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仲
(重慶市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 重慶 401121)
隨著國家信息化戰略的快速發展,各地特種設備檢驗機構開發了各自的信息化平臺,以滿足特種設備信息化管理以及檢驗、動態監管的需要。在信息化管理平臺建立和維護過程中檢驗是重要環節,檢驗人員在現場對特種設備設計、制造、安裝、改造、修理、監督檢驗、設備使用管理等信息進行審查,并開展相應檢測、檢驗項目,并出具相應報告[1]。
了解地區特種設備使用情況、產業結構變化能更好地服務特種設備分類、分級監督管理。
氨(Ammonia,NH3)是一種重要的化學原料和制冷劑(R717)[2],被廣泛地應用在化工、醫藥、冷庫、啤酒、脫硫脫硝、表面熱處理等各行各業中。但氨也具有毒性和潛在的爆炸危險性,按照HG/T 20660—2017《壓力容器中化學介質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險程度分類標準》,氨為中度危害。根據GB 18218—2018《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的相關規定,液氨構成重大危險源臨界量為10 t。涉氨企業有著大量特種設備,如氨介質壓力容器、壓力管道。涉氨企業的特種設備一旦失效,會引起氨泄漏或爆炸,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例如,2013年發生的吉林省長春市寶源豐禽業有限公司“6·3”爆炸事故和上海翁牌冷藏實業有限公司“8·31”重大氨泄漏事故等。因此涉氨企業成為特種設備監管的重點和難點。
目前,還沒有開展基于數據挖掘對區域企業發展變化特點的相關研究。本論文基于特種設備信息化平臺,通過分析重慶市涉氨企業特種設備使用特點及檢驗檢測相關數據,重點研究2011~2021年重慶市涉氨企業發展變化特征以及地域分布特征。為各特種設備監督部門分類、分級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重慶市特種設備信息化平臺自2010年建立,經過2次升級后,現已建成數據中心、各業務系統和公眾服務系統。數據中心包括基礎數據和部分共享業務數據,支持基礎和共享數據的更新維護,在此基礎上,完成基礎數據的整合和完善相關業務數據,建立主題數據庫和元數據庫,為宏觀決策提供數據支持。主要實現數據的采集、交換、整理比對、共享、備份與恢復、數據管理和訪問等[3]。
業務系統包括安全監察動態監管系統、檢驗管理系統、移動應用系統和統計分析系統。其中檢驗管理系統通過對電梯、起重機械、場(廠)內機動車輛、大型游樂設施、客運索道、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和安全閥等特種設備檢驗檢測各個環節的管理,實現檢驗業務辦理、人員資質管理、檢驗質量管理、檢驗設備預警、重大問題和隱患事故上報、檔案管理等功能[4]。
涉氨企業使用的特種設備主要有貯氨器、氨油分離器、緩沖罐、冷凝器、中間冷卻器、氨液分離器、低壓循環儲液桶等和涉氨壓力管道,介質均為氨[5]。《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在特種設備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 d內,向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部門辦理使用登記,取得使用登記證書。”[6]TSG 21—2016《固定式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要求金屬壓力容器一般投用后3 a內進行首次定期檢驗。
基于特種設備數據庫,挖掘2011~2021年注冊登記的特種設備數據。挖掘特種設備定期檢驗報告中使用登記日期、介質、設計、制造、安裝、改造、修理、停用、注銷信息數據,即可進一步分析2011~2021年重慶市涉氨企業發展變化特點及地域分布特征。
對重慶市2011~2021年涉氨企業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可得各年份涉氨企業數量變化。
如圖1所示,2011~2021年涉氨企業總量有較大的波動,2011~2014年總量逐年增加,在2014年達到最大值115家;2014~2019年總量逐年減少,在2019年、2020年達到82家,截止到2021年涉氨企業達到了86家??梢钥闯龈髂攴葜貞c市涉氨企業主要以冷庫行業和化工行業為主,2項總占比歷年均在50%以上。這與重慶地區天然氣化工基礎強,冷凍、冷藏食品消費量大等特點有關。涉氨其他行業涉及的領域較為廣泛,包括玻璃制造、電子行業、表面處理、發電行業、氣體銷售等,2011~2021年其總量增長較快。

圖1 2011~2021年重慶市涉氨企業數量統計圖
對重慶市2011~2021年涉氨企業數據按行業劃分進行統計分析,可得各年份涉氨企業行業變化。
如圖2所示,2011年涉氨化工行業單位有34家。在2011~2014年數量略有上升,這主要與此時間段重慶新建化工項目整體增長有關;2014~2019年涉氨化工企業逐年減小,這與2014年以來國家提出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強調環境保護,減少污染排放,密集出臺相關政策時間點相一致。在此期間重慶核心城區關停所有化工企業,關停小化肥企業,使整體涉氨化工企業總量減少。2019年涉氨化工企業總量有所增加,這是因為多個高新化工項目的落地投產。截止到2021年化工行業涉氨企業達到27家?;ば袠I涉氨企業數量總占比至2019年呈下降趨勢,2019年后略有上升,這也與重慶市整體產業升級相關政策有密切聯系。

