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家中下水道堵塞,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向‘微社區’反映了這個問題。沒想到工作人員第二天就聯系維修人員把下水道疏通了。”談及這次經歷,灌南縣新安鎮上城社區居民劉凱不禁稱贊。
劉凱口中的“微社區”不僅僅能幫助居民疏通下水道,還能代辦醫療、養老、水電等業務,這讓一些弱勢群體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公共服務,實現了服務群眾零距離。如今,在灌南縣新安鎮,208 名縣鎮代表通過編組融入49個“微社區”,大力服務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殘疾人、留守婦女兒童等特殊群體,提高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以前,樓棟鄰里之間面對面基本都互不相識。現在‘微社區’將大家團結在一起,老百姓心齊了,有什么事喊一聲就妥了。”上城社區黨支部書記孫磊說。“因為網格員服務就在身邊,隨喊隨到。”近年來,灌南人大立足自身職能、深入推進社會治理暨網格化建設,把全縣1300 余名四級代表全部分組投身基層“微社區”,讓代表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基層組織活力充分涌流。正因如此,居民下水道堵塞等小問題的解決就變得易如反掌。
一個社區管理4萬多人口,這在以前的社會治理中難免存在盲區。新安鎮以村、社區為基礎,把全鎮城區各小區劃分成49個網格,鎮人大主席擔任“總網格長”,縣鎮代表、村(社區)班子成員任“網格長”。村、社區又細化為167個“子網格”,充分發揮網格員、愛心人士和志愿者作用,做到“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員定責”,編織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社會治理管理網絡。
在疫情防控中,“微社區”發揮了前沿哨點作用,實現了人員精準管控。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49個“微社區”第一時間開展社區管控,繪制社區管理責任工作圖、核酸檢測采樣應急圖,規范防疫動態及重點人員摸排等臺帳格式,將觸角延伸到小區、村組第一線、單元樓棟“最后一厘米”,從而確保協查任務“穩、準、快”,防控工作變得目標明確,防控效能得到了空前提高。
“微社區”已成為打通“最后一厘米”的“議事服務站”,社工服務的“蓄能加油站”、便民服務的第一窗口、社會治理的前沿陣地和平安穩定的瞭望哨。
在“微社區”建設中,灌南人大還突出聚焦急難愁盼,以網格化管理為重點,將文明城市創建、異地就醫、老舊小區改造等老百姓關注的熱點難點都裝進網格里,通過代表亮身份、進網格、聽民意、解民憂、促發展,用代表的辛苦程度換取百姓的幸福指數,讓群眾有事就去找代表,讓代表時刻在群眾身邊。“我們組織開展代表進網格活動,就是要讓廣大代表心系‘萬家燈火’、走近‘尋常百姓’、情系‘柴米油鹽’,推進代表為民服務無盲區。”灌南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劉盾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