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月
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偉大倡議的背景下,中國與拉美國家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國和墨西哥地理位置相距較遠,兩國隔著浩瀚的太平洋。16世紀中期,西班牙人以菲律賓為中轉站,開辟了由中國通往墨西哥阿卡普爾科之間的“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的絲綢和瓷器等商品跨越太平洋運往墨西哥。在墨西哥乃至整個拉美,中國文化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而墨西哥對于中國人來說還相對陌生。電影《尋夢環游記》的熱映,使得國人對“用微笑面對死亡”的墨西哥亡靈節有所了解。而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也是祭祀先人、追憶已故親人的節日,二者日期不同,節日起源不同,兩國也相距甚遠,但節日文化卻有相似之處。本文從節日歷史起源、活動方式、文學作品等方面分析對比墨西哥亡靈節和中國清明節的節日內涵。了解墨西哥文化,促進雙方文化交流,對區域國別研究及拉美研究的學者更好地了解拉美國情和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圍繞墨西哥亡靈節的研究并不鮮見,但其中大部分介紹其體現的生死觀和文化內涵,并未與中國的清明節展開對比,文化背景研究的參考資料非常有限。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范潔娜的碩士畢業論文《墨西哥亡靈節文化內涵研究》中從歷史、宗教、民族特性方面探析了該節日的種種文化內涵。國內現在墨西哥亡靈節與中國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對比研究比較少見,如王郡玲《中國清明節與墨西哥亡靈節之文化比較》[1],但對原文文獻研究較少。國際研究方面,例如對拉美國家的研究僅僅是對亡靈節的文化內涵進行研究,并未與中華文化進行對比研究。
以上相關研究成果對本課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不過已有研究還存在許多明顯不足,還有待進一步深化:(1) 當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墨西哥亡靈節體現出的生死觀的基本范疇,包括其歷史沿革、節日外延、節日意義及節日內涵等,并未對其文化背景展開深入探究;(2) 我國開設西班牙語專業的高校還較少,大多學者由于外語背景的局限而只能參考中文或英語文獻進行研究分析,缺乏對原文文獻的研究,其結論具有很強的英美國家濾鏡;(3) 國內現在墨西哥亡靈節與中國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對比研究比較少見。
墨西哥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奧克塔維奧·帕斯說:這是對生命的祭祀,其實是深刻而全面的,也是對死亡的祭祀。一個否定死亡的文明最終也會否定生命。(Octavio Paz, “Todos Santos Día de Muertos”, El laberinto de la soledad, 1950)
16世紀,西班牙人將天主教的“萬靈節”帶到了拉丁美洲,與當地祭祀去世的人的印第安土著節日融合。如今,每年的11月初,整個拉丁美洲的很多人都會祭祀死者,慶祝生命的輪回,但節日命名略有差異,如“亡靈節”“諸圣節”“死者節”和“小天使節”(紀念已故兒童)等[2]。
很久之前,美洲大陸上的印第安部落就開始在一年中的特定日期祭祀先人。祭祀活動主要集中在活著的人向死去的人獻上食物、音樂、花朵、酒水等來使其高興并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婚姻美滿。這些印第安部落認為,死亡不是終點,而是生命輪回的一部分。印第安人給西班牙人帶來的“萬靈節”中加入了自己對生命和死亡的看法,與之完美融合。“亡靈節”的活動可以追溯到9世紀,835年,教宗額我略四世宣布將每年的11月1日作為祭神的日子,在教會日歷中稱作“諸圣節”又叫“諸圣瞻禮”。998年,圣·奧迪勞將每年的11月2日作為“萬靈節”用來祭祀諸靈死去的靈魂。“諸圣節”和“萬靈節”很快就在整個歐洲傳播開來,16世紀被天主教傳教士、西班牙征服者和殖民者帶到了拉丁美洲。如今,在拉丁美洲的每個地區在這一天都有獨特的活動。
