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湘君,陳波,張世兵
(湖南外貿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410201)
跨境電商作為新業態,是“互聯網+國際貿易”的具體體現,是對傳統國際貿易方式的一種革新,對專業建設的要求較高,從業人員必須懂信息技術專業知識,還要懂國際貿易方面的專業知識。95%以上的調研對象認為,跨境電商企業普遍設置了技術類、商務類、管理類等崗位,其中技術類和商務類崗位占比達到了90%以上,招聘人才時,主要招聘專業型和技術型人才,這些人才要懂電子商務網頁設計、數據庫建設、視覺傳達、網絡支付與安全、站點管理與技術維護、網絡編程、跨境電商美工、B2B、B2C、O2O 國際網絡營銷、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貨代物流,熟悉速賣通、敦煌網、亞馬遜、ebay 等平臺運營綜合知識。這些人才綜合知識的獲取是通過高校培養。
跨境電商作為一種新業態,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0%的調研對象認為,目前學校跨境電商專業建設和產業的發展還不是很好的深度對接,專業建設滯后產業的發展。職院在專業建設方面缺乏實踐經驗,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很少有跨境電商企業參與。推進跨境電商產業與專業教學深度融合,實現校企共贏,學校的專業建設在產業發展中不斷完善和提高,產業的發展也得到人才和智力保證。學校把握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商業模式,根據“四新”需求,要找準改革著力點和突破口,與跨境電商企業加強合作,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對現教學體系和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實現教學資源共享。
跨境電商作為新業態以來,對全球的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企業不得不創新管理和更新觀念,不得不改變傳統的貿易方式,進而重新審視與國外的成交和物流配送等方式。而高校教育理念必須適應產業發展需要,要不斷創新、不斷突破,進一步讓人才服務產業。2020 年以來,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更是深度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方式。100%的調研對象認為,學校和企業要適應新業態和應對疫情的需要,需要重塑貿易、管理、教學、科研等新模式。這為校企在深化綜合改革、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升自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提供了一次深度融合的新契機。
當前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且企業用人需要能夠獨當一面,上崗就能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為企業服務,為企業創造效益。但學校往往因師資技能、教學設施設備等影響,教學往往限于理論,培養的學生實踐技能不夠,剛剛畢業很難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導致用人需求與人才培養之間產生了較長的時滯。100%的調研對象認為,只有建立校企聯盟、校企聯合培養,根據企業的崗位需求,適時調整課程設置,實現校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走好產業與專業教育協同發展的路子,提高教師實踐技能,增加了教師企業經驗,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更加吻合,教師也在與企業合作中提高了自身理論水平,陶冶了情操,促進了學校和企業共融共生,實現了1+1>2 的協同效應。學生從學校一畢業,就能找到合適的工作,不需要企業對學生進行二次實訓,學生進廠就能在崗位上大展拳腳。
地方各級政府根據實際,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和《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以及《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等文件,本著政府主導、企業互融的原則,制定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細則,促使產教融合接上地氣。對深度融合學校辦學的企業給予貸款優惠,貸款優惠額度要高于、優于同類同期貸款,也可適當貼息惠及企業。企業技術指導人員在校企深度合作中表現突出,積極發揮出高技能領軍水平,公司積極為其提供工作環境,提高其待遇水平,政府落實技術技能人才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待遇,設立專項產教融合基金,對在產教融合做出成績和貢獻的個人給予獎勵。95%以上的調研對象認為,高校為教師、學生在企業創造施展技能的機會,制定教師下企業激勵辦法,鼓勵教師融入企業,確立教學模式時要與企業深度合作,并為企業技術指導人員設立專門大師工作室或工匠工作室,定期舉辦校企合作論壇。
97%以上的調研對象認為,校企要共筑創新平臺,學校提供自己教學場地和配套教學資源,企業提供實習實訓基地或實踐教學基地,以企業真實工作場景或校企科技合作項目為載體,積極探索辦學模式,將施教過程和內容建成數據庫。(1)“訂單班”。根據企業個性化定制需求,探索“2+1”訂單班人才模式,即校內2 年+企業1 年。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模式,企業必須參與核心課程和實踐課程全過程的設置。(2)“校中廠”。學校利用自身優勢,提供學校場地、水電、設備和師資,籌辦企業(工廠或公司),而企業提供產品品牌和實踐技術及技術導師,在學校共建“校中廠”,實行“責任共擔、過程共管”。學生以上班或實習實訓形式進入“校中廠”學習。(3)“廠中校”。企業為學校提供實習實訓機會場地,企業技術導師根據崗位對每個學生現場面授,答疑解惑,打通校企之間“圍墻”。(4)“現代學徒制”。為實現產業和專業教育協同發展,大力推進現代學徒制,“招生即招工、入學即入廠”,真正做到“教、學、做一體”。(5)“校企一體化”。除以上4 種方式外,校企還可共同擬定招生計劃、教學計劃及人才培養方案,以崗定教,共同組織考試,共同開發課程標準,共建實訓、實習、就業一體化基地,產學研協同發展。(6)“混合制辦學”[1]。學校同企業共建教學、生產、科研一體化的產業園,共同出資,成立董事會,實行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分離。通過混合制辦學,使校企雙方命運聯系更加緊密,在培育人才中能深度融合對接。
