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謙
(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學前兒童要成長,熟悉樂意與人相處,做到相互合作、相互幫助、樂于助人,有同情別人的愛心,具備關愛、尊重他人的品格,喜歡并能適應群體生活。親社會行為是學前兒童社會性能力水平的基本組成,是人際間形成和維持良好關系的必備能力。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在兒童成長初期就會出現,并且其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幼兒社會性能力發展與親社會行為的建立應當是幼兒教育的基礎和必要內容[1]。
前段時期幼兒園教學傾向小學化,加之社會、環境等領域的教學周期長、操作有較大難度,教學設計的操作性和前瞻性難以把握,以致道德、社會性能力教育逐漸成為附帶的課程,造成幼兒自我中心、不肯合作、不愿合群等弱點[2],因此,在當前復雜、多變的教育環境和學前兒童的身體心理發育要求的前提下,幼兒親社會行為能力發展與素質培養的課題越發顯得重要,極其值得研究。
家庭是孩子的港灣,家庭環境對學前兒童發育與發展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幼兒時期的成長環境對個體的影響將會是終生性的。但是隨著家庭生活環境的日益優越,學前兒童越受家人的關心、照看,其親社會行為越發減少,這是值得關注且令人擔憂的狀況。 對于幼兒來說,其親社會行為大體受到社會和政府、校園教育和家庭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家庭影響是最至為重要的。
本文旨在對近5年(2016—2021年)有關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和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方面的研究進行較為系統的梳理,期待有助于基于家庭背景研究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的進一步探索。
本研究文獻網上檢索主要采用萬方數據、中國知網和維普網等三大數據庫,還利用學術搜索引擎如百度文庫電子資源展開廣泛搜索。中文檢索詞集中為幼兒、學前兒童、家庭父母社會經濟的地位、社會階層;社會化、親社會行為等。
本次綜述文獻檢索的標準主要為具備量化研究數據結果的文獻,研究內容著重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中國大陸幼兒,年齡在3~6歲,文獻主要來源為學術期刊以及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發表時為2016—2021年間。具體的標準如下。第一,已經公開發布的具備量化數據的研究文獻。第二,在2016年5月至2021年7月發表。第三,文獻的研究樣本主要來源于中國大陸。第四,學前兒童平均年齡在3~6歲之間,處于幼兒園年齡段。第五,人口學的基本特征呈現SES的連續分布。第六,文獻SES中的測量變量與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之間的相關,SES的三個量化指標包括父母職業、家庭的收入、父母受教育學歷程度。第七,文獻主要來源為學術期刊或研究生的學位論文。
根據上述標準統計篩選符合要求的文獻篇數共計48篇。
我國近年來有關文獻數量統計顯示,2016年之后關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和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關系的研究文獻數量增長較快,并且出現逐年上升的態勢。其中碩士論文篇數與期刊發表文章數量的比例呈現增長態勢,由此可知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和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關系的研究已廣泛引起各類人員的關注和重視。
通過對所查找文獻的整理與統計發現,文獻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幾個主題,其中關于社會階層地位對于兒童親社會行為影響機制的主題文獻占比32%;關于經濟社會地位與幼兒親社會行為關系的主題文獻占比37%;關于影響孩子親社會行為關系因素的主題文獻占比20%;困境家庭中孩童親社會行為關系的主題文獻占比11%。由此可以看出此類文獻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的社會地位、經濟情況對孩童的親社會行為發展程度影響上。
1.1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衡量指標。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衡量包括父母職業、家庭的收入、父母受教育學歷程度三個指標,其中父母職業根據特定職業所需的教育和收入來排序;家庭收入總體包括了學前兒童潛在的社會和經濟資源;父母受教育學歷程度屬于SES量化指標中最穩定的方面。這三個指標涉及的隱性因素少、直觀、客觀,便于大規模地收集數據,三個指標測查采用問卷法,文獻中數據大多數來自父母報告,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1.2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測量方法。采用衡量指標進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計算賦分,多數研究文獻中父母受教育學歷、父母職業和家庭的收入的賦分采用范曉光老師的研究成果進行量化,部分文獻父母職業評分標準采用李春玲老師的《當代中國社會的聲望分層——職業聲望與社會經濟地位指數測量》進行編碼,具有不錯的可信度。通過對比分析認為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綜合計算模型存在諸多差異,有項目反應理論、因子分析、簡單加法、回歸方程等合成方法,可以看出來社會經濟地位的指標計算嚴格意義上說還統一不起來。
2.1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包含形式。學前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是指其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有利于他人、集體和社會的行為,主要包括以下5種形式。
第一,助人。在他人需要幫助時給予幫助,如幫小朋友穿衣、扶起、拉手等。
第二,分享。與同伴兒童分享玩具、分享食物、分享快樂等。
第三,合作。學前兒童與同伴合作共同完成某一種活動,如合作游戲、合作運動、合作學習等。
第四,安慰。在其他兒童遭受肌體、心理或生理的傷害時,給予及時安慰,如擁抱同伴、用手撫摸兒童。
第五,公德行為。其行為對象很寬泛,廣義上指有利于集體社會的良好行為,如關緊龍頭,清掃垃圾、愛護公物、遵守紀律等。
2.2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的測量方法。幼兒親社會行為的測量是本文研究的一個重點,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搜索,找出了以下幾種幼兒親社會行為測量的相關量表與問卷,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采用Goodman(1977)編制的教師版問卷,親社會行為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0,總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0。