在墨西哥谷,阿茲特克人在8月初用祭祀米特克蘭堤庫特里女神之死的活動來紀念死者。西班牙人將此活動的日期改到了11月初,為了使之與天主教的“諸圣節”和“萬靈節”同時慶祝。在古代的中部美洲(即墨西哥谷到洪都拉斯),米斯特克、薩波特卡、瑪雅文化認為山洞是通往死去的人居住的外部世界的通道。人們還將山洞作為通過祭品(如食物、香和火雞血)與已故先人溝通的重要地點。在南美洲,印加和印加前文明中通過在山洞或墓地將死人風干儲存做成木乃伊。11月,他們祭祀先人,從墳墓中取出木乃伊,給他穿上優雅的服飾,向其獻祭烤肉、可可葉、奇恰(玉米啤酒)及蠟燭,祈求先人保佑婚姻美滿、多子多孫和莊家豐收。西班牙人禁止了此種祭祀活動,并燒毀了其祖先的木乃伊。根據天主教的習俗,用11月初做彌撒來代替上述活動。
拉丁美洲人仍然認為死亡是生命輪回的一部分,神通過祝福來參與家庭生活,在“亡靈節”這一天的慶祝活動中回來看望世人。盡管拉丁美洲的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紀念死者,但基本意思都是歡迎死去的親人回家,和取悅他們以期獲得祝福和保佑。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很重要的一個節氣,有農諺云“清明前后,種瓜種豆”。后因“清明節”和“寒食節”相鄰較近,兩者合二為一[3]。“寒食節”是祭祖的日子,這一天不生火,只吃冷食。“寒食節”來源于介子推的故事。相傳在春秋戰國時代,晉朝晉獻公的太子遭到謀殺,其弟重耳無奈流亡,受盡屈辱,追隨他的大臣逐漸出走,僅剩幾位大臣忠心耿耿地跟隨他,其中就有介子推。一次,重耳餓得昏厥過去,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與野菜一起燉湯,讓其喝下,救了重耳一命。后來,重耳即位,稱為晉文公,想要封賞介子推,他卻與母親躲在深山中不出來。晉文公無奈只好放火燒山逼他們出來,卻不想介子推與母親抱著一棵柳樹被燒死在深山中。晉文公很愧疚,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不得生火做飯,只能吃冷食。
通常來說,11月1日的上午,人們開始以家庭為單位準備祭祀先人,擺放祭壇、祭品等,放上已故親人的照片、死者生前最愛的食物、照亮前路的蠟燭以及其他禮物。之后,紀念活動會轉移到墓地,家人們圍繞在已故親人的墓旁,掃墓,使用色彩繽紛的物品裝飾,如剪紙、花朵、十字架、蠟燭和食物,作為祭品來吸引先人前來。夜幕降臨,墓地里的人們快樂地奏樂和跳舞慶祝生命和死亡,與已故親人的靈魂一同狂歡。人們用開玩笑的方式來面對死亡,用繽紛的色彩來勾畫骷髏頭。19世紀后半葉,著名雕刻家和漫畫家何塞·瓜達盧佩·波薩達雕刻在骷髏上的諷刺性表達就是如今墨西哥慶祝亡靈節的真實寫照。弗里達·卡羅的作品對墨西哥慶祝活動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并且會作為祭品展覽。11月1日,人們紀念死去的兒童,即小天使們,11月2日,紀念死去的成年人。人們收拾家里、教堂或公墓的祭壇,來紀念先人。每位先人都有自己的祭壇,里面放有祭品,包括死者的照片、最愛的食物、花朵、蠟燭、鹽、水、甜面包和香。11月,開始有亮黃色的花路用其香氣引領死去的人回家。在阿茲特克文化和其他西班牙入侵前的慶祝活動中,一般使用萬壽菊或20個花瓣的花來紀念死者。熏香的味道也會吸引死去的人前來,蠟燭照亮道路,鹽和水洗凈回來的靈魂。
不管是在小鄉村還是在大都市,人們都會前往墓地,露營在親人的墓旁,將墓地變成一個盛大的音樂舞蹈盛會。家人們用色彩鮮艷的剪紙和其他祭品裝飾自己親人的墳墓,如玉米飲、粽子、巧克力和水果。慶祝活動一直到晚上,很多人整夜守在墓旁直到天亮。一天一夜,人們都在談論他們的親人,跟他們說話,就好像他們還活著一樣,以此來消除生死的界限。
另一個重要的傳統就是亡靈面包,這是一種用糖做的骨頭或骷髏裝飾的甜面包。這些糖做的骷髏是手工制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物品,代表著死者生前最愛的東西。從19世紀開始,墨西哥城開始保持著寫短詩來諷刺政治、政府和統治者的習俗。
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掃墓,與亡靈節不同,中國人在掃墓時神情嚴肅,表達對去世親人的懷念和追思。掃墓時,人們會修理墳墓旁的雜草,清掃墳墓及附近,這點與亡靈節相似,但祭品一般為鮮花、水果、點心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提倡文明祭掃,提倡節儉、反對浪費,鼓勵人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哀思。
