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強 SUN Qiang;汪朋② WANG Peng
(①西藏民族大學財經學院,咸陽 712082;②西藏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咸陽 712082)
旅游產業作為第三產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使得其與區域經濟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區域經濟良好發展可以為旅游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以及資金支持,相應的旅游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可以推動該行業、第三產業的發展,所以不斷引導并促進兩系統協調發展對當前我國發展有重要意義。
縱觀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二者關系的文獻,各界學者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國外學者對該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早,也得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成果。Lanza A和Pigliaru F(1995)在研究區域經濟與旅游產業問題上創造性地運用了內生增長模型,這在研究該問題的領域內開拓了一個新起點[1]。V Lingworth(1996)在研究社會科學問題的過程中,首次將物理學中的耦合系數模型應用進來,這就為將來國內外學者在研究社會科學問題時提供了一個新的手段[2]。國內學者對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之間協調度研究也有了很多成果。生延超和鐘志平(2009)在研究旅游業問題上首次引入了耦合協調模型,這就為今后各界學者研究區域經濟與旅游產業定量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支持[3]。高楠和馬耀峰等(2013)通過研究發現在一個區域內隨著旅游業不斷的發展壯大,會逐漸以獨立形態促進該區域發展,此時旅游業與區域經濟之間關系密切,并且相互促進[4]。張儀華和王園(2019)通過對福建省內全部優秀旅游區的運行狀況進行研究,發現了該地區全域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度處于中等水平,兩者之間呈現較為顯著的正向關系[5]。劉志紅和羅洪(2019)以江西地區為例研究區域經濟和旅游產業間的關系,結果表明要進一步提高江西省區域經濟與旅游產業的耦合協調度關鍵在于提高區域經濟發展[6]。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運用實證方法也證實了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是相互影響互相聯系的。但是絕大多數學者都在因果關系的角度研究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或者以部分地區為主體研究該問題,立足全國層面的研究較少。本文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協調度模型,對我國區域經濟系統和旅游產業系統的耦合關系進行分析,力求為兩系統更好發展提供借鑒。
通過學習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以及俄林理論得知,在初期影響某一地區旅游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該地區的要素情況,包括要素的豐富程度以及要素稟賦結構。一般而言當一個地區的資源較為豐富、勞動力較為充足時,該地區的旅游業會表現出勞動密集型或資源密集型的形式,當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將會導致要素豐富程度和要素稟賦結構出現不同程度變化,當技術不斷升級、資本不斷積累,旅游產業也會進行產業優化升級,并且不斷朝著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
通過學習系統理論可以發現區域經濟系統和旅游產業系統可以被看作是兩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整體。首先旅游產業做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行業關聯性強,能帶動多行業共同運行以促進經濟發展,比如為當地居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促進地區發展、增加國家稅收、穩定區域經濟的作用;其次,當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時其基礎設施建設一定也較為完善時帶動當地知名度,通過產業聯動來增強該產業的綜合實力,提高我國旅游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所以區域經濟系統對旅游產業系統具有反作用力。
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值是研究耦合關系的關鍵一步,當前流行的賦權方法有客觀賦權法、主觀賦權法以及主客觀賦權法。在對眾多學者研究成果的學習之后,本文決定采用熵權法進行權重計算,熵權法相對于其他客觀賦權法來說不僅計算結果通俗易懂,而且計算過程簡便,對于指標數量沒有要求,正適用于本文章。
2.1.1 無量綱化處理
由于過多的主觀因素會影響結果的可信度,故本文采用客觀賦權中的熵值法來計算指標權重。熵權法首先需要處理指標度量單位的影響,通過極差法對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可用于計算的數據,對于正、負向指標標準化處理的公式如下:
2.1.2 計算原始數據規范值
式中rij為第i個數值的規范化值。
2.1.3 計算各個指標熵值
其中ei為第i個指標熵值。
2.1.4 計算各個指標的權重
式中wi為各個指標的熵權。
通過熵權法我們得出各指標權重,進而利用綜合評價模型評價區域經濟系統與旅游產業系統的綜合發展水平,計算出各個子系統的評價指數便可以得出兩系統之間的綜合發展水平。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Ok為k子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k=1,2;O1、O2分別為旅游業系統、區域經濟系統;wij為第j年第i個指標的熵權。
當前各界學者對于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較為深入,對其指標體系的構建方法主要有耦合協調度模型、灰色系統模型等。結合各界學者的研究本文決定采用耦合協調度模型來對兩系統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其計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C代表旅游產業系統及區域經濟系統之間的耦合度,體現兩系統間的耦合發展程度,耦合度的取值處于0-1之間,數值越大說明耦合性越強。耦合協調度相較于耦合度模型能夠更科學的計算出系統之間的協調程度,其計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D是耦合協調度,T為旅游產業系統和經濟發展系統之間的綜合協調性指數,α、β為待定系數。
根據對以往文獻的學習研究,本文將兩系統間的耦合協調等級劃分成十種,以此來衡量不同時期兩系統的協調性(如表1)。

