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國春
(青海民族大學旅游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7)
鄉村旅游目的地主要分布于城市的郊區或一些適合休閑養生、親子互動的鄉村地區。近年來,鄉村旅游業發展迅速,鄉村旅游市場持續火熱,鄉村地區的經濟效益隨之提高,產業結構也隨之優化。同時,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城市居民體驗田園生活的需求。四川省都江堰市作為一個旅游城市,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且整個城市的旅游設施、功能配套設施也在逐漸完善。當地積極發展鄉村旅游業,有助于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提質增效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近年來,都江堰市把鄉村旅游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引擎,實施了川西林盤保護修復項目、都江堰精華灌區修復工程等項目,并利用綠道串聯實現了由傳統景點旅游向鄉村旅游發展的擴充延伸。同時,都江堰市科學規劃,推動鄉村旅游模式從過去單一的農家樂體驗向全域鄉村旅游模式轉型升級。例如,當地政府認真策劃并成功舉辦了以“踏青之旅”“消夏之旅”為主題的都江堰美麗鄉村假日游等具有時節特征的鄉村旅游系列活動。此外,當地政府以“農商文體旅醫養”融合發展作為工作思路,先后成功打造了玫瑰花溪谷等12個農業景觀項目及七里詩鄉、灌區映像、問花村、“豬圈咖啡”,推出了遍及全市的鄉村旅游精品線路36條。截至目前,都江堰市已擁有柳街鎮七里社區、龍池鎮飛虹社區及青城山鎮泰安社區3個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打造了39家品質酒店,培植了星級鄉村酒店56家,培育了810余家旅游民宿。都江堰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全市共接待各類型游客2 850.41萬人次,同比增長8.73%;旅游綜合收入達386.59億元,同比增長23.61%。其中,2021年都江堰市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 274.53萬人次,占當年全市旅游接待總人數的44.71%;鄉村旅游綜合收入68.57億元,占全市當年旅游總收入的17.74%(見圖1)。鄉村旅游業正日趨成為助推都江堰市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支撐。

圖1 2013—2021年都江堰市游客人次及旅游收入情況
近年來,都江堰市緊抓鄉村旅游就是要讓游客“進得快、游得慢、玩得好”這一關鍵點,以優越的交通條件為突破口,打造外暢內聯的交通網絡。
2.1.1 對外暢通。都江堰市距離成都市區僅39 km,處于成都“半小時經濟圈”內。都江堰市正在加速架構以“四高、五快、五軌、一機場、兩交通樞紐”為體系的“快旅”綜合立體交通網絡。4條高速公路(成灌、都汶、德都及蒲都高速公路)通達市境東南西北4個方向,5條快速通道(成青旅游快通、IT大道、沙西線、天溫都快通及“二繞”連接“三繞”至都江堰快通)串聯起市域內眾多景區,5條軌道交通線路(成灌快鐵、M-TR旅游客運專線及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旅游客運專線等)為游客提供多樣化選擇。此外,隨著都江堰通用航空機場的布局規劃、都江堰站綜合交通樞紐和青城山旅游交通樞紐的建成,都江堰市將形成完整便捷的現代化旅游交通網絡,為全市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優越的交通條件[1]。
2.1.2 對內互聯。目前,都江堰市構建的城鄉一體、全域覆蓋的“慢行”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基本成型。都江堰市通過提升連接景區的干線道路路面等級,加強旅游重點交通樞紐站點配套設施建設,增開客運專線、新開城市觀光巴士、延伸公交站點等方式,達成了“景景通”的目標。同時,都江堰市還將建設“四好農村路”作為發展鄉村旅游業的重大契機,加快建設能串聯起各戶、各示范點的通組硬化道路,實現硬化公路通鄉通村通戶全覆蓋。此外,都江堰市以天府綠道為中心軸,將城區、景區、灌區、產業園區內的旅游風景道、城市綠道、騎行專線等慢行系統串聯融合,進一步疏通都江堰市鄉村旅游對內互聯的交通網絡,實現游客“眼里有風景”、村民“兜里有錢花”的雙贏目標。
都江堰市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是古蜀先民們聚集的地方,是古蜀國的發源地之一,已有超2 000 a的建城設邑歷史。都江堰市因堰而起,戰國時期李冰父子主持興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古老且迄今仍發揮著作用的偉大工程;因水而興,市內山、水、林、橋、堰融為一體、渾然天成,呈現出“城中有水、水在城中”“灌城水色半城山”的特色布局,形成了獨特的水文化。都江堰市擁有歷史悠久的道教文化,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都江堰市還建有我國最大的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和繁育野放研究中心,孕育著深厚的熊貓文化。都江堰市“天府之國”的農耕文化、水文化、道教文化、熊貓文化等特征突出、交相輝映、集中展示,具有難以復制的文化特性。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部,是我國首批優秀旅游城市,各類旅游資源豐富且品質優良。目前,該市已查清的優質文化資源有16 235個、人文自然等旅游資源有2 070處,其中世界級旅游資源23處、國家級旅游資源74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處。都江堰市現有國家5A級旅游景區1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2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1個及成都市A級林盤景區10個。都江堰市是當今世界為數不多的,也是我國縣級市中唯一同時擁有世界自然、文化、灌溉工程三大遺產的城市。
