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葉青
(濟南市勝利大街小學,山東 濟南 250001)
小學生正處于接受新事物的黃金期,通過把戲劇課程引進小學校園,可以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優秀品質,可以塑造學生健康豐富的情感,讓學生通過戲劇了解傳統文化孕育的藝術魅力,通過參與戲劇表演體驗戲劇中的社會、文化、民生和人際關系,通過了解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戲劇教學,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戲劇的編演過程中來,學生注重情感體驗,受戲劇中高尚情趣的影響,受人物悲歡離合的感染,心靈碰撞,性格陶冶,對人類情感的理解加深,通過戲劇創新教學把學生的道德和行為真正內化為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依據小學生的性格特點選擇戲劇教學內容、戲劇類型,確定表演技巧,對學生進行了綜合活動課程的學習,采用循序漸進、縱向銜接、橫向銜接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對戲劇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的長期發展。依據戲劇形式由易到難的規律,每個年級的四個子目標側重于不同的角度。第一項是關于道德教育的目標,第二項是關于語文學習,第三項是關于戲劇教學的方向,第四項是關于小學生在戲劇課程中的互動和審美觀、人生觀的形成[1]。
小學戲劇教學參與的范圍是全體在校小學生,是全體學生共同享受、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是對語文教學的有益補充,是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和拓展,能夠豐富語文教學的形式和內容,是小學生比較受歡迎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戲劇教學中,學生通過積極參與,熟悉了戲劇的故事情節,通過參與表演,通過臺詞的說唱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了舞臺經驗。社會交往的勇氣得到有效提升,戲劇本身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展現,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四年級語文課外閱讀中有一單元《中外名著》,目標中指出鼓勵學生讀經典、讀名著。利用 讀名著《西游記》這一契機,編排戲劇《三打白骨精》,每個學生參與其中,老師與學生一起討論角色特點及揣摩心理活動,再通過舞臺表演的提升,學生對語文更感興趣,閱讀習慣及理解也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表演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能展現自己,提高自信心。
從戲劇自身的特點來說,戲劇本身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展現,具有寓教于樂等功能,融合了國內外優秀文化,融合了不同文化和知識,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2]。為培養綜合素質的人才布好局,開好頭。在戲劇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涉及古今中外的寓言,我國的成語故事,國外的童話故事等,這些教學內容能夠增加學生多元文化的積累。
作為語文與戲劇課程相結合的創新教學模式,不僅要體現語文學科的傳統理念,更要體現戲劇課程獨特的特點,在討論過程中體現課程中“無人能少”的理念,無論團隊成員的觀點是否成熟,團隊中的每個人都必須分享自己的觀點,并學會以開放的心態傾聽團隊中彼此的觀點。在戲劇教學中,所有學生都必須扮演角色,在課程中實現“每個人”的體驗角色。
依據教學規劃設計教學內容,然后按照循序漸進、合理科學的原則將總目標細分為子目標。教師以課程內容為依據,制定教學子目標。參考不同小學生的不同特點選擇相應的戲劇形式。
一年級兒童不易集中注意力,注意力集中時間短,處于無意識體驗狀態,缺乏安全感,無法感知外界及他人,而他們自己和別人之間的區別仍然很模糊。這就是學生的心理特征,也稱為無差別心理狀態。二年級的孩子天生活躍,開始關注和觀察現實世界。想象力的意圖和目的迅速增加,并在模仿和再現中逐漸發展出創造力。學生喜歡有圖畫和文字的故事,他們的想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同時發展。低年級的小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點,在戲劇教學中有了自己的認識,能夠主動與同學進行交流具有相當的執行能力[3]。五、六年級,年齡比低年級同學大,在戲劇教學中表現更加成熟,有了自己獨立的見解,能夠依據戲劇情節表達自己的看法,對角色的喜好也表現得格外分明,能夠通過戲劇情節對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初步認識。戲劇課程教學的創新是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資源,將戲劇學習引導到社會生活和實踐中去。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戲劇創作和表演的方法;在戲劇教學活動中,為學生的表演與交流、演員與觀眾的互動、家庭與學校的攜手合作搭建廣闊的平臺。
小學戲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有效拓展,通過戲劇教學讓學生參與到戲劇表演中來,通過角色來體驗戲劇情節的發展和劇情所表現的社會環境,以增加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同時,也促使他們更加關注身邊的現實生活,更能理解父母和自己身邊的人,加深對生活的理解,豐富對生活體驗。同時,把戲劇教學引進課堂還可能夠培養小學生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心,通過對不同角色的扮演,就要全面進入這些角色,通過角色體驗,認識了自己,了解他人的情況,對目前來之不易的生活學會了珍惜。