第二種是兒童親社會行為的他評量表,對學前兒童的親社會相關行為做出評價,主要采用華東師范大學鄧賜平老師編制的幼兒社會行為教師評估項目問卷,該項目問卷共有11條目,內在一致性系數為0.8724,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第三種是采用蘇州大學鄧詩穎老師編制的《幼兒親社會行為調查問卷》,該問卷提出五個維度,分成28個項目,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51,采用1~5計分,5分為最高[3]。
3.1家庭社會階層與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關系。
3.1.1高階層者有更多的親社會行為。從匯總的文獻看,高階層者處于社會的中高端,多數為精英人士,具有很好的優越感,在社區、團體中往往成為領袖、決策者、主導者,融入感強烈,還有很強烈的社會服務意識、領導規則。
一方面,在可以獨立開展的親社會行為方面,高階層者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性活動,展現極強的控制欲望,通過服務弱勢群體和社會各階層展現自我價值和滿足感。
另外一方面,在面對不同差異化群體時,高階層者保持較高的助人水平和服務意愿,始終會保持一致性[4]。
3.1.2低階層者有更多的親社會行為。低階層者處于社會的低端,多數受自身條件制約,目標導向弱,發展機會受限于天花板,在社區中成為參與者、執行者,往往屬于接地氣的角色。低階層者長期處于社會底層生活,經歷很多的艱難和苦痛,發展挑戰大于機遇,往往具有很強烈的抱團意識、合群規則。其階層親社會行為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方面,由于低階層者無法獨自面對生活困難,必須報團取暖,就需要與人建立良好的關系,要時刻關注別的群體需要,才能共度艱辛、戰勝困難,為此他們愿意與社會同伴互動,產生更多的親社會行為。
另一方面,低階層之間愿意更多的眼神接觸,傾向于群居,表現出熱情好客等情緒,很多事情群策群力,更愿意付出精力,有難同當。在遭遇災難性的事件和突發困難時,容易對遭遇者產生共情和同理心,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思考,反而表現出無比熱忱和群幫互助的精神。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部分研究認為高階層者更具親社會行為,另外一部分研究認為低階層者更愿意表現出親社會行為,二者都有一定的理論支撐,也得出較鮮明的研究成果。就目前文獻研究看產生分歧的原因應該多種多樣的,不能一概而論。
3.2家庭經濟條件與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的關系。社會行為發生前常常會考慮付出的代價與所得回報之間的對比,簡言之就是投入產出比,人們往往傾向追求高投入產出比的行為,低投入產出比的行為是人們不愿意觸碰的;親社會行為,尤其是利他行為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甚至要以個體利益做出犧牲,為此隨著成本增加,親社會行為會明顯減少,這是社會行為的交換理論原理。
家庭經濟低收入者處于社會底層,常處于產業鏈末端和供應鏈的下端,本身擁有資源匱乏,實施親社會行為花費較大代價,資源急劇減少,通常投入沒有回報,因此對低收入者來說親社會行為就難以為繼,減少勢在必行。
反觀,家庭經濟高收入者就不是如此,他們處于社會金字塔頂端,位于產業鏈首端和供應鏈的上端,擁有極其雄厚的社會各類資源,花費一定量的資源做親社會行為就不存在多大問題,出于他們的身份、地位考慮,無論付出是否有回報,高收入者都愿意付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5]。
1.1我國現有的研究不夠系統,仍存在大量不同甚至相反的觀點。我國對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和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相關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和“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的概念尚未有系統性的界定及標準。目前只是開展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中某種因素與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中的某一類行為進行現狀調查,未能形成完整的二者之間關系的理論體系,研究還不夠系統,缺乏完整性、系統性的研究成果。
有關研究表明,一方面,社會認知視角觀點認為,低階層者為了獲得生存需要,滿足馬斯洛底層需求,會更關注外部變化的環境、更依賴于外部資源的特質,使得他們傾向開展親社會行為,做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
另一方面,社會比較視角觀點卻認為,高階層者因為向下比較,產生同理心,出現個體情緒的共情移情,增加了親社會行為愿意,從而做出超出常理的親社會行為。所以關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和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的研究文獻結論也是眾說紛紜,呈現大量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觀點。
1.2大部分文獻研究者為西方學者,存在未本土化的問題。中西方研究者對現已存在的親社會行為之階層、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開展了研究,提出了研究成果和相關的結論。大多數西方學者的研究是基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情景、社會文化、價值取向、人文思考、邏輯思維、社會關系,為此得出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出西方思維模式和思考格局。而中國所處發展階段的歷史文化與西方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發展模式完全不同,在文化認同、價值屬性方面,中西方在成長環境、歷史文化、社會背景存在著明顯不同。所以,在當下中國的文化歷史環境下,開展針對具有中國特色社會階層與親社會行為關系影響的本土化研究顯得尤其重要。
由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短時難以改變,幼兒園缺少相關研究的輔助和介入,社會階層與親社會行為關系研究仍停留在理論階段,未能轉化為可供使用的實踐經驗,也難以對相關養育者和教師提供針對性的意見。
為此,一方面,要加強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和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關系研究;另一方面,要對相關研究成果提出具有可行性、操作性、前瞻性、合理性的建議,以便家長、教師更加了解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程度的影響、重要性和意義,促進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水平的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