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方塊
“CQD…… 來自MGY。我們撞到了冰山,正在快速下沉,位置為N41.46 W50.14。”1912年4 月14 日23 點50 分,業余無線電愛好者阿迪收到了一些微弱信號。在那條消息中,MGY代表著一艘輪船的專屬無線電呼號,而這艘輪船名叫“泰坦尼克號”。
沒過多久,又有幾條信息從無線電設備里傳來:“我們正在用小船把乘客送走。”“船上的婦女和兒童,撐不了多久了。”然而阿迪對此無能為力。他此時正在距離發信地點4000 公里外的小鎮里,通過無線電,見證巨輪的沉沒。

他或許還沒意識到,他正在“目睹”的事件,將成為20世紀最著名的災難之一。無線電技術不只為這場曠世悲劇增加了一位觀眾,在這之前,通過無線電,泰坦尼克號上的人就已經提前認識了這位“冰山殺手”,但即使如此,提醒、預警、呼救都沒能改變悲慘的結局……
泰坦尼克號上搭載的是馬可尼公司的無線電系統。這套裝置十分復雜,需要專門人員進行操作,而且存在著不能連續發射信號、波長容易受到干擾等種種缺陷,但由于馬可尼在無線電業務上的巨大話語權,他的公司壟斷了當時的市場。
當時在泰坦尼克號無線電室里忙碌的,是船上僅有的兩位無線電操作員菲利普斯和布里德。這兩位無線電操作員是馬可尼公司的人,不歸船長管轄,所以,他們會把客戶們的需求作為第一優先級,然后才是向船長報告來自其他船只的消息。
屋漏偏逢連夜雨,由于設備并不穩定,發報機還壞了一陣,以至于無線電室里積壓了很多待收發的信息。冰山的預警消息與乘客個人消息交織在一起,操作員們手忙腳亂地處理著。就這樣,時間來到了4 月14 日。
上午9 時, 無線電室收到了來自附近卡羅尼亞號的報告——“有冰山”。接線員把這條消息告訴了史密斯船長。
13 時42 分,又有一艘波羅的海號報告,稱發現了“冰山和大量的浮冰”。
知道了這條消息后,穩妥起見,船長史密斯決定變化一下航道,向著更靠南的方向前進,試圖繞過這片海域。不過船長并沒有要求船只減速,他也有著苦衷:泰坦尼克號隸屬于英國白星航運公司,這家公司向來以準時準點著稱。作為這艘巨輪的處女航,船長必須按時出現在目的地紐約港。而且在海員們的眼里,冰山也不算是很大的威脅,先進的造船術已經讓當時的艦船相當堅固。
接下來的時間里,船長沒有再收到關于冰山的無線電消息了。然而這并不是因為沒有相關消息,而是操作員太忙了,也可能是他們沒意識到這些消息的重要性。
這些沒有離開無線電室的消息包括:13 時45 分,美洲號報告說,他們“經過了兩座大冰山”;19 時30 分,加州人號報告了“三座大冰山”;21 時40 分,美莎巴號報告說“看到了很多浮冰和大型冰山”。
22 時30 分,距離泰坦尼克號僅30 公里的加州人號電報員伊凡斯再次向泰坦尼克發來警告:“我們被冰山擋住了……”
此時,菲利普斯打斷了這個信號,并回復道:“閉嘴吧,我在忙!”
不斷被忽視的冰山預警,最終成了泰坦尼克號悲劇的預言。
4 月14 日23 點40 分, 泰坦尼克號瞭望員發現了船體正前方有冰山。值班人員立刻嘗試右轉繞行,但為時已晚。泰坦尼克號右舷撞到了冰山,船體出現縫隙,海水大量涌入。
這艘巨輪并沒有立刻沉沒,而是開始緩慢地下沉,船上的人還有時間自救。無線電操作員們也開始向外發出信號,但最開始,他們并沒有選擇使用國際通用的求救信號。
船長沖進無線電室,讓正在值班的菲利普斯立刻向周圍發出無線電求救信號——“CQD”。這是馬可尼公司使用的求救信號,代表“緊急情況”的縮寫。
半小時后,布里德建議菲利普斯更換求救信號:SOS 與CQD 輪流出現在向外發送的無線電信息里。
那個年代,雖然海上船只早就開始用無線電來尋求幫助,但各個公司間的信號并沒有統一。CQD 是馬可尼公司總部所在地英國的常用編號。此外,還有一套編號來自德國,在這套編號中,求救信號用的是SOS。
1908 年,就有國際組織建議使用“SOS”作為官方的國際遇險信號,但馬可尼公司并沒有來得及全面更換新信號。其中一個考慮也許是,SOS 的這套編碼使用者們,其實是馬可尼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而美國更是因為反對國際無線電監管,直接拒絕了簽署SOS 協議。
求救信號的不統一,讓聽到該信號的其他無線電操作員沒有及時反應過來。一個半小時后,喀爾巴阡號才抵達現場,并救下了救生艇上的710 人。而號稱“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在它的首次航行中就發生了海難,最終遇難人數超過1500 人。
這場悲劇讓馬可尼公司放棄了推動長波無線電通信的壟斷;在災難發生的4 個月后,英美等國都通過了新的法案,要求海上的無線電通信應每天24小時運行,并限制了業余愛好者使用長波頻率。
并且,世界范圍內逐漸達成共識——采用“SOS”作為遇險呼叫信號。
(摘自“果殼”微信公眾號,一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