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貴
央視春晚,有個節目叫《對弈》。舞臺就是棋盤,演員就是棋子,兩個峨冠博帶的人,端坐在舞臺后端高臺上象征性地下棋。他們每投下一枚棋子,演員們相應地躍動起舞。整個節目剛柔并濟,氣勢恢宏,在聲光電技術的投射下,既有古風遺韻又有時尚元素,顯得波詭云譎,如夢如幻。從藝術表現形式上看,既像舞蹈又像武術,或者說既不是舞蹈也不是武術。電視左下方的字幕上,亮出來的名稱是“舞·武”。報幕時,主持人用了一個流行詞匯叫“混搭”。
混搭最初用于服飾,是時尚界的一個專用名詞,意思是將不同風格、不同材質、不同身價的東西,按照個人喜好拼湊在一起,混合搭配出完全個性化的風格。為讓觀眾便捷地了解《對弈》的表現形式,借用“混搭”一詞來表述并無不妥,但從文化藝術概念上說,這樣的表現形式并非混搭。
我們知道,競技場上搏斗靠的是真功夫。當它走進健身場所,演化為武術套路,其實用性就不再是格斗;當它搬上了舞臺,又演化為藝術表演,可看性也隨之增強,這就是所謂的“舞武”。而“舞武”這種文化藝術樣式,并非始自今日,而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以傳統文化為基礎、以術道并重為特點創造出來并逐漸演變而成的一種表演藝術。司馬遷筆下的“項莊舞劍”和杜甫描述的“公孫大娘舞劍器”,也都是以舞蹈形式來表現武術的。“舞武”以舞蹈的節律和美感演繹武術的氣韻,以武術的招式和功法充實舞蹈的語匯,舞蹈與武術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兼具雙重藝術特征和美學價值。
由此可知,“舞武”這種藝術樣式,既非移植和嫁接而成,亦非拼湊和混搭所就,而是兩種藝術的化合和再造,其本質仍然是舞蹈而不是武術。現代舞蹈團體從書法藝術中汲取靈感,創作演出的經典舞蹈《行草》,讓我們耳目一新。墨色衣著的舞者將身體化為毛筆舞動,揮灑出酣暢淋漓的行草,媒體將其稱作“墨·舞”。雖然墨字當前,欣賞演出的人都不會把它看作是書法表演,而仍然把它看作是舞蹈。這種舞蹈樣式,靠的同樣是化合再造的功夫,而并非混搭。
各門類文化藝術自成熟后,就開始了從有界到無疆的嬗變。【甲】與古典藝術相比,現代藝術最大的不同是開放性和融通性。它在縱向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地橫向延伸,伸出開放的觸角,吸納姊妹藝術的營養,以豐富自己,變化自己。【乙】我們把眼光再放寬一些就會發現,在當今文化體育的舞臺上,隨著智能化、數字化創意的廣泛應用,各門類藝術之間已了無邊界,相互吸納的現象相當普遍。【丙】
我們在欣賞舞蹈、武術、體操、雜技等表演藝術時,已能夠明顯地看到它們之間相互借鑒和滲透的痕跡,可以說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但是,不論是你吸納了我,還是我吸納了你,都不會是簡單地混搭和拼湊,而是化合基礎上的創新和再造。我中有你,依然是我;你中有我,依然是你。就像吃百家奶長大的孩子還是自家的孩子,吃牛奶、羊奶的人不會變成牛羊一樣,吸收的養分變了,自己的基因沒有變。
(選自2021年1月15日《光明日報》,有刪改)
訓練
1.針對各門類藝術相互借鑒和滲透這一文化現象,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答:
2.請將以下三則材料放在文中相應的位置。(只需填材料前的字母即可)
【甲】處應放(? )句;【乙】處應放(? )句;【丙】處應放(? )句。
A.如攝影藝術:不論是在構思還是構圖上,都在向美術靠攏,有些創意獨到的攝影作品,看上去就是一幅寫意畫。
B.如雜技與體育:雜技中原本靠身體技巧完成的高難度動作,經過多年的演變,已更多地吸納了體操、武術、舞蹈及音樂元素;同樣,體育中的自由體操、藝術體操、花樣游泳、花樣滑冰等項目,也融入了舞蹈、雜技、武術及音樂元素。
C.如書法與繪畫:書法借助美術中的形象性元素,能揮灑得像一幅畫;繪畫吸收書法的技巧,能體現出書法一樣流暢的線條。
3.列入體育中考項目的“武術操”,為什么不是武術和“節拍體操”的混搭,而是“節拍體操”?請根據文章內容簡要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