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斐
語言與文化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相伴而存。語言記錄著文化的發展過程,并推動其不斷向前發展;隨著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語言的豐富與凝練,并隨之為適應時代的進步而不斷的演變。語言的誕生,標志著人類社會步入了文明,也使人類與動物產生了明顯的區別。人類從最早的擬聲發音、肢體語言的運用,到借助工具記錄生活(結繩記事、契刻記事、圖畫記事等),慢慢地形成了早期的語言與文字的雛型。在《辭?!分袑φZ言的定義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和特征。它隨著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發展而發展,一視同仁地為社會各階級服務,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1]。從概念上看,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是服務于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手段,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地前進和發展變化的。作為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手段與載體,語言與文化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相互關系,彼此促進、共同發展。
語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盡管起源問題沒有得到統一的認識,但是就語言起源問題的研究學界從未停止。當人類還處在原始社會時期,開始從事社會活動那一刻起,語言就應運而生。為了生存與繁衍,人類克服對自然的恐懼和猛獸的畏懼,走入自然開始了早期的農耕、狩獵和捕魚生活等社會活動。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生活資料,無論是單獨從事農牧活動還是集體合作,交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擬聲、肢體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從最初的單一擬聲到逐漸形成部落、種族之間具有一定意義的聲音符號體系,逐步從單一符號音到系統語言符號的轉換。語言從誕生到發展,記錄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的發展進程,記錄著文化的變遷,是文明得以繼承和延續的重要基石與保障。
語言雖然是重要的交際方式,但是文字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與限制。為了能夠更加有效地記錄交際內容,文字應運而生。文字作為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記載、文化傳承和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每種文字的誕生都是人類智慧的最高成就。當今的文字被分為三大類:圖畫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人類的文字從最初的圖畫文字逐漸地分化成表音和表意文字,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直至今日也沒有一個能夠讓人信服的解釋,但解開這個未知的秘密吸引著無數學者的注意與探究。表音和表意文字的產生同社會需求和側重目的的出發點有一定的關系。表音文字生成并流通于語言差異不大、小范圍可以共用“普通話”溝通的商貿地區。表意文字則形成和通行于區域方言眾多、衣食自足的農業經濟地區[2]。漢字正是根植于農業為主、商業為輔的中華大地。漢字的演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進化過程,大概發展階段為:從早期的象形字(殷周后期的甲骨文)到西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西周后期的大篆;秦丞相李斯在大篆的基礎上去繁為簡的小篆;漢代的隸書的形成進一步簡化了小篆,同時大大地提高了書寫的速度;隋唐時期的草書和方正字體楷書的誕生更加便于書寫;宋朝時期由于印刷術的改良,宋體印刷字得到了大力推廣。漢字的發展前后經歷了幾千年,它是世界文字發展史的見證者。從古老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到宋體印刷字,文字演變過程中字體、書寫方式的轉變,最終形成今日的漢字。漢字的發展也逐漸從象形文字演變為表意(偏旁)與表音(有別于拼音文字的音節,漢字表音部分為除偏旁外其他構成該漢字的部分或獨體字)兼具的現代漢語規范字。
漢字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之一,漢字的傳承也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體現。漢字的美是拼音文字無法媲美的,就如同書法,雖然是文字的書寫,但也是藝術的一種表現手法,一筆一畫書寫的是東方文化中的思想追求、價值體現、處世哲學等。這一切都源自于漢字獨特的構成,每一個漢字的形成都是古老文明的積淀。在漢字的構字中,蘊含著中國先人的智慧、哲學思想、普世價值觀等。如:“家”字的構成:其上部由“宀”,是古漢語中居所的象形字變化而來;而下半部“豕”,是豬的象形字?!凹摇钡谋玖x是:居有定所,食能果腹。在建筑結構方面:上層住著人、下層有家畜的房屋,這才是生活無憂、富足和遮風擋雨的地方。表達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和滿足。“路”字左邊的“足”字偏旁和右邊的“各”構成——表示的是人生前行的方向是我們自己走出來的,要尊重自己的選擇,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詞語“舒服”“舒心”中的“舒”字,左邊是舍得的舍,右邊是給予的予,表示有舍才有得,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所帶來的精神上的滿足。
漢字和語言的傳承,是中華文化得以延續千年而不衰的重要保障,是中華文化得以記錄并流傳的重要基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文字是功不可沒的,是值得我們引以為豪的,是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漢字的保護與傳承也有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促進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和提高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構建大國話語權。
中國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古文明延續至今未發生文化斷層的民族。中華文明得以延續,離不開語言與漢字的繼承與發揚。當今的中國是多民族共同繁榮的一個大的文明集群。正是這種民族的包容性與統一性促使了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能夠屹立于世界之巔。由于多民族和疆域遼闊,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和民族語言。
方言作為語言的重要組成,是語言的活化石。蘊含著某一特定區域人們的獨有文化。也承載著區域文化、性格特征,是了解當地風土人情等社會現象的關鍵。從我國方言的分布情況能夠看出,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南北方言分布不均。其中具有北方方言相對較為統一,南方方言相對多樣的特點。我國方言的具體數量很難進行量化統計,有這樣一句諺語“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足以說明我國方言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根據方言語音的特點和地域分布,我國方言可劃分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和閔方言[3]。方言在地域文化保護和弘揚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方言的保護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
