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鏖 吳鵬
特邀嘉賓:
張錦道省人大監察司法委副主任委員
陳志紅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
張亦軍省司法廳副廳長
2022 年9 月29 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通過了《江蘇省公共法律服務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條例》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公共法律服務相關要求,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法律服務需求為出發點,聚焦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點難點,總結我省實踐經驗,對公共法律服務提供、保障以及監督管理等作了全面、具體、有針對性的規定。
為了更好地宣傳貫徹《條例》,本刊特邀幾位參與《條例》制定的嘉賓為您作全方位的解讀。
問:首先,請介紹一下《條例》的立法背景和重要意義。
張亦軍:開展公共法律服務地方立法,對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戰略,健全我省公共法律服務體制機制,推進區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一是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的有力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的價值導向、發展道路、重點任務等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作出重要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2020 年中共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提出要建設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去年11月召開的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要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使法治成為江蘇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顯著優勢和核心競爭力。開展公共法律服務地方立法,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重大決策以及省委部署要求的有力舉措,十分及時、很有必要。二是提煉固化我省公共法律服務經驗做法的現實需要。我省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起步早、發展快、成效好。2011年11月召開的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在全國率先提出要“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逐步形成了具有江蘇特色的“一條主干”+“四張網”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全面建成實體、熱線、網絡三大服務平臺,初步形成“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模式,制定出臺了項目內容豐富的服務清單等。為了更好引領和推動我省公共法律服務高質量發展,亟需將我省公共法律服務實踐中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和改革成果予以固化,上升為法規制度規范。三是補齊我省公共法律服務制度短板的迫切要求。近年來,為了規范和促進我省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先后出臺了《江蘇省公共法律服務“十三五”發展規劃》《江蘇省公共法律服務基本項目清單》《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2020年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深化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對規范我省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些政策文件效力層級較低,剛性約束力不強,新情況、新問題又不斷出現,需要通過地方立法作出頂層制度設計,提供完備的法規遵循。
問:公共法律服務概念的界定是《條例》的核心內容,是《條例》的基礎性條款,對此,是如何規定的?
張錦道:公共法律服務地方立法沒有直接的上位法依據,各方面對公共法律服務概念存在不同的認識,相關省市已出臺的條例對此規定也各不相同。條例草案初審和調研中,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地方和專家就提出,要準確界定公共法律服務的概念,并明確基本公共法律服務的具體范圍。為此,《條例》規定公共法律服務是指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的法律服務需求而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務設施、服務產品、服務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服務,主要包括政府提供、社會參與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務,以及律師、公證、司法鑒定、仲裁等多元化專業化公共法律服務。同時,明確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八個方面的具體范圍,并規定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免費向社會提供。
問:公共法律服務涉及面廣,需要各有關部門、單位通力協作,合力推動公共法律服務高質量發展。為此,《條例》作了哪些規定?
陳志紅:公共法律服務涉及面廣,責任主體多元,為了提升公共法律服務能力和水平,推動公共法律服務高質量發展,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單位通力協作,也需要社會積極參與。為此,《條例》明確公共法律服務應當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對政府、部門和單位、法律服務機構和人員、行業協會等相關主體的職責作了規定。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將公共法律服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法治建設、公共服務等相關專項規劃,統籌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按照職責做好本區域內公共法律服務工作。明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是本行政區域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的主管部門,具體負責協調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對公共法律服務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和管理。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公共法律服務及相關工作。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共法律服務職責作了明確。規定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等群團組織按照各自職責參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等;法律服務機構和人員應當自覺履行社會責任,依法參與公共法律服務;法律服務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組織、引導、監督會員參與公共法律服務。
問:要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必須依靠規劃引領。《條例》是如何予以明確的?
張錦道:為了更好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條例》明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統籌發展城鄉和區域公共法律服務,優化服務資源配置,加大公共法律服務供給,推進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等化。為了強化規劃引領,要求省司法行政部門會同發展改革等有關部門根據省公共服務規劃編制省公共法律服務規劃;設區的市、縣(市、區)可以根據省公共法律服務規劃和本地區公共服務規劃、結合本地實際,組織編制本地區公共法律服務規劃。為了便于社會公眾知曉公共法律服務事項和流程,《條例》對編制項目清單和服務指南提出了明確要求,規定省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編制、調整省基本公共法律服務項目清單和服務指南,設區的市、縣(市、區)司法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法律服務需求,在省基本公共法律服務項目清單基礎上增加基本公共法律服務事項,相應編制、調整本地區基本公共法律服務項目清單和服務指南。
問:公共法律服務平臺是政府提供公共法律服務的重要載體。《條例》對此是如何規定的?
張亦軍:為了完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在實體平臺建設方面,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數量、環境條件和公共法律服務需求,合理確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的布局和規模。在熱線平臺建設方面,要求省司法行政部門統籌推進本省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臺建設,加強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在網絡平臺建設方面,明確設區的市、縣(市、區)司法行政部門依托省網絡平臺,拓展服務內容、優化服務方式,提供適應本地需求的網絡公共法律服務。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推進“三大平臺”融合運行,提高公共法律服務效能。
問:公共法律服務內容豐富,具體包括哪些事項?
陳志紅:《條例》對實體平臺、熱線平臺、網絡平臺提供基本公共法律服務作了明確。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實際需要,在企業集中的區域、場所,通過建立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等方式,提供相關公共法律服務。規定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支持或者培育在本行政區域建立具有完整法律服務業務的綜合性法律服務集聚區,提供相關公共法律服務。明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優先向低收入群體、殘疾人、進城務工人員等特定群體和軍人軍屬等優撫對象提供基本公共法律服務。此外,還對境外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有關部門、單位、機構和人員參與公共法律服務提出具體要求。
問:公共法律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完善相應的投入保障機制。對此,《條例》是如何規定的?
張亦軍:為了保障公共法律服務高質量發展,在資金保障方面,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將公共法律服務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完善經費動態調整機制。鼓勵拓寬公共法律服務資金籌集渠道,引導社會資金支持公共法律服務,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法律服務。在稅收優惠方面,明確法律援助補貼依法免征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通過慈善捐贈等方式為公共法律服務提供支持的,依法給予稅收優惠。在數字化建設方面,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推進公共法律服務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建設。要求有關部門在服務運行保障、技術研發應用、服務平臺對接、數據資源共享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為公共法律服務提供支持。在隊伍建設方面,要求司法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加強公共法律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指導法律服務行業協會引進和培養重點領域緊缺的高端法律服務人才。在對薄弱地區扶持方面,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加大對公共法律服務資源不足地區的保障和支持。鼓勵和引導法律服務機構向公共法律服務資源不足地區提供公共法律服務。在志愿服務方面,明確鼓勵和支持法律服務人員等具有相應能力的人員依法參與公共法律服務志愿服務。此外,《條例》還對推動區域公共法律服務交流合作等提出了明確要求。
問:監督管理是促進政府及有關部門和單位依法履職的重要抓手。《條例》對此作了哪些規定?
張錦道:為促進有關方面依法履行公共法律服務職責,《條例》規定省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公共法律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科學設置并優化改進評價指標。要求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等情況納入法治建設監測評價的重要內容,將基本公共法律服務情況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明確要對公共法律服務提供、保障情況實施監督檢查,對公共法律服務質效進行定期評估。建立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首問負責等制度和機制,依法向社會公布相關信息,接受社會監督。此外,還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法律服務機構和人員違法行為設置了相應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