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作秋 王成凱 張馨元 趙小兵 江黎麗
(1.遼寧省安全科學研究院 沈陽 110004)
(2.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沈陽 113001)
(3.遼寧沈撫人力資源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沈陽 113001)
特種設備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險性較大的特殊設備,其安全性事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因此我國施行特殊的安全監管措施,由國家、省、市、縣有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施行監督管理制度。當前我國特種設備監管仍然存在監管力量薄弱、監管方法單一、監管手段不先進等問題。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我國特種設備總量達1 816.23萬臺,全國發生特種設備事故和相關事故110起,死亡99人,與2020年度相比增加3起,萬臺特種設備死亡人數為0.08,其中使用、管理不當引發事故占82.14%[1]。特種設備使用環節的安全不容忽視,如何建立科學有效的風險分類分級指標體系,構建風險模型,根據監管對象的風險等級和行業特點,科學合理的實施分類分級監管策略,對于優化有限的特種設備監管資源,促進精準監管、有效監管、智能監管、公正監管,提高企業誠信意識和特種設備安全水平,更好支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特種設備安全風險分級模型的設計以風險函數的二維要素——固有風險(以A,B,C,D依次表示嚴重程度)和隱患風險(以a,b,c,d依次表示可能性大小)為基礎,加入信用風險(以1,2,3,4依次表示信用風險等級)因素,形成3個維度的安全風險分級模型,如圖1所示。依據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則[2-4],將風險分為4個等級,圖中從上到下依次為不可接受區域、2個ALARP區域及可接受區域,形成的風險組合表,見表1。

圖1 特種設備風險評定三維模型

表1 三維模型要素風險組合表
特種設備風險評價定量分級模型,見式(1)[5]:

式中:
R——特種設備安全風險度;
P,L,S——固有風險、隱患風險、信用風險影響因素;
n,m,l——固有風險、隱患風險、信用風險評價指標個數;
di,dj,dk——第i、j、k個指標實際得分;
wi,wj,wk——第i、j、k個指標相對于1 級指標的權重。
固有風險是指在不考慮隱患的前提下所具有的本質風險,固有風險決定了事故的后果嚴重性,是由系統的危險源性質決定的,屬于第一類危險源。固有風險與危險源的性質、危害物質或能量的量以及發生事故可能影響的人、財、物及環境等因素相關,一個系統一旦確定,其固有風險是不變的。系統中固有風險可通過專家主觀評估或采用系統安全風險評估法進行,分為紅、橙、黃、藍4級。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的固有風險實際評價從事故發生后產生的影響和對影響事故嚴重性的設備重要參數的角度出發,比如鍋爐的固有風險因素包括設備級別、能源種類、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周圍敏感目標影響、社會影響等因素,根據設備固有風險和設備數量綜合確定使用單位的固有風險等級。
隱患風險是指與隱患相關的風險,在某種程度上,一個系統若不存在隱患,那么發生事故的可能性便為0,隱患越多、性質越嚴重發生事故的概率就越大,因此,可以說隱患風險決定了事故的可能性,是由系統的隱患特性決定的,屬于第二類危險源。殘余風險則與隱患的性質直接相關,隱患越多、性質越嚴重則導致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殘余風險就越大。一個系統的殘余風險是動態的,隨著隱患的消除而減小。隱患風險也可采用風險評估法,如事故樹、事件樹、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等,最有效直接的方法就是采用檢查表打分法。按照得分確定風險等級,也分為紅、橙、黃、藍4級。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的隱患風險實際評價由安全管理檢查表和作業現場檢查表確定。安全管理檢查表的內容包括特種設備使用單位的管理機構、管理制度、管理人員、技術檔案、應急管理等方面情況;作業現場檢查表的內容包括特種設備使用單位的安全操作規程、作業人員、現場設備及安全附件等方面情況。
安全信用是指建立在安全行為上的一種相互信任關系,它既與企業的基本行為有關,也和企業的安全行為有關[6]。因此,特種設備安全信用指標體系可分為通用(基礎)型指標體系和專業(專項)型指標體系。安全信用是特種設備履行安全行為的可信程度,在某種意義上,安全信用風險越高說明企業的安全誠信越低,其行為必然會導致違章操作等。安全信用風險也可采用風險評估法,如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風險矩陣法等[7],最有效直接的方法也是采用檢查表打分法。按照得分確定風險等級,也分為紅、橙、黃、藍4級。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的安全信用風險從基本信用和專項信用2方面進行實際評價。基本信用分為基本信用素質、信用保障能力和信用行為記錄3部分;專業信用分為企業信息管理、隱患信息管理、關鍵環節管理和信息化管理4部分。
四級劃分法是目前風險等級、危險等級或安全等級劃分中最為常用級別劃分方法,最為常見的方法是四色風險分類分級[8]。風險評估需要確定特種設備安全信用判定準則,本文將特種設備安全信用風險劃分為4級,即:特別重大風險、重大風險、嚴重風險和一般風險依次顯示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風險等級表見表2。