98%以上的調研對象認為,校企建立統一教學組織,構建教學管理與運行機制,共同承擔實踐教學的任務,將教學情況納入數據庫。一方面,學校要統籌規劃,組織教務部門、教學院(系)部科學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評價體系,將企業實踐納入課程學習,課程老師根據教學計劃認真實施,結合企業實踐開展知識教學活動。另一方面,企業在重視產能的同時,積極參與學生的實踐教學,針對崗位要求,派出有經驗的工匠大師,直接對學生進行人才培養。通過學校“孕育地”教育和企業“試煉場”錘煉,讓學生切身體驗到優秀匠人的言傳身教,深切感悟到工匠師傅那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的精神,逐步激發學生對專業和實踐學習的興趣。
98%以上的調研對象認為,實踐教學是職業院校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職業院校應重點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將學生學習和成長過程納入數據庫。(1)高度重視實踐教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提高待遇,鼓勵教師下企業,實行下企業輪崗制度。(2)優化實踐教學過程。優化安排企業實踐課程,教學過程中根據崗位設置,以模塊化為教學主要內容,給學生分配一些具體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學生崗位輪流,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企業的各個崗位進行實際操作。讓學生通過崗位現場體驗,以增強學生的職業意識。(3)企業將師生視為企業的一員,為師生提供場地、創造機會,在師生投入每個工作崗位中,同時給他們配備企業工匠大師,和學校師生一道參與實踐教學指導。(4)學校加大實訓室投入,購置軟件、配備設施要涵蓋整個操作流程或環節,以利于教師針對每個環節逐一施教。
97%以上的調研對象認為,校企合作是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最佳途徑,將校企各自資源建成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學校要加強專兼師資隊伍建設,建立穩定的特色鮮明的專兼師資庫。(1)學校為老師搭建平臺,制定“雙師型”教師管理制度,積極創造機會,讓青年教師去企業深造,提升其個人綜合能力[2]。(2)招聘或聘請有一定經驗的教師或企業項目研發主持人及參與者擔任專業專兼職教師,教授課程時融入自己的技術水平。(3)校企共同成立項目研發小組,在專業建設、科學研究以及社會服務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形成智力成果。(4)成立校企理事會,由理事會整合雙方資源,推動出臺雙方互贏的實踐教學制度和規則,銜接日常的實踐教學事宜,處理實踐教學中的爭議,消除企業與高職院校隔閡[3]。(5)立足學校實際,選聘行業專家、知名企業家、創業大咖等,組成創新創業師資團隊,結合專業教育,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4]。
99%以上的調研對象認為,任何專業設置應突出市場導向,要與產業發展相適應,否則,這樣的專業就會被淘汰。跨境電商專業要按照從事跨境電商企業的實際需求進行設置。隨著信息技術等發展,企業崗位的設置在不斷變化,一些崗位會消失,一些新的崗位會產生,因此專業設置時充分進行論證,要進行調研,要根據企業需求與時俱進。在專業設置時候要有企業專家來進行論證,使學校的專業與企業的技術進步相適應。針對企業一線崗位對知識、技能、職業素養等要求,校企共同確定發展規劃,設置、優化、調整專業;校企共同確定專業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建成數據庫。專業教學與企業實踐有效并舉,校企聯合共同培養學生,確保產業與專業教育得到協調發展。
98%以上的調研對象認為,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工匠組成教師數據庫,從中選取部分人員充實到學校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形成專家庫。由學校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根據產業發展狀況和企業崗位設置要求,定期優化和調整課程結構和教材建設,使教學內容能夠與職業標準相結合。(1)優化課程結構,符合職教規律,突出專業實踐技能。(2)教材開發要有創新,要充分體現實踐教學水平,強化崗位需求與專業教育的結合,注重專業教育融入產業的針對性,增強專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融合度。(3)學校開展調研,以企業崗位特點,分析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將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放在第一位,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與教學目標對接,調整教學標準,教學大綱要以工匠精神為引領,構建一套富有以學生能力為本的職教特色的教學體系和教學資源。(4)校企推進“雙創教育”,共同建立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校企各自派出教師和技術工匠指導學生創新創業,解決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通過校企共同開展“雙創”,可在很大程度上實現專業教育與產業的協調發展。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跨境電商的發展潛力巨大。從大數據視域分析跨境電商產業與專業教育協同發展有著一定的歷史歸因,是產業發展的價值使然,也是高校辦學的使命所在。政府、高校、企業應抓住數字經濟時代發展的機遇,積極探索跨境電商產業與專業教育協同發展的耦合路徑,為推動專業教育服務數字經濟及外貿企業轉型提供一定的借鑒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