鄉村旅游的消費群體主要是城市居民和城市中居住的境外人員。都江堰市在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的過程中,依托成都市這個有2 100多萬常住人口的特大區域性中心城市,以都江堰市為中心向成都市輻射扇形區作為鄉村旅游的主營市場[2],客源相對穩定,游客重游率較高。同時,都江堰市抓住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一國家戰略提供的廣闊空間和巨大機遇,已與重慶市大足區、南川區建立緊密的人文合作機制與旅游協作關系,在旅游市場互動、文旅線路互通、旅游客源共享、文旅品牌共建等多方面展開深度合作,吸引大量潛在的鄉村旅游消費客源。
都江堰市始終將品牌建設作為旅游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頭等大事。2018年,都江堰市打造的2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成為國家級示范點,并創建了1個國家級農業主題公園;建成了一批省級鄉村旅游特色品牌,如以鄉村旅游為亮點的A級景區3個,省級鄉村旅游特色鄉鎮、四川省鄉村旅游精品村寨數個等。2019年,都江堰市加入世界遺產城市組織,并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縣”、成都市首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都江堰市在“2020中國縣域旅游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中榜上有名,獲評新華網2021文旅高質量發展城市、中國體育旅游十佳旅游目的地,且連續4 a上榜“中國縣域旅游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2022年1月,都江堰市入選首批省級生態縣。短短幾年時間,都江堰市陸續收獲了世界級、國家級、省級等一系列含金量十足的“招牌”,多樣的旅游品牌有效地驅動了該市旅游業快速發展。
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始終將旅游業作為當地主導優勢產業[3],先后印發了《都江堰市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規劃》《都江堰市旅游業發展十年規劃(2016—2025)》等規劃文件。此外,2015年中共都江堰市委辦公室、都江堰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都江堰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宣告鄉村旅游發展三年行動正式啟動。都江堰市2021年編制的《都江堰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融合發展旅游經濟作為構筑現代化復合型產業體系的主攻方向之一,并指出要有序推進山地旅游資源開發和精華灌區鄉村旅游業發展,注重文化、旅游、消費、體育和醫養等多業態和新經濟新業態融合發展,建設鄉村旅游品牌,規劃建設鄉村旅游廊道,豐富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鄉村載體。
當前,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很對針對鄉村旅游業發展的方案和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當地鄉村旅游發展。但相關的管理制度仍不健全,導致鄉村旅游經營者之間出現惡意競爭、盲目拉攏顧客、肆意制訂價格標準等問題[4],無法保證游客的基本權益。
經過近40 a的發展,都江堰市鄉村旅游業已取得了長足發展和巨大進步,但大多數鄉村旅游項目仍停留在吃農家菜、打麻將等方面,未能將具有特色的鄉土風情、民俗文化、自然風光等旅游資源深度挖掘開發成專項產品、特色旅游產品或消費項目,導致旅游項目同質化嚴重,缺乏個性、特色,進而導致游客重游率低。例如,虹口漂流沒有開發出以漂流為主題的周邊產品,對一些歷史故事、手工技藝等文化資源挖掘少,未形成相關的消費項目。
都江堰市非常重視鄉村旅游業在推進鄉村振興和促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但當前都江堰市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等還不能滿足鄉村旅游的實際發展需求[5]。一是都江堰市從城區到景區再到各景點之間的聯系不緊密,不僅缺少全景線路圖和景點導覽圖等旅游提示信息,而且缺乏便捷、有序的公共交通,游客的可進入性不強。二是都江堰市鄉村旅游住宿接待能力較差。在旅游旺季,當地家庭式旅店較多,不僅規模小、證照不全,而且衛生條件和安全性較差。三是都江堰市許多鄉村旅游點都有農家樂等餐飲服務,但其操作環境差、規模小,經營菜品單一,傳承和創新不夠,使游客的體驗感不佳。