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來 姜銘威
(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中國古典戲劇文化具有地域與歷史的獨特性,這樣的特性使得我國古典戲劇在對外文化傳播中具有代表國家形象的重要作用,這是中國古典戲劇對外傳播的主要原因。
中國古典戲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各種戲劇的產生與發展,代表著古代勞動人民的內心寫照與智慧結晶。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古代戲劇中的悲歡離合、曲樂調子、念白臺詞等,都反映出人們豐富的精神世界,也蘊藏了中國古典哲學的奧秘,引人回味無窮。首先,其獨特性展現在其歷史發展和地域生產性上。我國的古典戲劇經歷了從原始到雅俗共賞,其中經歷的是我國傳統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進化。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在不同地域產生不同劇種。其次,無論是在劇情組織還是舞臺藝術上,大部分的戲劇都有“中和之美”的中國古典哲學思想體現,這是我們戲劇遺產的獨特性的體現。在劇情上,古典戲劇多以破鏡重圓為結局[1]。這樣的“中和之美”在服裝曲樂、舞臺風格中也有體現。在現代中國,無論是國家發展還是國際合作中我們也都追求“和諧”與“和而不同”。這與大部分戲劇劇本的結局理念和中心思想相契合。
正是因為我國古典戲劇的獨特性使得我國的古典戲劇在世界劇壇的地位舉足輕重,京劇體系梅派是世界三大戲劇體系之一,昆曲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這足以說明中國古典戲劇自身的魅力。近年來,人們對于戲劇的要求越來越高,換言之,便是追求“原汁原味”。即反映生活、反映時代,而中國古典戲劇無疑成了中國戲劇發展的光輝典范。
因此,對古典戲劇文學的外譯能讓海外更加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社會、了解中華文化,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形象將深深塑造在全球人的理念中。隨著國際合作、合作共贏的理念在世界逐漸深入,中國古典戲劇也是較好地作為國際對話代表的選擇之一[2]。當今世界的“中國熱”是一股狂潮,隨著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想要了解中國、認識中國,文化輸出不可缺失,那么戲劇便可成為重要載體。由于戲劇表演形式立體,許多唱腔很難用英語的方式表演出來,但是通過對戲劇文本的翻譯使得更多外語國家了解中國戲劇文化或成為有效的傳播契機。因此,我們可以采用文本形式進行翻譯傳播,在傳播過程中,我們格外側重文學性展現,而不是表演性。戲劇文本的外譯最離不開翻譯這一工序,接下來的篇幅中,我們將重點討論戲劇文本翻譯的方式和方法。
中國古典戲劇在海外傳播中目前已經占據主動地位,有一定的接受度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國家形象[3]。盡管中國古典戲劇作為國家形象代表深受海外歡迎,但是當前面臨的問題,尤其是在古典戲劇文本翻譯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容小覷。
戲劇翻譯與傳播是一個多學科的復雜過程,并非簡單的直譯或意譯可以完美解決這一問題,因為在翻譯的過程中學者專家們將面臨許多需要考量的因素。除了屬于翻譯范疇的翻譯技巧的運用,跨文化矛盾的處理,還要面臨國家形象的體現與偶發的不利因素等問題。因此,在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問題處理上,如果我們可以提供一套專業理論進行指導,那么這將極大地優化翻譯工作甚至還會優化傳播結果[4]。然而,在這一方面,我國所面臨的狀況是相對空缺的。在古典戲劇的翻譯過程中,翻譯人員常常要借鑒其他領域翻譯理論以及過去的翻譯經驗緩慢探索。面對相關專業戲劇翻譯理論的空白和無體系化,我們將進行相應的探索,這也是該項領域的痛點所在。
當然,專業理論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還需要專門人士進行大量研究與實驗。