除掃墓外,清明節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也是踏青春游的節日,包括放風箏、蕩秋千、春游、踢球等,體現了中國人民擁抱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因此,清明節不只是悲傷的節日,也有快樂的元素與亡靈節不同的是,清明節快樂的元素不是載歌載舞,面對死亡,而是對春天來臨,擁抱自然的快樂[4]。
第一首寫在頭骨上的短詩出現在薩卡特卡斯的瓜達盧佩宗座傳教學院的方濟會會士弗雷華金·德·波拉尼奧斯 (Fray Joaquín de Bolaos) 所著的《死神之門》(LaPortentosaVidadelaMuerte)中。這些詩句以幽默的墓志銘的形式誕生于 19 世紀,作為表達在其他場合難以言說的想法或感受的一種方式。人們寫作短詩就是為了以良好的幽默感談論死亡。通常來說,寫作短詩是為了紀念和獻給與我們親近的人,但有時也涉及社會和歷史主題。因此,那些表達對政治和社會不滿的短詩經常被審查或銷毀。歷史上第一首寫在頭骨上的短詩于 1879年在瓜達拉哈拉報紙《社會報》(ElSocialista)上發表。通常詩句旁邊的圖畫稱為卡特麗娜(La Catrina),是由何塞·瓜達盧佩·波薩達創作并由壁畫家迭戈·里維拉完成的人物。
這些短詩有以下特點:它們是不敬的詩句,寫成墓志銘,把人們描繪得好像他們已經死了;它們被用來傳達在某種情況下難以表達的感受;它們通常帶有頭骨上的圖畫;它們是傳統的墨西哥作品。
例如,著名的墨西哥藝術家何塞·瓜達盧佩·波薩達的短詩《寫給馬代羅》:
馬代羅,你別跑這么快
稍停一下你的腳步
若你如此奔馳
你會變得粗魯
別跑了,停下來
縮短你的路程
人們在對你喊:
多么可怕的頭骨!
馬代羅,在這種時候
你跑得太快了
失去了理性
你會死去
現在你的分身
已經進入了另一場比賽
你的頭骨已被放入
火化爐
在現在的墨西哥,人們經常將波薩達寫在頭骨上的短詩用為慶祝亡靈節的書籍、唱片、歌曲集封面上的插圖。縱觀墨西哥歷史,人們都用骷髏或簡單的頭骨來代表死亡,墨西哥人將其統稱為頭骨(Calaveritas)。隨著時間的推移,藝術家們利用這種形式來坦率和公開地表達對時代和社會的批判。
在唐詩宋詞中有諸多與清明節相關的詩詞,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歌頌大好春光,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二是追思先人,表達對生命的感悟和對死亡的追悼。如杜甫的《小寒食舟中作》:
佳展強飲食猶寒,隱幾蕭條戴鷂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云白山青萬余里,愁看直北是長安[5]。
“詩圣”杜甫在該詩中將自己的親身體驗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結合在一起,雖然是清明時節,春天已至,但盛唐不在,表達了詩人的愁苦之情。
又如宋朝詩人黃庭堅的《清明》一詩: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山荒壟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詩人將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機與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命運進行對照,表現出了消極虛無的思想,抒發了詩人對人生無常的慨嘆和對社會不平的憤激[6]。
墨西哥亡靈節與中國的清明節日期不同,所屬的文化也不同,但兩個節日皆與祭祀死者、追憶先人相關。亡靈節代表的是拉丁美洲人民用快樂和歌舞面對死亡的樂觀精神,以及三種類型的死亡的價值觀,即每個人或靈魂都有三種類型的死亡,一是人最后一次呼吸,二是被埋葬,三是最后一個記得你的人死去。清明節體現的則是中國人民親近自然,反觀人生和生命意義的文化內涵。人們在清明節祭奠革命烈士,追思去世的先人,植樹春游,回歸自然。
中國的傳統節日帶有中華民族特色和傳統,是歷經數千年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們應博采眾長,從電影《尋夢環游記》對墨西哥亡靈節的文化傳播作用中得到啟發,用更加現代化、國際化的手段來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