兒童戲劇課程是以學生在課程中的實際創作過程來評價的藝術教育和。由于創造性表演活動以即興表演、非正式表演為基礎,因此,評估的原則是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及其想法的確立。為了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人需要促進自身的發展,例如寫作能力,遣詞造句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對美丑的鑒別能力,對善惡的區分能力等,以及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都非常重要[4]。小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還需要加強。此外,獨生子女獨特的成長環境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局限性極大地阻礙了學生的成長。小學階段的教育是打好基礎的階段,對于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因此,在這個階段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生不但要學好書本知識,而且要通過語文教學的延伸提高社會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小學生在戲劇教學中學到了平時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對戲劇學習的興趣。
人際交往能力是小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力之一,隨著小學學習生涯的深入,學生不但需要具備很好的社會交往能力,而且還要具備一定的文字寫作能力,能夠通過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利用戲劇教學,上述提到的這些能力都會逐步提高。只有通過更多的訓練,小學生才能鍛煉和提高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目前,一些小學生缺乏自信,不能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戲劇教學中通過再現戲劇情節,讓學生在讀、背誦臺詞時候熟悉臺詞的語言構成,在說臺詞的過程中恰當運用語言,從而不斷提高表達能力。戲劇是一門以人為表達對象,以“行動”為表達手段的藝術。因此,在說臺詞時,使用身體動作,面部表情與手勢加強臺詞要表達的意思[5]。 通過戲劇創新教學,學生運用書本上所學的知識大膽的表達和演繹,每個人的表現都得到了老師的鼓勵和家長的肯定,學生的表達興趣不斷提高。通過學生熟悉劇本,發揮想象力,學生獨立挖掘和使用戲劇中的語言材料,通過背誦臺詞、排練、舞臺表演。這些臺詞早已為他們所熟悉。在舞臺表演中,學生不僅要用語言表達,還要添加豐富的面部表情、夸張的肢體動作、恰當的手勢、端莊的外表和優美的姿勢,清晰地表達演員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圖,使觀眾理解和體驗,學生可以感知并支配肢體,融入戲劇的表演活動中,通過對戲劇的表演去體會戲劇所要表達的內容,對提升學生審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有不同幫助。目前,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沒有兄弟姐妹,鄰居之間交流不多,家庭生活中缺乏與他人相處和合作的機會;此外,在學校中,大多數教師和學生單方面互動 ,學生與同齡人合作的機會很少。即使有聯系,也是在課堂上三到五分鐘內對某個問題的討論。因此,通過戲劇創新教學,讓學生合理分工,在完成各自任務的基礎上,達到相互學習、有效溝通、幫助他人等必要的合作能力。戲劇創新教學在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教育戲劇課程為學生提供廣泛的團隊合作。為了表演該劇,學生們組成了大或小的團隊,從兩人到多人不等。團隊成員可以團結合作完成演出。一年級學生嘗試與同桌合作手木偶戲表演中設計對話和動作;二年級學生在身體默劇表演中四人一組合作,獨立選擇隊長,服從隊長的指派,并有演員角色、道具、音響效果等初步分工;在三年級和四年級的課本劇和童話劇表演中,團隊數量有所增加,以大團體為單位,包括編劇、演員和服裝。分工更加細化,合作的任務和要求逐步完善;到了五年級,有各種各樣的場景、攝影和后期制作。這似乎是一個專業的團隊陣容和詳細的分工。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小組的成員逐漸善于傾聽彼此的意見,尊重他人的努力。當個人利益與集體榮譽發生沖突時,他們首先服從集體利益,越來越能夠與其他成員進行有效溝通,團隊凝聚力顯著增強。
戲劇情節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包括如何與他們真誠合作,戲劇活動需要對每個小組進行明確的分工。通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和排練,小學生將共同努力將一部戲劇變成一場戲劇表演。小學階段的社會意識主要表現在對人生基本真理的認識、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然而,現有的教育側重于知識傳授,學生的社會參與不足。雖然學生有一定的知識、藝術技能或技術,但他們往往缺乏社會意識、社會理解和社會責任感。他們不會關心和尊重他人,甚至忽視他人和動物的生命。戲劇的特點是具備豐富的社會知識,圍繞“關注人、尊重人、關愛人、愛人”的永恒主題,創造美好的生活和社會境界。在每一場演出中,各行各業的角色都很豐富,一部戲劇演繹了這個小社會。小學戲劇創新課程符合學生社會發展的需要[6]。首先,小學戲劇課程創新教學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戲劇課程中的情節具有故事性、沖突性和人物塑造性,蘊含著更豐富的社會知識和更深層次的社會思想和精神,從而讓小學生認識社會、思考人生、選擇人生,提高自身素質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通過語文的學習,繼承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7]。戲劇課程為學生的人格提升創造了一個有意義的實踐場,在戲劇實踐中拯救了自我教育。例如,為自己朗讀每一句臺詞,為自己的角色準備每一件道具和服裝,等待每一場戲的時間,并嚴格控制在舞臺上根據情節朗讀臺詞時的語速。制定計劃并在課程中逐步實施。戲劇課程是一項集體活動,需要互助合作。在學習生活中敢于與同學交流,敢于說第一句話,主動與他人溝通解決問題,敢于突破自我,在一個愉快的環境中感受集體的溫暖。發揮自己在團隊中的優勢,畫背景、配音樂、配衣服、制作道具、調光、攝影或錄像、后期制作CD等[8]。這些從未在考試中使用過的技能,學生都會在戲劇教學中體驗到,通過協商分工和角色分配,讓學生更好地融入了集體。
總之,小學戲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創新和拓展,小學生通過參與戲劇表演,了解了戲劇情節,在故事情節中感受到了當時社會的情況,通過臺詞的說唱,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把戲劇教學引入小學校園,老師不僅需要教育視野,更需要藝術視野。通過開發小學戲劇課程創新教學的課程,準確定位課程,明確課程開發理念,才能制定戲劇教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和子目標,為語文教學的創新提供了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