圖2 2011~2021年涉氨化工行業企業數量統計圖
如圖3所示,采用氨制冷冷庫在2013年達到頂峰,數量為49家;2013~2020年企業數量迅速減少。分析原因后發現主要是2013年全國發生多起氨制冷冷庫氨泄漏事件,國家多部委發布文件對氨制冷冷庫開展集中整治和安全排查[7],部分未達標或存安全隱患企業關停。在此期間多家氨制冷冷庫企業對設備及介質改造,改用CO2或R134a等制冷。2020年后企業數量相對穩定為24家,主要為大型物流冷庫、食品冷庫。截止到2021年冷庫行業涉氨企業為24家。冷庫行業涉氨企業數量總占比從最高44.7%下降到27.9%,呈明顯下降趨勢。

圖3 2011~2021年涉氨冷庫行業企業數量統計圖
如圖4所示,涉氨醫藥行業企業數量相對穩定,各年份總計5~7家。截止到2021年涉氨醫藥行業企業達到了6家。涉氨醫藥行業企業數量總占比較為穩定,約為7%。

圖4 2011~2021年涉氨醫藥行業企業數量統計圖
啤酒行業的釀制工藝因其各過程溫度要求不同,所以需要氨制冷進行工藝冷卻[8]。如圖5所示,2011~2021年啤酒企業數量減少,多家企業破產,停用設備。經過多年的市場競爭、整合,截至2021年重慶地區涉氨啤酒企業均為重慶啤酒集團公司各區域子公司,共計6家。啤酒行業涉氨企業數量總占比經過市場調整后呈下降趨勢。

圖5 2011~2021年涉氨啤酒行業企業數量統計圖
如圖6所示,隨著重慶產業結構發展和轉型,涉氨其他類企業數量逐年增加,截止到2021年涉氨其他行業企業達到了23家。分析后發現,涉氨其他行業涉及領域較為廣泛,從2011年只有氣體銷售企業、玻璃制造企業,經過10年發展,截止到2021年行業覆蓋氣體銷售、玻璃制造、電子行業、表面處理、火力發電等。涉氨其他行業企業數量總占比一直保持上升趨勢,產業覆蓋領域增加。

圖6 2011~2021年涉氨其他行業企業數量統計圖
對重慶市2011年、2016年和2021年3個時期涉氨企業檢驗信息進行地域統計分析,可得到3個時間節點涉氨企業的地域分布圖,如圖7和表1所示。
如圖7(c)所示,重慶市轄38個區縣,截止到2021年有27個區縣有涉氨企業。截至2021年在空間格局上,涉氨企業主要集中在長壽區、涪陵區、九龍坡區、萬州區和合川區。這幾個區正是重慶成為直轄市以來重要的區域中心和工業基地,有較為雄厚的工業基礎。
如圖7(c)所示,截至2021年涉氨化工企業主要分布在長壽區和涪陵區。分析后發現,涉氨化工企業主要集中在重慶長壽化工園區(長壽區)和重慶白濤化工園區(涪陵區)內。如圖7和表1所示,2011~2021年長壽、涪陵和潼南區內涉氨化工企業有所增加,其他區縣均減少或未變化。
如圖7(c)所示,截至2021年涉氨冷庫企業主要集中在萬州區、合川區,這與這幾個區大力發展大型物流冷庫和區域物流中心有密切聯系。如圖7和表1所示,2011~2021年萬州、合川冷庫行業增長明顯,永川區涉氨冷庫企業減少很快,現已形成了萬州區、合川區產業聚集的形態。這正與重慶整體區域規劃服務行業定位發展相一致。
如圖7(a)和表1所示,2011~2021年重慶市各區縣涉氨企業行業比例格局發生變化,如永川區涉氨冷庫行業從2011年的7家單位大幅度減少到2021年的1家,已沒有涉氨的化工企業;潼南區涉氨化工行業從2011年的1家發展到2021年的3家,區縣內涉氨企業主要以化工行業為主;截止到2021年合川區主要以涉氨冷庫企業為主。這些區域行業特點給特種設備監管帶來新的變化,特種設備監督管理部門應根據涉氨行業風險管控的不同對當地涉氨企業分類、分級重點管理、排查。

表1 2011年、2016年和2021年部分區縣涉氨企業數量變化 家

圖7 2011年、2016年和2021年重慶市涉氨企業地域分布圖
1)根據以上統計分析,2011~2021年重慶市涉氨企業依然以化工行業和冷庫行業為主,2項總占比從2011年的80.6%到2021年的59.3%,呈下降趨勢;涉氨其他行業占比從4.3%增長到26.7%,逐年增加。
2)在空間格局上,涉氨冷庫企業主要集中在萬州區、合川區;涉氨化工企業主要集中在長壽區、涪陵區。呈現出區域集中、產業集中的分布特點。
3)2011~2021年重慶市各區縣涉氨企業各行業比例格局發生變化。各轄區特種設備監督管理部門可根據轄區涉氨企業行業分布特點,采取不同的風險管控措施,分類、分級對涉氨特種設備進行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