表2 安全風險評定表
使用單位應依據風險等級情況,制定特種設備安全風險管控策略,嚴格落實整改和監控運行措施,再根據后續安全風險排查、分級結果改進管控策略,逐步降低風險至可接受水平。
第I類風險區域(不可接受風險):在這個區域內的特種設備事故發生可能性非常高,性質非常嚴重,信用狀況很差。這樣的使用單位應每年至少進行1次第三方安全風險管控評估工作,每月至少進行1次安全風險管控自查工作;根據風險隱患的實際情況對短時間無法整改的高風險隱患點每天至少對隱患點自查1次,應采取有效的安全監控措施,并保存記錄。要及時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匯報管控情況及所采用的有效安全監控措施,每周向監管部門匯報整改情況。
第Ⅱ類風險區域(不可接受風險):在這個區域內的特種設備事故發生可能性很高,性質很嚴重,信用狀況較差。這樣的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每2年至少進行1次第三方安全風險管控評估工作,每季度至少進行1次安全風險管控自查工作;根據風險隱患的實際情況對短時間無法整改的高風險隱患點每周至少對隱患點自查1次,應采取有效的安全監控措施,并保存記錄。
第Ⅲ類風險區域(臨界風險):這個區域內的特種設備事故發生可能性較小,性質比較嚴重,并且信用狀況一般。這樣的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每3年至少進行1次第三方安全風險管控評估工作,每半年至少進行1次安全風險管控自查工作;根據風險隱患的實際情況對短時間無法整改的高風險隱患點每2周至少對隱患點自查1次,必要時應采取有效的安全監控措施,并保存記錄。
第Ⅳ類風險區域(可接受風險):這個區域內的特種設備事故發生可能性很小,不太嚴重,信用狀況良好。這樣的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每4年至少進行1次第三方安全風險管控評估工作,每年至少進行1次安全風險管控自查工作;根據風險隱患的實際情況對短時間無法整改的高風險隱患點每月至少對隱患點自查1次,必要時應采取有效的安全監控措施,并保存記錄。
本文提出了“固有風險+隱患風險+安全信用”的三維度風險評估模型。將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安全信用風險分為紅、橙、黃、藍4個等級,并推行分類分級管控策略。努力將特種設備安全信用風險評估結果與傳統安全風險評估結果相結合,形成安全風險評估三維模型。
將該模型運用到自主開發的特種設備安全風險動態管控系統,并積極應用于某示范區的250余家特種設備使用單位。相比常規的二維風險,增加了信用風險這一維度能更加準確、全面地確定使用單位的風險等級,進而推進基于三維風險的特種設備分類分級監管新模式,實現差異化監管。通過對特種設備使用單位的三維度安全風險評估,可以更好地落實企業主體責任,進一步提高該示范區特種設備的安全管理水平,為示范區特種設備安全生產工作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撐,有效提高企業總體風險防控水平,提升監管效率,減少特種設備事故發生,推進特種設備監管的科學性、精準性、有效性和智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