首先,我國的當下的翻譯(筆譯)正漸漸走向市場化,最明顯的是翻譯機構劇增。語言服務行業的發展其實并不是一件壞事,但翻譯的“市場化”卻讓翻譯界良莠不齊,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外譯人才的分布結構卻呈現專業能力為導向的“金字塔”構造,翻譯“精英”占比極少,大多處于行業的底層。這樣的人才分布不得不令人為古典戲劇的翻譯人才缺失而擔憂,這不僅僅是戲劇翻譯面臨的問題,也是整個語言服務行業面臨的難題。對于戲劇翻譯人才的要求,不僅是專業能力還有跨文化能力[5]。因此,在人才領域我們也可以適當進行人才的引進,中外結合可激活兩種文化的交流,讓作品具有更完善的譯本和更深遠的影響。除了相關的專業翻譯理論研究的空白與專業外譯人才的缺乏這兩大問題,但我們仍然面臨著一些其他的問題,包括文化、政治、傳播方式、中國本土評價傳播體系的建立等,這些都是需要考慮在內的,因此,戲劇的外譯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我們還需更加完善相關的機制。
綜合上述的分析,筆者將從目的論視角看待中國古典戲劇外譯,并分析探求翻譯的方式與技巧,以供讀或專業人員者參考。
我們在研究戲劇翻譯的過程中,圍繞著古典戲劇的外譯方法,探究翻譯作品如何更廣泛地適應和傳播。中國戲劇的古典外譯應當具有其目的性,即威密爾提出的“翻譯目的論”[6]。翻譯目的論以人類行為理論為指導,把翻譯置于人類行為理論的范疇研究。以中國古典戲劇的外譯為例,其翻譯作品是中國古典戲劇文化的載體,應當具有一定的傳播意圖,是古典戲劇在譯者的作用下,以戲劇原文本為基礎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在威密爾的翻譯“目的論”中,包含三個原則即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所有翻譯遵循的首要原則就是“目的原則”。因而,在古典戲劇的翻譯中,翻譯方法應當適應英語的情景和文化中,進而與英語文化發生作用,使譯語接受者更好地接受中國古典戲劇文化。威密爾的“翻譯目的論”中還包括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也就是說,在中國古典戲劇的外譯創作中,詞句本身和詞句中的聯系要符合連貫的標準。中國古文相對而言概括含義性廣,句與句之間缺少連貫的“連詞”連接。因而在外譯的撰寫中,譯文首先能讓讀者理解,并在英語文化和交際環境中連貫性、故事性、易于譯語接受者理解。最后,忠實原則指原文和譯文之間存在語際連貫一致。譯者在信息加工處理的過程中,結合戲劇文本本身的信息,忠實原文。在古典漢語戲劇的現代文理解中就應當忠實可信,進而進行外譯,保證源譯語的忠實性尤為重要。
在中國古典戲劇的外譯過程中,我們探索出如下可行的翻譯技巧。這些技巧旨令讀者真實感受中國古典文化,帶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理解文化,豐富語言的表達方式,從而達到文化交流的效果。
2.1翻譯中“歸化”和“異化”的協調并用。譯文的翻譯可大致遵循兩種方法,即歸化和異化[7]。在異化的過程中,有必要通過翻譯表現出文化特質,進而得到傳播中國特色文化的目的。翻譯者在翻譯中要相信譯文接受者具備接受新鮮文化的能力,將原文足夠真實地呈現出來;在歸化的過程中,譯者要克服語言和文化的障礙,避免文化沖突。
因此,在把一種文化思想轉播到另一種語言文化中去時,要謹慎權衡文化中思想意識的內涵。譯者要盡可能要消除隔閡,準確地將源語文化傳遞給目的語文化的讀者。但同時在翻譯中,不太可能做到原文中的每一個詞在譯文中都能用“對等地”翻譯出來,因此,歸化和異化應當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合理使用直譯和意譯。直譯,顧名思義,直接進行翻譯。即指譯文基本按原文的形式和結構進行翻譯,但也并非是一定要求字字皆譯,一一對應。因此,在戲劇劇本的翻譯中,源語與目的語有類似表達時,能夠尋找準確的對等詞時,直譯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而意譯,是不局限在原文語言形式和語言結構,根據譯文接受者的語言和文化習慣將原文意義順利表達出來。也就是說,當源語在目的語中找不到相應表達,通過直譯無法精準恰當地表情達意時,意譯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法。例如,對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英譯中,直譯的方式過于直白,且無法用簡潔又準確的語言進行恰當、易理解的英譯,于是我們便用能夠表達類似含義的“A blessing in disguise”精準掌握漢語文化的精髓,再根據對應的英語環境進行更達意的英文表述。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此方法的靈活運用離不開譯者對于中外文化的強大儲備能力和中英語言的靈活運用能力,對于譯者的個人翻譯水平具有較大的要求。
