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麗君
(河北康龍德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穩步發展,整體發展趨勢向好。當前,國內經濟體制正處于變革、創新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各行業的經營發展也須不斷改革、創新,以適應時代變遷,確保自身長期穩定地經營發展。在目前外部經濟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企業要想穩定發展,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定優勢,就要從自身實力著手,不斷提高內部管理水平,增強綜合競爭力,順應現代化發展趨勢。
加強內部控制是企業提高內部管理水平的有效路徑,強化內控審計能夠極大地規避企業實際業務運營環節存在的風險,為企業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鑒于此,本文詳細分析內部審計和風險管控的相關內容,進一步證實內部審計在風險管控中的重要作用。
企業設置的風險管控組織架構主要分為三個層級,即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各風險控制執行層(各職能部門)。內部審計部門隸屬于風險管理委員會。但實際上,這樣的組織架構并不能保障審計工作獨立開展,且審計人員的安排較為隨意,與其他職能部門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重合,導致審計工作易受各中高領導層主觀意識的干預。
1.內部控制環境評估
基于內部審計分析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企業文化氛圍不足。企業營造良好的風險管控氛圍的力度不足,企業領導層更多地把重點放在業務營銷環節,對風險方面的控制僅由風險委員會自行決定,缺乏更高領導層的參與、支持,以致企業很多基層部門人員沒有正確認識到風險控制的重要性。
其二,審計人員安排不當。內部審計人員安排不合理,具備專業審計知識的人員屈指可數,其他審計人員都是從各個職能部門臨時抽調,或者由財務人員兼任審計工作,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參差不齊使得企業無法有效開展審計工作,也無法幫助企業規避各環節的風險。
2.風險管控目標
企業風險管控目標設置較為隨意,并沒有參考企業中長期戰略發展目標,也沒有考慮到全部業務活動環節,更多的是對財務指標的管控,使得風險管控涉及的內容范圍較窄。
3.風險識別
K 企業在實際經營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包括稅收風險、質量風險、政策風險、管理風險、營銷風險、生產風險等。只有在審計人員全面了解行業特點后,才能結合外部市場環境、經濟形勢、行業法律法規等因素,確定內部可能存在的風險,并對主要風險進行詳細分析。
4.風險評估
企業相關人員主要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式對各環節風險點進行評估,并在結果匯總后折合成5分值形式加以體現。企業現有的內部審計風險評估主要可劃分為五個等級,評估標準如表1所示。

表1 企業內部審計風險評估等級劃分標準
5.風險應對
對于在內部審計過程中發現的風險點,企業相關人員針對不同等級的風險點、不同影響程度的風險點制定了不同的應對措施[1],并加以有效落實。
企業開展內部審計工作對各環節風險管控的重要作用可以從生產環節和質量環節進行分析。雖然通過審計幫助企業識別了各環節的風險點,提高了產品質量與生產過程中的資源利用率,降低了產品質量缺陷對企業造成的負面影響,盡可能地挽回了經濟和名譽損失,但實際上,其效果依舊與預期存在較大差異,具體原因可能是風險識別環節存在缺陷,也可能是風險等級劃分方面存在漏洞,還可能是風險方案實施過程中存在弊端,等等。
就目前企業的審計工作內容而言,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內部審計沒有全面覆蓋所有業務活動環節,而且內部審計內容更加側重于行業常規風險、特有風險,對其他經營環節可能存在的風險并沒有太多關注,導致內部審計工作存在嚴重的局限性、制約性。具體體現為企業在內審過程中更多地關注財務方面的內容,而忽略了將風險意識與審計工作內容相融合。
在K 企業實際開展審計工作期間,審計人員只是對企業利潤表、資產負債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資金交易等財務指標進行審計,忽略了非財務類指標審計,也沒有融入經營風險預防管控思想,沒有對全部業務環節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合理規避、防范和應對。總之,K 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局限性太過突出,無法從企業戰略管理高度分析所有業務環節的風險,導致企業審計工作的效果不佳。
企業雖然設置了內部審計部門,但是沒有安排與之匹配的審計工作人員,而是讓財務人員兼任審計工作。財務人員本身就有繁重的工作量,審計工作質量必然受到時間、精力等方面的影響。同時,企業財務人員多數對審計知識缺乏了解,審計專業能力較差,無法在實際審計工作過程中及時、準確地發現各環節的潛在風險,久而久之會使企業的審計工作逐漸流于形式。此外,企業內部審計人員還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在同時面對多個業務流程時,快速識別其重要性、風險性,但實際上企業的審計人員并不具備審計崗位具體要求的技能,所以審計工作的開展效果不佳[2]。甚至在特殊情況下,企業會從其他部門、崗位等借調人員,而這些人員對業務活動流程并不了解,也無法識別業務環節的風險,根本無法高效開展審計工作。
