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霸只是鳳毛麟角,普通才是大多數孩子的人生。所以,大家更關心,面對一個注定普通的孩子,我們能做些什么。
這讓我想起學生王雯的故事。
王雯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活潑開朗,課堂發言特別積極。而且,課后作業也完成得很好。
可是,她的成績并不理想,尤其是數學和物理,經常不及格。后來,她爸媽還幫她請了一對一的數學家教。可是,最終家教也知難而退了,留下一句話:“沒見過這么不開竅的孩子。”
我眼見著,天真無憂的笑容慢慢從王雯臉上消失。
我心里也很難過。因為我知道,她的確盡力了。
有一天,王雯的爸媽找到我。我以為他們會像很多家長那樣,大倒苦水焦慮,但并沒有。
“老師,比起成績,我們更害怕孩子因此丟掉了信心。她的人生不是只有學習這一條路,所以,懇請老師在學校里,盡量幫我們給她打打氣,別讓她因為學習不好,就喪失了所有的信心……”
說這些話時,王雯爸媽的態度讓我動容。
教學多年,我遇到了太多焦慮的父母。一紙成績,成為親情粉碎機。而王雯爸媽很清醒地意識到,比起成績,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敬重這樣的父母,他們的出現對我也是一份提醒:成績優異的學生誠然不少,但普通學生更是大多數。
就算他們終將成為一個普通人,那么,也理應成為一個自信而快樂的普通人。
打那之后,我格外留意班里那些跟王雯相同境遇的“普通生”。
就拿王雯來說,她擁有特別強的觀察力, 善良且幽默。班里那些綠植,我從來沒有指派誰去養護,但她默默承包下來,澆水、剪枝;虎皮蘭長斑了,她查各種資料,細心地給治好了;班級后面的板報,學校要求每月更新一次,但她主動地每周重畫一次,而且主題都不一樣,成為班級一道不斷出新的風景。
我跟她說辛苦啦,她特別幽默地自我解嘲:“老師,我學習不行,也就只能在這些無關緊要的事上,給你長點臉。”
可這樣一個樂天派的孩子,一到上數學課,便成了霜打的茄子。有一次,數學老師批評王雯時,說了一句比較重的話,從前只會埋頭難過的王雯突然爆發,當著老師的面,把卷子撕得粉碎……
也因為這件事,我給學生們開了一場班會。會上,我給了他們各抒己見的機會,講講學習有什么用。
不出所料,全班56 個孩子,有20 多個說,讀書沒用。而這二十幾個,都是成績靠后的孩子。雖然他們嘴上說沒用,但可以看出來,其實是對自己無能為力的自嘲。
就像一個孩子說的:“老師,咱班56 個人,總有人成績墊底吧,那墊底的同學就沒有活路了嗎?”
哪怕是那些成績很靠前的孩子,也很無奈地表示自己完全是為父母學的,“學習使我媽快樂”。
那一刻,我心里特別沉重。于是,那天我在總結發言時一語驚人:“你們說得很對,學習真的沒什么用。”
聽我這么說,臺下那56 雙眼睛都瞪大了。
“未來走出校門后,你們中間的大多數人,這一生都可能不會再用到一次函數,畢業后再也不必寫任何文章,生活里除了說拜拜,也不必說英文,所以,現在這么辛苦地學這些有什么用呢?”
那些眼睛瞪得更大了。
于是,我拋出答案:“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要學習。除了升學,學習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培養我們做事的專注力,還有自律精神。學過的知識可能派不上用場,但學習的方法、路徑和態度卻可以讓你們終身受用。
“老師不要求你們人人上清北,但老師希望,在學校的每一天,你們都能給自己訂一個小目標,哪怕是多記一個單詞,哪怕是上課不走神,哪怕是體育課跑快兩秒——不要跟別人比,你們就跟昨天的自己比,每天進步一點點。”
那天余下的時間,我讓他們每人寫下了自己的小目標。我答應他們,每十個人完成小目標,我就帶他們去學校的小花園里上一次語文室外課,或者周六帶他們郊游一次。
教室里,一時間被他們的各種歡呼聲占據。
而他們的“小目標”也真的是五花八門:有人的目標是期中英語考試要碾壓年級學霸,有人表示一周看完一本這學期必讀名著,有人寫下“不再跟媽媽頂嘴”,有人說“上課不睡覺”……
王雯的目標也很具體:用一周的時間,做50 道題,徹底搞明白平方差與完全平方的區別。
自從有了這些親筆寫下的人生行進小箭頭,孩子們整個精神狀態都不一樣了。
就連一直跟我吐槽“他們是我教過最差的一屆”的數學老師,也驚喜地發現:“課堂上居然很少有開小差的了。”
而我,也沒有食言。我把56 個孩子分成5 組,每個小組完成他們的階段性目標后,我就會找校長特批,去操場邊的小花園里給他們上語文課。
他們席地而坐,我站在亭亭如蓋的櫻花樹下,給他們講課文。
記得有一次,我們正在講《桃花源記》,一陣風吹過,櫻花花瓣飄飄灑灑地落下來。我停下來,和他們一起靜靜地享受著這場花瓣雨。
孩子們也被這突如其來的小美好感動了,誰也不說話,就那么仰著頭,感受著那輕柔的風,那粉色花瓣,那藍得像夢一樣的天空……
后來,他們一次又一次地把這次經歷寫進作文,有人說,這件事,夠自己回憶一輩子。
而有了切身的體會,情愫也就從少年的心里流淌出來:“那場花瓣雨,落在肩上,落在莽撞的青春里,我真怕弄疼了它的美麗。”“你在教《桃花源記》的時候,我以為陶淵明騙我。直到櫻花從天而降的那一刻,我突然相信,有你在的地方,就是桃花源。”
不僅如此,每年春天,他們都會紛紛向我匯報:“老師,學校里的櫻花開了。”
看著他們開心的樣子,我內心充滿了感動。
而最重要的是,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小目標之后,他們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快樂。
哪怕依然成績不理想,但他們知道自己進步在哪里,也很清楚自己還能抵達什么地方。
這也是我希望他們習得的能力。
就拿王雯來說吧。后來,她在父母的支持下,去了上海闖蕩。在和朋友開服裝店的過程中,她發現自己對剪裁服裝很有興趣。于是,沒事時就潛心研究,結果設計的每一款都深受顧客青睞,便漸漸有了自己的風格調性與顧客群。
每次回家,她都會來看我。當然,每次見面時她都會跟我說一個小目標:“老師,我想開一個服裝店。”“我想做出一件自己剪裁、自己縫制的衣服。”“我想去意大利看一看。”“我想有自己的工作室。”
她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從每一個小目標出發,一步步過上了自己喜歡的生活。
后來,那一屆的孩子畢業后,有人建了同學微信群,把我拉了進去。我發現,那一屆孩子的口頭禪是:“先給自己訂個小目標……”
而我作為他們的老師,最開心的就是看著他們如今走向社會后,當年教給他們的方法依然還在生活中奏效。
他們在做成每一件小事,達成每一個小目標時,認識到努力的意義,持續不斷地獲得勤奮與堅持的復利。
(梁衍軍摘自“寫故事的劉小念”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河川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