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霖
地方民歌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璀璨的一環,體現出特定區域內人們的精神面貌和風俗民情。我國民歌種類眾多,大到省份小到地區,都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展現在國際舞臺。隨著當今社會流行音樂的不斷發展,地方民歌發展危在旦夕,地方民歌在社會中生存的空間急劇縮小,這也成為地方民歌傳承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越來越重視,如何將地方民歌作為地方文化特色傳播給世人,讓更多的人認識民歌、愛上民歌,筆者提了出新的傳承與發展觀點,希望通過對地方民歌藝術表征探究,對地方文化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1]。
中國民歌發展歷史淵源流長,基于不同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地方民歌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地方民歌顯而易見是人們在生產勞作實踐當中創造出來的,承載著地方人民的精神信仰、審美傾向、民俗民風、生活習慣等,代表著不同地域文化的藝術展現,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在中華民族眾多優秀文化瑰寶當中,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與傳播價值。近年來,隨著社會節奏的不斷發展,受到外來文化及新型藝術形式的沖擊,地方民歌的發展與保護迫在眉睫。與此同時,地方民歌也是研究地方文化的重要依據,對于地方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推動民族音樂走向世界意義非凡。不同的地方,民歌在藝術風格和展現手法上各具特色,有些民歌曲調高昂,融入了濃厚的愛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有些民歌娓娓道來,傳遞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情向往之情,充分展現民歌是人民的歌,鐫刻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下造就的文化藝術產物。
地方民歌的產生背景與其社會政策與經濟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其存在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籍《詩經》中,就保存了西周時期的民歌。隨著夏商朝代的發展,音樂從逐漸誕生到逐步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歷史發展至周朝,以周天子為中心的社會統治者開始實施周禮并制定了嚴格的等級制度,成為維護社會統治秩序的工具。中國歷史在經歷三國、兩晉、南北朝直到明清時期,民歌在民間廣為流傳。民間小調運用直白的語言、膾炙人口的曲調,讓民樂更容易傳唱,也成為當時人們生活娛樂的主要方式,成為大眾情感抒發的重要通道。直至今日,民歌依然是人們重要的娛樂形式,因此,民歌的發展與社會背景緊密相連。
民歌在融合地方文化后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在演唱過程中展示獨特的地方韻味。在演唱風格上,地方民歌具有獨特的演唱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發聲和潤腔兩個方面,其中發聲表現在真假音轉換和咬字吐字上,潤腔展現在民歌裝飾音的修飾上。從發聲來看民歌的唱法嘹亮自然、圓潤舒適、甘甜清脆。潤腔則是將喉嚨打開滋潤唱腔,對唱腔進行裝飾,使唱腔達到理想的效果,為聽眾傳遞美好的享受。
首先,發聲處理是運用真假聲轉換來敘述演唱內容。真聲就像我們平時大聲說話,在演唱時整個共鳴點集中在口腔和咽部,用聲帶振動發聲有利于咬字清楚吐字明快,真聲演唱成為許多演唱者表達情感抒發歌曲內容的重要方式。假聲運用在高聲部分,對于聲樂作品的色彩表達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一部作品采用真假聲組合演唱的方法是最為科學的民族演唱法[2]。
其次,在潤腔的技巧上,是用來修飾美化聲樂中不同表現風格的作品。通過潤腔來提升歌唱者的氣質,給人不同的音樂感受層次,有效掌握力度與速度,為歌唱者帶來較好的歌唱效果。潤腔技巧也是在表達歌曲內容濃厚感情色彩中釋放出來的情感變化,潤腔能夠讓曲調婉轉優美、曲徑悠揚,并增加了細節位置情感處理,從而營造出歌唱者想要表達的藝術氛圍,完美地演繹歌曲[3]。
談到語言特征一定是與當地的方言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的區別不僅表現在其獨特的聲調韻味的特征,還表現在其用語習慣、用詞習慣、發音習慣等方面。各地民歌在唱法及演繹風格上之所以有極大的區別是因為在很多方言當中,每個音階又包含著抑揚頓挫的聲調。廣泛的民歌題材,與生活在當地的勞動人民密不可分,真實地反映出千百年來各地方普遍存在的生活意識形態。運用獨特的語言方式表達出原生態音樂風貌[4],地方民歌在傳播與流轉的過程中反映了當地民眾的審美傾向。既匯聚了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成為民俗民風的重要載體。為此,在傳唱不同地域的民歌時要結合當地語言環境。深入了解各地民眾的生活習俗及人文環境,準確表達出歌唱意境。
不同地區的民歌反映出來的音樂特征各不相同。例如內蒙古民歌,由于其地地貌廣闊,在演唱時曲調多為鏗鏘有力、自由奔放的音樂特點。又如徽州民歌,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徽州民歌主要以山歌、號子形式為主,山歌特點鮮明,男聲調鏗鏘渾厚,女聲調婉轉細膩。例如耒陽民歌,其語言匯集廣東方言、閩南語、湖南方言等參雜其中,為此在民歌傳唱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對于不同聲調、不同語速等都有其對應的發音,其演唱風格聲音雄厚,曲調以小調為主,在情感抒發上體現自由、直暢的特點[5]。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推動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動力,現代人群物質水平不斷提升,開始重視精神文化建設,利用閑暇時間開展具有個性化、廣泛化、常態化的消費行為屢見不鮮。以文化產業帶動地方民歌品牌建設等新興的項目得到廣泛推廣,并成為現代都市消費群體的重要支柱。由此可見,市場需要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助力器,精神文明消費的增加可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并依賴各地區人文環境及生態保護為創意的項目走進人們的視野,共同創造新型地方文化產業。
