肝、心、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⑥曾有過精神疾病史者;⑦中途退出研究者。根據治療方案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60~72歲,平均(64.11±4.02)歲;病程12~42個月,平均(30.18±4.65)個月;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60~73歲,平均(64.59±4.20)歲,病程12~43個月,平均(31.09±4.90)個月,兩組基礎資料均無明顯差異(P>0.05),研究由泰州市口腔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研究患者均為自愿參與,且已全員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兩組入院后均利用CT對牙缺損部位進行測量,同時確定唇側牙槽的缺損范圍情況,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擇取相宜種植體,根據牙齒凹陷、缺損等相關情況,在CT協助下確定種植體的植入深度及方向,再由手術醫師為其采取手術治療,將術區黏骨膜切開,充分暴露牙槽嵴后,反復予以清理骨面殘留肉芽及纖維組織,完成后植入種植體,再以利用小球鉆擴孔,在相應區域引入骨髓成骨細胞,進行骨再生引導。對照組在完成上述操作后以小球鉆在缺損的牙面鉆孔,骨面滲血后,填塞Bio-oss骨粉填塞,再以口腔修復膜覆蓋,覆蓋膜的大小需越過骨缺損邊緣2 mm以上,最后進行無張力縫合。
觀察組在術前需先進行PRF制備,抽取患者靜脈血(10 ml),置于抗凝離心管,進行10 min離心處理(轉速:1 200 r/min),取上層血漿及血小板混合,放置于另一離心管,再二次離心處理,時間為15 min(轉速:2 400 r/min),最后下層黃褐色PRF(0.6 ml)放置備用,再將Bio-oss骨粉與PRF按照1∶1的比例配備,滴入100 U/ml牛凝血酶,100 U/ml含氯化鈣生理鹽水,均勻混合制為復合物,放置備用。在完成上述操作在植入種植體后,以小球鉆在缺損的牙面鉆孔,骨面滲血后,將制備的Bio-oss骨粉與PRF復合物填塞至缺損部位,以口腔修復膜覆蓋,膜需蓋過正常組織2 mm,再進行無張力縫合。
1.3觀察指標 (1)利用錐形束CT經圖像分析軟件由垂直向往水平向對兩組患者術后即刻及術后1個月牙槽嵴高度、中段唇側骨量、冠方唇側骨量進行評價,并進行詳細記錄予以比較。(2)利用以電子牙周探針對兩組患者術后即刻及術后1個月附著喪失、成骨厚度、探診深度進行檢測,并予以比較。(3)由同一醫護人員對兩組圍術期內黏膜淤血、基臺松脫、局部感染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統計記錄,并予以比較。(4)以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BREF)〔5〕對兩組術前及術后1個月生活質量情況予以評定,量表共含有4個不同維度,其中生理領域含有7個條目,環境領域含有8個條目,心理領域含6個條目,社會關系領域則共計3個條目,每項條目1~5分,分值越高則提示為生活質量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χ2、t檢驗。
2.1術后兩組骨量變化相關指標水平差異比較 兩組術后即刻牙槽嵴高度、中段唇側骨量、冠方唇側骨量等均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1個月兩組牙槽嵴高度指標較術后即刻明顯更高,而中段唇側骨量、冠方唇側骨量指標水平則較術后即刻明顯更低(P<0.05),術后1個月觀察組牙槽嵴高度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而中段唇側骨量、冠方唇側骨量指標水平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術后兩組骨量變化相關指標水平比較
2.2兩組術后骨再生情況相關指標水平差異比較 兩組術后即刻附著喪失、成骨厚度、探診深度等指標水平均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1個月兩組成骨厚度指標水平較術后即刻顯著高,附著喪失、探診深度指標水平較術后即刻顯著低(P<0.05);術后1個月觀察組成骨厚度指標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附著喪失、探診深度指標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骨再生情況相關指標水平比較
2.3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比較 觀察組術后1個月內不良反應發生率〔10.00%,黏膜淤血1例(2.50%)、局部感染3例(7.50%)〕明顯低于對照組〔27.50%,內黏膜淤血3例(7.50%)、局部感染7例(17.50%)、基臺松脫1例(2.50%),χ2=4.020,P=0.045〕。
2.4兩者術后生活質量評分差異比較 兩組術前WHOQOL-BREF各維度評分均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1個月觀察組WHOQOL-BREF中生理、環境、心理及社會關系領域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比較分,n=40)
口腔種植引導骨再生術是口腔科口腔疾病治療及牙齒種植修復的重要治療方案之一,療效確切,可幫助患者改善口腔狀態。根據相關研究指出,在口腔種植引導骨再生術中植骨材料的合理選擇,不僅能影響牙槽組織生長及牙槽骨解剖結構恢復,同時還能直接影響最終骨量恢復及骨再生情況〔6,7〕。
牙槽嵴是承受牙齒力量、支持義齒生存的部位,與牙齒相互依賴,一旦出現牙缺失、牙脫落,牙槽嵴也會隨之發生變化,致使牙槽骨、牙槽嵴高度下降,影響牙齒、義齒生存〔8,9〕。根據相關研究顯示,中段唇側、冠方唇側骨量均衡不僅能緩解牙槽嵴吸收,利于牙槽嵴骨量提升,同時對軟組織退化還有較好的預防作用〔10,11〕。附著喪失、探診深度、成骨厚度為臨床評估骨再生情況重要指標,在正常狀態下,成骨厚度為高表達狀態,一旦牙齒出現缺損、缺失,成骨厚度逐漸下降,附著喪失、探診深度便會隨之上調,嚴重影響牙生存〔12,13〕。本研究提示PRF結合Bio-oss骨粉能改善骨量變化及骨再生情況。其機制可能因:Bio-oss骨粉屬于天然多肽骨粉,相似于天然骨組織,對牙骨缺失者骨再生有引導作用強,用Bio-oss骨粉對口腔種植修復老年患者進行治療,不僅不易被人體吸收,同時還具有較高通透性,可支持新生牙骨質細胞及血管生長,利于植骨區組織黏附,形成致密骨組織,促進創面愈合〔14,15〕。若單給予Bio-oss骨粉雖能一定程度促進骨密組織形成,改善骨再生情況,但因其缺乏纖維蛋白及生長因子,進而導致骨量變化改善效果難以達到預期。PRF主要提取于患者自身血漿,不僅富含了高濃度的生長因子、纖維蛋白等,同時其黏性、黏合度強,與天然骨組織中的纖維蛋白結構極為相似〔16〕,PRF中富含的大量生長因子、血小板相互結合,不僅能有效促進骨組織再生,改善骨再生情況及骨量變化,同時還能增強細胞增殖及血管生成效果,通過纖維網裝支架協助生長因子促進新生組織形成,促進傷口愈合〔17,18〕。同時本研究結果提示PRF結合Bio-oss骨粉可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提升口腔種植修復老年患者生活質量。究其因在于,PRF結合Bio-oss骨粉能夠相互協同,增強骨組織再生效果,能最大程度緩解骨量丟失,改善骨量變化及骨再生情況,同時PRF結合Bio-oss骨粉可為骨細胞的生長、分化、增殖等提供良好條件,促進軟組織、骨組織再生修復,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的同時,還能加速創口愈合,擁有良好的美學修復基礎,更利于遠期老年患者生活質量提升〔19,20〕。
綜上,PRF結合Bio-oss骨粉用于口腔種植修復老年患者中不僅能改善骨量變化及骨再生情況,擁有良好的美學修復基礎,同時還利于患者生活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