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萍
(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和我國新舊動能轉換的形勢下,必須重視創新,以創新促發展。國務院在《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我國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而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創業人才的主陣地,必須著力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以滿足國家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所需人才。
創新創業教育在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的發展速度快,發展效果也比較好,向社會提供了很多的創新創業人才,對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德國為了支持創新創業教育發展頒布了相關的法律和政策、改革了教育機制、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美國德爾堡大學教授Plaschka和Welsch(1990)從創新創業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出發研究,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是提升有效競爭力的關鍵[1]。
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學者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研究不斷深化,不僅有很多論文,還有一些專著。在中國知網CNKI中以“高職 創新創業教育”為關鍵詞進行檢索,自2014年以來,共有3723條結果,由此可見對于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較為豐富,然而以“高職 創新創業教育 質量體系/理論體系”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卻只有9條結果,由此可見,當前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比較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系統的研究體系。
通過對濰坊地區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情況進行調查,了解已經取得的成就,發現存在的問題,依照學生的需求,從實際實踐的角度提出對策建議[2]。
一方面,目前來看,部分高職院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還帶有一定的功利性,沒有形成成熟和科學的理念,從而忽視了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從學生層面來講,由于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未普及到所有學生,以致學生對于創新創業問題理解地不夠全面準確。他們認為,創新創業是針對高、精、尖人才的,對于一般的學生不具備普適性。同時,他們認為創新創業是畢業以后要考慮的問題,作為學生,只要學好專業課即可,他們不了解現在就業形勢的嚴峻性以及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所以缺乏正確的人生定位和長遠的人生規劃[3]。
通過選取一定數量的駐濰五所高職院校的大學生進行調查,主要對他們的擇業觀、對未來的職業方向選擇和對創業的態度三個方面進行調查,發現僅有5%左右的學生選擇自主創業,7%左右的學生會選擇專升本考試,其余大部分學生則會選擇進入企業或公司工作。通過調查,發現之所以很少同學選擇自主創業是因為他們認為創業會面臨壓力太大、資金不足、政策不清晰、團隊成員不足等問題,而面對這些問題他們并沒有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所以他們不選擇創業;同時,通過訪談發現他們缺乏正確的和長遠的人生規劃,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容易急于求成、好高騖遠。當前有很多在校生專業技能平平,對未來也沒有明確的期許,存在著得過且過的心態,他們在大學生涯中,缺少系統的社會實踐,沒有機會參與到一些真實的創新創業的過程中,所以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創新創業,所以也沒有能力和勇氣去邁出創新創業的第一步[4]。
在調查中發現,當前駐濰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目標不明確,沒有意識到創新創業教育應該是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培養創業意識和積極地心態為主,這主要是由于高校本身缺乏創新創業意識以及沒有新進的教育理念指導所導致的;駐濰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主要是以一門公共必修課或者選修課的形式開展的,課程內容相對枯燥,現階段駐濰高職院校開設的課程不能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的不同分別展開,同時,也不能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有滯后性,教材以教授《創新創業基礎課》為主也是枯燥乏味,所學案例與當前社會發展的熱點不匹配,難以與學生產生共鳴,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整個課程的安排存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比例不合理的問題,經調查發現駐濰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理論課平均課時占總課時的80%,雖然也為學生提供創業實踐課程,但是參加人數和實踐效果并不令人滿意,有的院校甚至缺乏實踐教學,理論課程占100%;課程評價方面,缺乏具體的評價指標,評價形式較單一,主要是對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評價,忽視了創新創業教育的特殊性,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評價應該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即教學、實踐和管理[5]。
學者唐納德(Donald)認為構建一批既具備科研能力,又具備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師資隊伍,為學生傳授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課與實踐課是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的重中之重。經過調查,發現部分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師大多數是主業為其他專業的兼職教師,專職的創新創業教師較少,缺乏創新創業方面包括市場營銷、管理、金融以及法律等專業知識;從學歷層次上來看,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學歷結構不是很合理,高學歷老師占比過低;同時教授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教師本身實踐能力不足,缺乏相應的實踐經驗。一些學校給他們提供的專門培訓往往也是以學習理論為主,缺乏實踐的機會和操練,因此很難從實戰出發,給予學生真實的引導[6]。
首先,部分高職院校的對學生創新創業的認識高度不夠,并沒有將鼓勵學生創新創業放在促進學校發展的重要的地位上,只是傳達上級關于創新創業的相關政策文件,沒有真正落實相關的扶持政策,也沒有注重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其次,學校給學生提供的創新創業專項資金相對較少,使學生很難完成一個創新創業項目,只能走馬觀花,流于形式。最后,學校提供的實踐平臺不完善,沒有專門的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學生沒有創新創業實戰的舞臺。