四是受經營管理者綜合素質和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旅游服務經營主體經營理念參差不齊,缺乏服務意識和技能,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較低,無法滿足鄉村旅游市場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在鄉村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各地方政府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為鄉村旅游業提供發展平臺,完善鄉村旅游管理制度。一是明確政府角色定位,合理有效地對鄉村旅游業進行規劃開發與扶持。政府是鄉村旅游業開發規劃過程中的“領頭羊”,要充分了解當地鄉村旅游業發展現狀和資源分布,在發展現有農業景觀和精品項目的同時發揮規模效應,加大對鄉村旅游項目的扶持力度,強化新的特色鄉村旅游項目建設,杜絕盲目自發性的開發行為。二是實行最嚴格的行業準入制度,推進鄉村旅游業標準化發展,并對從業者加大服務培訓力度,從源頭避免因經營主體素質參差不齊及惡性競爭造成市場資源浪費,全力維護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三是健全監管機制,促進鄉村旅游市場健康發展。政府應履行鄉村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監管、教育職能,分類梳理政府、社區(村)、經營單位、村民之間的權利義務及職能職責;加大對鄉村旅游市場的聯合執法檢查力度,建立市級鄉村旅游市場監管綜合調度指揮部,嚴厲打擊并定期曝光虛假宣傳和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引入誠信經營積分制,建立統一的誠信經營市場監管體系,健全社會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媒體監督機制,根據積分情況打造一批誠信經營品牌、景點和商戶,為鄉村旅游提供公平、有序、透明、健康的市場環境[6]。四是環境保護與旅游發展并行,形成可持續發展態勢。政府要在發展鄉村旅游業的同時保護生態紅線和耕地紅線,明確鄉村旅游區環境責任主體,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同時,政府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公益廣告、宣傳畫及“兩微一端”等現代化媒介,加強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提高管理人員和游客的環境保護意識。
打造特色鄉村旅游產品和項目是吸引外來游客的關鍵,有助于提高游客重游率。一是開發更多差異化、個性化的特色鄉村旅游產品和項目。都江堰市應依托全域旅游創建成果,不斷挖掘精華灌區、川西林盤等自然優勢,不斷拓展古法放水節等民俗文化和青城武術等傳統技藝,豐富都江堰市鄉村旅游內容[7],打造不同主題的文化節日活動,同時整合農業景觀、精品項目、民俗體驗、傳統技藝等旅游資源,延長鄉村旅游產業鏈,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旅游消費新體驗。例如,都江堰市可以古蜀文化為基礎,打造遺址保護、研學體驗項目;以川西傳統建筑元素和都江堰文化元素為主調,打造特色酒店或民宿項目;以青城山道教文化、生態環境為基礎,打造文化康養度假項目。同時,當地應根據鄉村特有的意境、情趣,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提供個性化鄉村旅游產品,避免鄉村旅游產品和項目城市化趨向。二是充分挖掘都江堰市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推進文創周邊產品開發。例如,將都江堰市農產品與文化創意相結合,將向峨鄉的獼猴桃同問道、拜水、熊貓等元素相融合,讓游客感受當地獨有的文化[8];將景區、鄉村的特色建筑、文物等制成旅游工藝品,將民族飾品用現代化元素演繹出來,吸引消費者購買,如制作都江堰水利工程微縮景觀擺件、熊貓形狀的手工皂、都江堰元素的冰激凌等,開發融入農耕文化、水文化、道教文化及熊貓文化的文創伴手禮等。
一是交通方面。都江堰市應在城區、景區間建設并完善連接道路,在景區內建設步行街、自行車道,完善各景點間的觀光車運行系統及其行走路線,同時全面建設鄉村旅游全景圖、景點說明牌、指示牌、線路牌、交通路線牌等基礎設施。二是住宿方面。政府有關部門要重點檢查酒店和旅館的安全、消防設施和衛生條件,每一個房間都要設立單獨的衛生間,保證房間內部干凈、舒適。同時,當地要積極引入經濟性快捷酒店,如如家快捷酒店、漢庭快捷酒店等,并在發展過程中提高酒店服務水平,滿足游客需求。三是餐飲方面。經營主體要確保餐飲企業營業許可證、衛生許可證、工作人員健康證等證件齊全,廚房冷凍設施、消毒設施等設施齊全;要確保菜品物美價廉,發揚川菜文化,積極宣傳麻婆豆腐、魚香肉絲等代表性川菜,同時根據不同地區的游客需求完善菜系,提供粵菜、西餐、快餐等,讓游客在旅游的同時享受到美味佳肴。四是服務方面。經營者可以邀請旅游管理協會等組織機構對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還可對鄉鎮政府、旅游管理部門的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開展有關鄉村旅游知識、技能等專業培訓,提高其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促進鄉村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發展鄉村旅游業不僅能促進地區經濟和旅游業發展,而且能讓人們感受到鄉村的文化內涵和大自然的優美風光。都江堰市發展鄉村旅游業時,應以當地的文化特色和自然條件作為基礎,開發獨具特色的旅游產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進而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