有序開展內部審計工作,能夠極大地幫助企業梳理全部業務活動環節,及時發現潛在風險,減少風險發生后的損失,幫助企業實現高效運營,也能使企業更好地在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但是根據深入調研的結果可知,K 企業并沒有搭建一套完整、可行的審計工作流程,審計人員無法在實際工作中依據規范的流程開展審計工作,審計職能無法充分發揮,導致各環節的潛在風險無法被及時發現并解決,阻礙了企業業務流程正常運轉,使企業的整體經濟效益受損[3]。
在企業的實際業務活動經營過程中,因為涉及項目眾多,遇到的風險也多種多樣,所以風險控制必然貫穿企業全部業務活動,并且應保障能夠多角度、多層次、全面控制風險。
企業內部審計獨立于任何職能部門、任何崗位人員而存在,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在制訂審計工作計劃時,審計人員要將風險控制思想應用于審計工作中,把控風險控制目標,全面了解企業融資水平、投資項目、經營現狀、運營特點、銷售水平、競爭對手等,并且充分考慮企業短期、中期、長期戰略目標,制定詳細具體的審計方案。在實施審計工作時,要對當前的風險管控方案進行評估,分析其是否具備可行性,確認合理后方可運行,并對風險管控結果進行客觀評價。在出具審計報告階段,審計人員要把發生風險環節、處理及效果等內容詳細記錄在紙質文檔中,及時反饋給中高層領導人員。在審計結束后,審計人員還要對風險整改事項進行追蹤管控,不定期監督有關部門是否依據提出的方案進行風險項整改,分析風險控制效果,如果需要適度調整、優化,則要繼續改進[4]。
企業實施風險控制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內部審計環境,脫離內部審計環境的風險控制缺乏可靠性、有效性,不會對企業的發展起到實質性的幫助。企業營造良好的內部審計環境,須構建完整的內部控制架構、創建通暢的溝通渠道以及冷靜處理各種突發風險。企業要想設置完整、可靠的內部控制組織架構,營造良好的內審環境,首先要得到董事會成員、各層級領導人的全面支持、關注,才能獲得更多物力、財力、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其次,企業在風險管理過程中,要將全面風險管控意識融入日常業務運行過程中,保障內部審計工作能夠順利開展。最后,要依據內控組織架構有序開展相關工作,提高企業的內部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的市場價值,進而實現企業的中長期戰略管理目標[5]。
在當前外部市場環境多變的大背景下,企業面臨著各種未知的機遇、挑戰、威脅、風險等,導致其實際業務經營活動的不確定性增加。企業要想有效應對風險,就要從內部控制做起,對各種不確定因素進行全面分析、把控,做到有備無患,才能把各種未知風險、挑戰轉變為發展機遇,促使企業在風險中逐漸發展壯大。企業在實施內部控制的過程中,要重視最后的內部審計環節,確保內部控制工作形成完整的閉環管理。需要注意的是,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須覆蓋全部業務活動環節及所有風險因素。
企業在開展內部審計工作時,需要把上文提到的各種不確定因素當作工作重點,全面收集相關資料、信息,與各職能部門的人員、各級領導人員進行全面溝通交流,準確判斷各種風險因素產生的原因、發生概率、產生的后果,并針對風險原因及后果提出一系列可行的應對措施,上報領導層進行決策,并下達命令。此外,內部審計人員也要積極參與、配合各職能部門,為各職能部門提供相應的風險資料及應對措施。
總之,企業要想在激烈競爭的外部市場中占據一定的優勢,就必須改變傳統、固化的思維理念,不斷創新審計工作內容和模式,把各種外部風險轉變為發展機遇,促進企業長久穩定發展。
企業要重視內部審計工作,建設完善的內部審計機構,具體可以從員工組織架構和員工工作態度兩方面著手,增強審計機構建設的可行性。在員工組織架構方面,要從多個領域要求員工學習相關的知識技能,內部審計人員不僅要具備專業的審計技能,還要熟悉法律、稅務、財務、業務流程等各種知識,這樣才能在審計工作中全面考慮各環節的風險因素,提高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在當前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企業內部審計的相關知識體系、信息也要不斷更新,緊跟時代發展需求,高效完成審計工作,提前規避和控制潛在風險,對必然發生的風險進行削減,減少影響和損失,由此提升企業的風險控制和應對能力。
在員工工作態度方面,則要加強員工的道德素質培養,讓審計人員能夠切實從企業戰略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忠于崗位職責、忠于企業,避免由個人原因造成審計工作不公平、不透明,最后影響企業的整體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6]。
隨著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國際政治局勢的變動、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作為市場競爭的主體,要積極應對這些復雜的風險因素,而加強內部控制、提高風險管控能力是確保企業平穩發展的關鍵。內部審計是內控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獨立于內控相關部門,其從企業整體戰略角度出發,對風險進行準確識別、判斷、分析、應對,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
本文借助案例調研分析了企業內部審計在風險控制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強化企業內部審計在風險管控中的作用的有效策略,包括明確定位內部審計在風險管控中的角色、營造良好的內部審計環境、豐富內部審計工作內容、提升內部審計團隊能力等。需要注意的是,本文觀點可能因資料收集、研究時間有限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須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