首先,雖然國家頒布了許多支持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相關文件,諸如《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額意見》(國發[2015]32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但主要是針對本科院校的,缺乏針對高職院校發展特色的政策,所以,高職院校相關政策的落實上存在一定的問題。其次,創新創業教育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實踐教育,但是經調查發現,學校未能主動對接社會資源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很多企業對于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參與度不高,不能給高職院校的師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實踐鍛煉機會[7]。
高職院校應該不斷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不應該僅僅以傳統就業為目的的功利性教育,而是應結合高職院校自身專業特色,立足于學生長遠發展開展創新創業意識、能力以及實踐的創新創業教育,這樣既能使學生更好地就業或創業,也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導學生為了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更好地滿足國家和社會以及經濟的發展的需要。
當前,我國經濟結構在不斷優化,經濟發展迅速,大學生面臨的崗位越來越多,但在國內外嚴峻形勢下,我國經濟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大學生是將來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升級的中堅力量,所以,高職院校培養的大學生必須是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大學生。這就要求大學生要解放思想,正確地認識創新創業,不能年紀輕輕就有一種躺平的心態,要積極努力的充實完善自己,為自己將來就業創業做好成分的準備,這不僅是物質的追求,也是個人價值和夢想的體現,更是國家發展的需要。
3.1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之初,首先,應該明確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目標,即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創業思維、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其次,圍繞該目標,建立起完善、全方位的、多層次的課程體系,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仍然是理論知識,在基本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如學習動機不強、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率偏低,基礎知識薄弱、實踐能力較強等特點,來設置適合學生特點以及專業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要豐富創新創業教材的內容,引入當前社會發展的熱點性案例加以分析,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要豐富課程的形式,不應僅拘泥于課堂之上,也應該讓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比如,讓學生多參加創新創業大賽,以達到以賽促教的作用;或者讓學生進企業、走向社會等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后,要建立有效的評價體系,對于評價主體、評價對象、評價指標、評價方法等具體問題做出明確的規定并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實施。
3.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減少非專職教師的數量,而應招聘選拔創新創業教育專業的專任教師;對現任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加強師資培訓,要求教師經過培養后能夠具備相應的資格證書;進一步加強“走出去”“引進來”的方針,加大對現任教師去企業實踐鍛煉的機會,以學習最新的企業動態,增強其實踐能力和與社會接軌的能力;鼓勵更多的教師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專項研究,從理論上促進科研成果的產出;鼓勵教師進行創業實踐,提高自己的創業能力,以便更好地教育和指導學生。高職院校應積極聘請校外優秀的專家、企業家等針對學院創新創業教育的具體問題給予積極的指導,或者直接聘請專業人士和專家到學校授課,以優化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提高育人能力和水平。
3.3為了創新創業教育的順利開展,高職院校應該把學院的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放在一個突出重要的位置,從根本上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并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在校園內盡量營造良好文化氛圍以利于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建設創新創業教育順利開展所需的規章制度,并能有效實施這些規章制度;保障資金的籌集與撥發;在校內搭建實踐平臺的同時,在校外開發實踐基地,讓學生有更多鍛煉自己的機會、更好地體驗創新創業教育。此外,在創新創業教育競賽方面,高校應有效利用各級各類創新創業競賽,鼓勵更多的師生參與競賽,以賽促教,在競賽中提高自己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實踐水平。
高職院校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提高企業的積極性與參與度,為高職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鍛煉平臺,校企要增加溝通和交流,企業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模式。利用媒體資源,要努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大力宣傳創新創業成功的案例、先進事跡以及知名企業家的創業經歷,為創業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以減少創業者的心理負擔,使學生認真思考創業,同時,使他們堅定創業的信心和決心。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建設互聯網創新創業平臺的方式,方便學生與企業交流互動,實現雙向選擇,增強學生創新創業的自由度,為學生創業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通過對駐濰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開展情況進行研究,能夠提高高職教育的培養質量,不斷優化和完善高職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和理論體系,為其他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提供理論支持和可操作性建議。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增強大學生的社會競爭力;有利于深化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會環境,緩解就業壓力,促進經濟發展;有利于人才強國戰略的實現,推動創新型國家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