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

胖小齊(右)夫婦

胖小齊夫婦用積木還原的首鋼滑雪大跳臺
樂高積木,能“玩出花”嗎?
胖小齊能。甭管是故宮角樓,還是圓明園,又或者是首鋼滑雪大跳臺、中國空間站……她的每一個作品都讓人拍手叫絕。
胖小齊原名陳曦,是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的建筑師,也是一名B 站UP 主。2020年,由于疫情,居家辦公的她接觸到了積木MOC(My OwnCreation 的縮寫, 即跳出樂高積木官方設定框架,完全依靠玩家自己的想象力去創造新的模型作品),從此便停不下來了。
胖小齊的第一件積木MOC作品是故宮角樓。
角樓的屋頂結構關系極其復雜,“ 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用積木復原起來并不容易。在動手搭建時,她活用異形積木,用冰激凌形狀的積木還原瞭望柱,用香蕉形狀的積木復原出精巧的飛檐。
在以積木MOC 復原中國古建筑時,胖小齊力求還原氣質。
她曾在網上看見一名外國MOC 創作者復原了意大利古羅馬城和中國故宮。在被“古羅馬城”震驚的同時,胖小齊卻對他的故宮作品略感遺憾,“很完美,但就是缺了點靈魂——中國古建筑的靈魂?!?/p>
那一瞬間,她的心中生出了一股使命感。
今年3 月, 她和丈夫蔣步庭一起開啟了圓明園《四十景圖》復原計劃。而這個計劃預估得花4 年以上才能全部完成。
在復原圓明園“ 四十景”之一的蓬島瑤臺前,胖小齊查閱了《圓明園四十景圖詠》等十幾部書。同時,她深入研究了我國傳統建筑,參考了清朝各時期呈樣、底樣、燙樣等樣式房圖紙。
最大的挑戰是沒有實物參考?!拔覐驮菢?,可以去故宮現場觀察,可圓明園現在只有遺址?!?/p>
這個遺憾,也成了胖小齊挑戰這個龐大項目的最大動力。
為了復原蓬島瑤臺中的福海、大小三島和仙山樓閣,胖小齊總共使用了兩萬多顆粒的積木。
除了仔細研究建筑外部的不同式樣,胖小齊還花了大量時間研究內部構造。在胖小齊看來,即便觀賞者無法看見作品內部空間,創作者也必須嚴格遵守古建筑的建造邏輯還原,力求“從根上一致”。
胖小齊能用積木“神還原”中國古建筑,和她建筑師的身份不無關系。
她從小就愛畫畫。伯父是一名建筑設計師,注意到胖小齊的繪畫能力后,便教她透視法等空間原理。
在高中的一節美術課上,老師讓同學們到黑板前把整座學校的空間布局畫出來。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校園依山而建,占地很大。全班鴉雀無聲。就在此時,胖小齊自告奮勇來到黑板前,將學校的布局巨細無遺地描畫出來,甚至連山上的八角亭都沒遺漏。
高考后,胖小齊毫不猶豫地填報了建筑學專業,從此便埋首于一張又一張的建筑設計圖紙中。
2014 年,胖小齊認識了音樂策劃人蔣步庭,出身于建筑世家的蔣步庭雖然沒有子承父業,但他和胖小齊志同道合,終成眷侶。
2020 年,居家辦公的胖小齊夫婦看到一個以積木搭建“千年隼”的視頻。“千年隼”是科幻電影《星球大戰》中的一艘宇宙飛船。為了解解手癢,胖小齊也買來一套。但很快,她開始思考如何跳出“看說明書,跟從別人的設計邏輯”的搭建方式,“越來越想要以自己的方法來創作”。
積木MOC 就這樣走入了她的視野。
MOC 流程復雜,在動手搭建之前,創作者先在LDD(樂高積木虛擬設計軟件)上設計圖紙,生成材料清單,根據清單采購積木顆粒。
蔣步庭說:“ 樂高總共有3000 多種積木類型,常用的就有2000 多種。根據搭建需要,有些種類的積木需要一口氣采購500 顆粒,而有些種類只需要1 顆粒,校對起來非常煩瑣?!?/p>
這樣的創作,非??简瀯撟髡叩募毿呐c毅力。不過對于耐心的胖小齊來說,這些都不是問題。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季元振教授曾提醒過胖小齊:“你在圖紙上畫的一條線段,在現實中代表的可能就是100 米。所以你不能與現實脫節,要將真實建筑一直留在腦海里?!边@句提醒令她醍醐灌頂,于是她將感悟運用到MOC 創作中,對建筑設計更心懷敬畏,并時刻將自己置入建筑場景中。
在她的作品中,常出現相應比例的人仔模型。視頻拍攝中,她借助燈光,從人仔模型的視角模擬建筑物內部一天的光影變化?!斑@樣,我的建筑空間就會流動起來。”
夫婦倆也從當代中國科技成就中獲得靈感。
2021 年,神舟十二號升空成功。受此鼓舞,他們仔細研究了火箭和宇宙飛船的內外構造,力求最大限度地還原,甚至參考了新聞里的升空錄像,還原出火箭三級脫離以及太空艙分離的動態過程。
那次創作并非一帆風順,兩人很快遇到了難題?!胺匣鸺庑翁卮蠡《鹊姆e木本來就不多,我們只好用許多小弧度積木一點一點還原特大弧度?!?/p>
更大的難度來自還原火箭的內部空間。蔣步庭解釋:“火箭內壁的連接點是方方正正的,這樣一來就大大壓縮了內部空間,無法放入太空艙模型。”
最終,胖小齊從中國古建筑的榫卯結構中汲取靈感,精簡了內部的支撐,擴大了空間,解決了難題。
2021 年年底,北京冬奧會前夕,胖小齊夫婦又復原了首鋼滑雪大跳臺。
這可是名副其實的大弧度。由于積木MOC 創作不使用膠水等輔助材料,再龐大的作品也只能靠積木之間的摩擦力維持穩固,很容易坍塌。胖小齊動用了建筑學專業知識,最終得到了解決方案:增加受力點,并讓巨大結構產生的壓力通過一個個受力點均勻傳遞給基座,“就像擊鼓傳花一樣”,實現舉重若輕的效果。
如今,胖小齊夫婦的圓明園《四十景圖》積木復原計劃仍在繼續,“全部完成的四十景估計要占地300 多平方米”。
在完成這一作品后,他們計劃與更多海內外平臺合作,讓更多的海外網友一睹圓明園的風采,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摘自“環球人物”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