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 鐘珊 何博 任馳 羅曉舟 楊雪捷 唐純志 羅倫
(1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四川 成都 610000;2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3廣西中醫藥大學;4廣州中醫藥大學)
高血壓作為認知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之一,近年來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1,2〕。海馬與心血管控制的中樞,如下丘腦、延髓、孤束核等有著密切和復雜的跨突出聯系〔3〕。針刺太沖、太溪對血壓的調節作用已在研究中得到了證實〔4~6〕。本研究擬驗證針刺降低自發性高血壓大鼠(SHR)血壓,探討其對認知功能損害的預防調節作用。
1.1實驗動物與分組 SPF級11周齡雄性SHR(12只,動物合格證編號11400700183999)和WKY大鼠(對照組)(6只,動物合格證編號11400700184002),購自北京維通利華公司。其中SHR以血壓為分層條件,按照隨機區組設計分為模型組和針刺組。WKY大鼠不分組。
1.2針刺方法 在大鼠清醒狀態下行針刺,左右兩側穴位同時進行,先左后右各2.5 min。針刺1次/d,連續針刺4 w。針刺時,將黑色棉襪罩住大鼠,此時大鼠處于黑暗環境,可保持安靜穩定狀態。所有操作由固定一人進行。對照組與模型組不給予針刺。
1.3血壓測量方法 采用無創動物血壓測量系統測量大鼠的尾動脈血壓。實驗前后后各測定一次血壓。測量時保持周圍環境安靜,連續測量3次,取平均值。
1.4Y型迷宮實驗 干預后行Y型迷宮測試。Y型迷宮分為起步區、安全區和非安全區。其中安全區指示燈亮起,金屬柵欄無電流。非安全區和起步區指示燈熄滅,金屬柵欄有電流,電壓約40 V。實驗開始后安全區指示燈亮起,另外兩區延遲2 s后開始通電。大鼠若能在燈光亮起時成功由起步區跑向安全區則記為正確一次,否則記錄為錯誤。時隔5 s進行第二次實驗,重復測試10次,若能正確9次,則為學會,這10次測試之前的測試次數為學會次數。100次后仍然未學會則學會次數為100次。24 h后再次進行實驗,重復測試10次,若正確9次,則為記住,這10次測試之前的測試次數為記憶次數。100次后仍然未學會則記憶次數為100次。
1.5標本采取 最后一次針刺后1 d取材。各組取3只大鼠,水合氯醛麻醉后,固定解剖板,開胸,分離心臟,以九號針頭自心尖部刺入左室,止血鉗固定針頭,剪開右心,先以足量生理鹽水進行灌注,直至肝臟完全變白,后用4%的多聚甲醛灌注。然后取出大腦投入4%的多聚甲醛溶液固定。
1.6病理形態學檢測方法
1.6.1蘇木素-伊紅(HE)染色 ①石蠟切片脫蠟至水;②蘇木素染細胞核;③伊紅染細胞質;④脫水封片;⑤圖像采集分析。
1.6.2尼氏染色 ①石蠟切片脫蠟至水;②甲苯胺藍染色;③95%酒精分化;④中性樹膠封片;⑤圖像采集分析。
1.7儀器與試劑 無菌針灸針(蘇州市華倫醫療用品有限公司);脫水機;包埋機;病理切片機;凍臺;組織攤片機;烤箱;載玻片及蓋玻片;正置光學顯微鏡;成像系統。無水乙醇;二甲苯;HE染液;鹽酸;氨水;甲苯胺藍染色試劑;中性樹膠。
1.8統計學方法 采用STATA14.0統計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非參數Bonferroni法兩兩比較。
2.1干預前后血壓測量結果 干預前后各組血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后模型組與對照組相比血壓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刺組與模型組相比血壓水平有統計學差異(P<0.05)。模型組和針刺組血壓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干預前后行為學實驗結果 干預后各組學習次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干預后模型組與對照組相比學習次數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刺組與模型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與針刺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和針刺組學習次數顯著高于模型組(P<0.05)。干預后各組記憶次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3組血壓及學習記憶情況
2.3干預后病理學實驗結果 模型組海馬區大量神經元細胞核固縮、深染,部分神經元細胞核消失;針刺組部分神經元細胞核固縮、深染(箭頭所示);對照組個別神經元細胞深染。模型組大量神經元細胞深染,較多細胞胞質內尼氏體減少或淡染,少部分細胞中心尼氏體消失;針刺組部分神經元細胞深染,少量神經元細胞質內尼氏體輕度減少或淡染;對照組尼氏體基本正常(箭頭所示)。見圖1。

圖1 各組海馬HE及尼氏染色(×200)
海馬與紋狀體是兩個隊學習和記憶至關重要的大腦區域〔7〕。海馬對于學習形態和關聯性信息至關重要〔8,9〕。Markel等〔10〕研究結果表明,可遺傳的應激誘導高血壓大鼠在應激狀態時血壓急劇升高,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激活,海馬中糖皮質激素受體基因表達下調。Pietranera等〔11〕研究表明,在SHR大鼠側腦室注射鹽皮質激素受體阻斷劑會使SHR大鼠的血壓明顯下降。Novak等〔12〕研究則指出海馬等部位的萎縮與老年性高血壓存在著一定關系。
太沖〔13~15〕和太溪〔14〕穴是傳統針灸治療高血壓的常用穴位/穴組。臨床上常兩穴合用治療高血壓〔15,16〕。影像學方面研究,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對針刺兩穴降壓的研究不斷在進行〔17,18〕。Rs-fMRI研究降壓機制的文獻涵蓋了兩穴合用〔19,20〕、單用太沖〔21〕和單用太溪〔22〕的,但以上幾項研究對象為健康受試者。
本研究結果提示,針刺可有效預防SHR大鼠海馬神經元的凋亡,并通過防止尼氏體減少,從而達到保護神經元細胞的功能水平這一目的。
綜上所述,針刺太沖、太溪穴能夠有效減緩SHR血壓上升趨勢,對其學習記憶能力的改善有一定效果,并且經過組織病理學證實了針刺對預防海馬神經元凋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樣本量相對較少,尚需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