2.2努力做到“跨視角轉換”。剛剛我們談到在翻譯過程中,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同,詞語句之間不可能做到完全對等。在英譯的過程中,只有為數不多的對等詞可供選擇。而在翻譯的表情達意方面,英漢語言的表現力更是有很大的不同。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應當注重不同地區語言文化的差異性,在跨文化視角的翻譯下,做到從多個角度分析翻譯效果,斟酌用詞語句,使語言接受者不僅融入語言中,還要融入相應的文化中、相應的戲劇環境中,使文章更生動、情景想象合理和環境事物構建真實。我們通過分析,研究和資料調查,總結出如下幾點,以供譯者做跨文化的視角來轉換,優化翻譯方式,尋求最佳的翻譯方法,給讀者最佳的翻譯體驗。
2.2.1事物形象間轉換。英語和漢語在形象的表達上差異很大,這主要是由于社會環境和語言的發展歷程影響的。在事物的形象上,漢語和英文之間的差異也很大,即統一形象能代表的含義存在差異。因此,在中國古典戲劇的翻譯中,我們更應當探知兩個語言文化形象的具體內涵,使翻譯的表情達意更為準確。所以,我們在轉換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文化負載詞的注釋和運用,以免造成戲劇劇本傳播上的錯誤。
2.2.2虛實間的相互轉換。我們在學習翻譯的過程中,總會遇到漢英語言之間直譯無法相互理解之處。其主要源自英語與漢語在文化與結構上有著極大的差異,使用者們在思維模式上也不相同,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除了要對語言結構調整外,還需要對虛實間進行轉換。例如,在我國古代,許多戲劇劇本在撰寫中使用了“意象”的表達方式,以某物象征本體。由此可見,虛實轉換在中外翻譯中的作用之大,能夠更容易讓人明白,更加好理解。
2.3針對思維方式的差異分析。思維方式的差異影響中英文句子的結構,從而影響著我們翻譯技巧的使用。
第一,中英句子結構表現差異。在中文句式中,講究句子對稱工整,因此相同的句子結構會不斷重復,意在創造出句子的形態美,對仗合理。而英文中則是盡可能去避免重復,簡潔了當,文章充滿。
第二,中英語言表達差異。英文注重句子的邏輯關系,主次先后有明確的表達方式。例如,“although”不能與“but”同時使用,而中文注重句子的內涵意境,不需要連接詞,也能掌握好句子的邏輯。不同語言的使用,形成了不同的語言風格,給翻譯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
2.4中英詞性用法差異。中英文互譯過程中,英語注重“名詞”的使用,且名詞和動詞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強弱語氣之分;而中文卻以“動詞”為主,詞的強弱往往在修飾詞的添加后得以體現。英語表達以“靜態”為趨向,中文以“動態”傾向為主;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漢英的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在翻譯過程中要進行必要的轉換才能使文章更易于理解。且在英語翻譯的過程中,對英語動詞的選擇應當做好“強”“弱”動詞的選擇,以應對中文戲劇以細膩的動詞表達微妙的情感。同時,在英語使用者習慣的表現邏輯上,鑒于漢語古典戲劇高度的表達性和概括性,必要時也要將古典漢語轉化為現代漢語思維進行英譯。
綜上,中英思維存在的差異為中國古典戲劇外譯提供了理論上的借鑒,作為翻譯者,應當結合自身的翻譯經歷和適當的翻譯技巧,使中國古典戲劇在傳播過程中,就翻譯措施而言不會受到理解性的認知阻礙。
中國古典戲劇已有部分名揚海外,但與莎士比亞的作品相比我們的戲劇影響力仍舊次之。這并不是戲劇本身的問題,更多的是傳播機制的問題,而本土可做的是不斷地推陳出新與繼承創新,不僅要翻譯出古典戲劇的“美”,也要在翻譯的工作上繼承我們一脈相承的“工匠精神”[3]。我們在為戲劇外譯提供可借鑒的翻譯方法的同時,也將不斷深入戲劇傳播的多方面研究,尋求可行的傳播措施,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我們力所能及的貢獻。戲劇的翻譯會有無數種可能,是藝術的推陳出新與傳播創新。翻譯工作需要靜下心來完成,筆者認為,這是蟄伏的過程,當中國古典戲劇真正走出國門、面向世界的那一刻,翻譯者們的作品會在世界舞臺上熠熠生輝,有目標、有決心才能做好翻譯的工作,才能迎接艱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