人類文明是不斷向前發展并保持多樣的,文化是文明發展的重要基因,而這種基因恰恰保存在語言中。語言的多樣性,決定了文化的多樣性與欣欣向榮。語言的喪失就意味著文化基因庫中相應的缺失。這對于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場重大的損失與災難。為了防止這種災難的發生,我們就應該充分尊重不同的語言,對語言有充分的認知。語言不分地域、民族,甚至可以是跨越歷史的。這其中就包括已經消失的語言、文字,我們應尋求更多的方法去搶救歷史,挽救那些未來的損失,因為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方言所承載的是故鄉的眷戀,是腦海中故鄉的音符。方言能夠迅速拉近來自同一地區陌生人之間的距離,增強親近感,也能帶來對故鄉莫名的歸屬感。這些在古詩詞中也能找到相關的鄉音鄉愁的詩句。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其一》中寫道: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無論在外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但是晚年回到故鄉時,未曾改變的是自己的“鄉音”。這是故鄉的印記,是對故土的眷戀)明代詩人李昌祺在《鄉人至夜話》中有這樣一句“形容不識識鄉音,挑盡寒燈到夜深?!蓖耆吧膬蓚€人身處異鄉,因為彼此說著一樣的語言,拉近了兩位陌生人的距離,相談甚歡,一夜無眠。
中華文明作為東方文明的重要代表。蘊含著深刻人文哲學思想、民族智慧和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不僅能夠讓世界深度認識了解真實的古老的東方國度,能在與世界對話和交流中展現獨特的東方魅力。中華文化的魅力是獨有的,是東方文明千年發展的代表,是中國人民歷經數千年對自己的生產、生活、哲學、智慧等的總結。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對外傳播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大國影響力的不斷加強,中國文化也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于2004年在韓國首爾成立的第一所孔子學院,標志著我國傳統文化對外傳播又進入了新的階段?!犊鬃訉W院章程》第一章第一條中明確指出:孔子學院致力于適應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構建和諧世界[4]。明確了辦學的宗旨為:推動中國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在文化傳播與交流中起到溝通橋梁的作用。
文化傳播功能深度嵌入孔子學院的核心功能,為孔子學院建設提出新思路、新發展的可能,使孔子學院逐漸成為人文交流的有效載體和增進中外各國人民友誼的重要平臺。在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播雙向發展、同步提升的發展框架下,孔子學院的發展理念不斷演進,在做實做強語言教學工作的同時充分發揮平臺作用,促進中外人文交流,做中外文化互鑒互學的重要推動力量[5]??鬃訉W院開創了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渠道與保障。充分體現了語言和文化之間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的推廣對文化傳播具有強有力的促進和保障作用。從以往文字的翻譯到語言的學習,改變了原有的文化硬性輸出,從源頭解決因語言和跨文化差異導致的理解片面或誤差問題。通過語言這一文化載體,讓世界更直觀準確地了解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加速優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滿足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向往;同時也能增強海外華人、華僑的民族自豪感、歸屬感和民族凝聚力。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與科技的不斷發展,為文化傳播和語言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徑與可能,但同時對語言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制約性影響。只有正確對待方言在語言中的作用,才能從根源上對文化傳承方面起到積極作用。方言的發展與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消失趨勢已逐漸明顯。普通話的普及提升了傳播的便捷性,但也使更多的年輕人對待方言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從而導致方言的使用率下降。一些年輕人以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為榮,他們認為方言很“土”,不夠時尚,甚至有人還認為方言是落后的象征,與家人、朋友,甚至無論是在家鄉還是在異鄉都很少或完全不使用方言。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化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其多樣性反映了文化的豐富性[6]。不同地區有著各自的地方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方言。方言是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構成因素。從方言的保護角度看,方言的保護并不是排斥和反對普通話的普及,而是對區域文化發展的保護,保留方言所傳承的非物質文化。沒有了方言,缺失的是一個地域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傳承的核心載體;千篇一律的城市,一模一樣的文化,缺失的是對“故鄉”的認同感,這也是中華文化中“根”和“魂”的重要組成。
方言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類別,是地域文化的鮮明標志,文化往往體現在公眾符號之中,社會成員通過這些符號交流思想,維系世代,而語言就是最典型的符號系統[7]。方言的跨區域傳播對社會發展也有著重要意義,能夠增強大眾對該區域的認同與向往,能夠促進經濟特別是文旅產業的發展。聽著江南吳儂軟語,感受的是小橋流水,溫婉的江南文化;豪爽的東北話,仿佛天生自帶幽默因素,有著很強的節奏感、生動且形象,體現的是北方的豪爽大方,反映的是東北人直率、幽默的性格。方言能使游客立刻感受到文化帶來的沖擊,能夠更直接地感受到不同的地域區別。
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文化傳播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方言作為語言的重要組成元素,其保護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如何處理好方言、普通話和文化間的關系就尤為重要。王蒙曾說,“一種語言并不僅僅是一種工具,而且是一種文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種生活的韻味,是一種奇妙的風光,是自然風光也是人文景觀?!北Wo方言應是傳承中華文化、保持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應有之義[8]。
保護方言的本質是保留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元素,是不可恢復的歷史記憶,是地域文化不可再生的基因。除政府層面的保護措施外,我們也應該積極努力保護和拯救正在消失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