產業融合+品牌建設,讓地方民歌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深度合作與融合不僅促進地方就業率、延伸文化產業鏈條發展,同時促進文化產業創新,更好地保護民歌遺產。產業融合發展規劃應時刻把握市場脈搏,結合當地經濟發展與人文環境,建設具有特色的民歌文化產業,有效實現產品價值,站穩市場腳跟。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新媒體平臺做好宣傳工作,及時準確地把握市場動向。
例如:《印象劉三姐》大型表演,對民歌文化產業與品牌包裝的相關建設,包括發行、包裝、演出、會展、旅游等,實現文化價值,在產業運營中規范流程及目標均產生重大影響,同時,由于采取正確的必要措施構建新型發展模式,進一步推動民歌文化產業深入發展。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地方民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突破傳統的傳承形式,利用互聯網優勢將當地民歌融合新的元素,讓更多的人知曉了解。信息化技術幫助民歌進行改編,創作出與其他區域元素不同的新民歌。在很大程度地保留地方傳統民歌精髓的部分后,經過專業音樂人的改編創作,特別是融合傳統民歌創作技法與信息化音樂創作方式融合,形成獨樹一幟的音樂藝術風格。運用信息化技術融合地方民族特色,將經典文化作品以招牌的形式讓更多國內外聽眾欣賞。正確利用信息化優勢,運用互聯網傳播速度,對地區民歌進行宣揚與傳播,不僅是對地方民歌深入研究的重要表現,也是對音樂未來發展探索研究的重要過程。
首先,要建立在正確發揚民族特色及傳承文化精髓的立場上,確保地方民歌不走樣、不變形、不盲從的風格上通過互聯網這種形式展示,彰顯一個地區的精神風貌乃至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其次,地方民歌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建立在以地方文化為依托,充分展現地方文化特色及優勢的基礎之上進行推廣傳播。再次,推動地方民歌發展的過程中,利用信息化技術應當立足于本土文化、風土人情、自然地理、人文環境等特點,以本土性、民族性的特征為立足點。只有融合地域特色,才能順應歷史發展的洪流,并長久地流傳于世成為經典藝術及優秀文化的代表之作。
例如:《回娘家》經典曲目的創作,充分體現北方家庭過年期間女兒隨同夫婿同行,回家拜年的特有風俗,隨著歲時回家拜年的時間臨近,攜帶伴手禮、操辦禮品由母親分送給鄉親街里的熱鬧場景。它反映情真意濃的家庭關系,也表達了勞動人民辭舊迎新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追求的心理。利用互聯網傳播手段,配合視頻播放到新媒體平臺不僅增添節日氣氛,同時傳播傳統新年帶給人們的歡快氛圍[6]。
建立健全地方民歌研究機制是基于我國地方民歌類型多樣、題材眾多、資源豐富的基礎上,構建地方民歌研究保護體系。它不僅有效保護地方民歌生態平衡建設,同時也為研究民族學、社會學、民俗學做出積極的貢獻。當地政府要重視地方民歌保護機制的重要性,聯合新聞廣播等傳播機構,將當地民歌音樂作為地區發展的明信片,向世人推廣地區文化特色。與此同時,聯合語言、音樂等方面的專家,對當地民歌音樂素材進行深入挖掘與整理,不斷完善當地民歌研究體系建設,促進民歌藝術的發展。
不少地區將當地民歌申請國家及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結合當地紅色旅游、生態旅游優勢,對地方民歌文化進行宣傳;組織民眾自發創作地方民歌;加強宣傳,激勵更多的年輕人喚醒文化傳承保護意識,營造出適合地方特色民歌發展的良好空間;組織相關文藝工作者上山下鄉,搭建更多的展示舞臺,增加對地方民歌的弘揚力度,吸納更多的傳承者自愿加入到傳統文化傳播中來。
例如:原文化部舉辦的“中國原生民歌大賽”,鼓勵原創地方民歌作品,關注新生民歌歌手成長。目的為促進各民族民間音樂的交流與發展,展示各地各民族的原生民歌,推動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傳播,鼓勵創新和交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推進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7]。
民歌走進課堂策略,能夠使在校學生充分認識地方民歌保護及傳承的緊迫感和重要性。學校是開展音樂教育的理想之所,將地方民歌納入到音樂教學課程設計當中,不但幫助學校尋找難能可貴的教育資源,同時也是提升學生民歌知識、民歌技巧、音樂素養的重要途徑。我國地域寬廣、民族眾多,即便是同一首民歌放到不同的民族中傳唱也會出現具有不同特色的演繹風格。為此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地域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學要求,讓民歌走進課堂教學中凸顯地方特色,保障民歌的自我特點更好地融入其他民族,形成對其他民族文化理解包容的教學目的。
以陜西民歌為例,經典的《信天游》《黃土高坡》等傳唱度廣泛的民歌,體現了陜西地區淳樸、自然、真實的民俗風情。在其他地區對陜西民歌進行教學時,要充分突出地域特色,以有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同時讓學生領略到不同地方的文化魅力。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接班人[8]。將地方民歌推廣實踐到音樂教學課堂中要注重學生民歌音樂功底及音樂素養的提升,同時還要幫助更多的學生熱愛民族音樂、感受民族音樂、傳承民族音樂。
地方民歌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極高的民間藝術魅力。在不斷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隨著時代變遷,地方民歌需要突破傳統,擺脫單一藝術表現形式,逐步向多元化、豐富化形態發展。與此同時,傳承與創新是推動地方民歌發展的關鍵,在原有藝術表現形式之下吸納新的藝術元素,認清當前發展形勢,找對出路,才能更好地實現地方民歌的文化傳承。做好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工作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擔當,我們應當做好傳承保護的繼承人,建立文化保護機制,借鑒國內外文化保護的先進經驗,以保障地方民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