表1 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標準
本文的指標體系取自兩個系統:旅游產業系統和區域經濟系統,其中區域經濟系統的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09-2019年的數據,旅游產業系統的數據來自《中國旅游統計年鑒》2009-2019年數據,獲取的指標均為正向指標所以只需做正向標準化處理。
由于區域經濟及旅游產業兩系統都較為復雜,單一指標不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通過構建多指標評價體系來對兩系統之間耦合關系進行分析。在滿足指標構建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大量閱讀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并且充分考慮指標代表性、數據可得性,最終指標構建如表2所示。

表2 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各指標權重
通過利用熵值法計算出的兩個系統各項指標權重我們可以發現每個系統內部指標的權重都較為平均,沒有極端值的出現。旅游外匯收入指標在旅游產業子系統中所占權重最大,為0.1896,其次為星級飯店數量,占比0.1427。國內游客人數(0.1246)、國內旅游收入(0.1208)、旅行社數量(0.1206)占比較高,說明這些指標對旅游產業系統影響也較大。區域經濟系統各指標所占權重比較接近,占比較高的指標有GDP(0.1391)、第三產業生產總值(0.13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1199),說明這些指標對區域經濟系統影響較大。
通過計算得出區域經濟系統和旅游產業之間耦合度結果見圖1和表3。從旅游產業系統的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十一年間我國旅游產業系統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以下兩個階段:2009-2014年為迅速增長階段、2014-2019年為協調上升階段,整個階段旅游產業系統評價指數從0.0844增加到0.4373,其中2015年是旅游產業較快的增長點,在2015一年中旅游產業系統評價指數從0.1743增長到0.2609,漲幅達到近50%。從經濟發展綜合評價值得變化來看,中國的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著較為平穩的增長,十一年間從0值增長到0.4796,從總體漲幅來看經濟發展綜合評價得分超過了旅游產業。根2009-2019年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綜合評價值對比可以發現兩系統之間促進作用在變化,前三年旅游產業系統發展相對較好,后六年區域經濟系統發展相對較好,兩系統之間相互影響協同發展。十一年間兩系統的耦合協調度由0.1256增長到0.8641,整體上呈現上升的趨勢。其中2009-2012年漲幅明顯,耦合協調度從0.1256增長到0.5634,2013年-2019年處于穩定增長階段,耦合協調度從0.5634增長到0.8641。整體來看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明顯,且與經濟增長的趨勢相協同。

表3 旅游產業系統—區域經濟系統發展綜合評價值及耦合協調度分析
本文在閱讀大量文獻基礎上建立了多指標體系,采用近11年的數據對我國區域經濟系統及旅游產業系統之間的耦合關系進行分析研究,可能指標體系中仍然存在不妥之處,但最后的計算結果與我國實際發展情況較為一致,說明指標構建合適。耦合協調度模型很好地展示了我國區域經濟系統和旅游產業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據此得出以下結論:
通過對各指標權重的計算可以發現兩系統中,每個系統內部指標的權重都較為平均,沒有極端值的出現。這不僅符合我國現實中的發展情況,也證明了指標篩選得當。通過分析兩系統內各指標的耦合關系可以客觀地得到當前兩個系統之間的耦合性。同時,各系統內指標權重較為均衡也側面反映了當前兩系統內部發展較為平衡的特性,不存在明顯的短板,并且平衡且充分的發展會不斷優化經濟結構,為今后該系統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
從耦合協調度的數值來看兩系統之間的耦合關系始終保持穩定上升,這也代表了系統穩定向好發展。2009年-2019年期間,我國的旅游產業和區域經濟的綜合發展水平都出現大幅提升,三年間區域經濟子系統與旅游產業子系統呈現出你爭我趕的狀態,后期區域經濟子系統的發展略優。2009年到2019年間,旅游產業的綜合評價值從0.0844增加到0.4373,區域經濟系統評價值從0增加到0.4796。根據耦合協調度的劃分表可以將11年間兩系統的耦合系統度劃分為,迅速增長階段(2009-2014)和協調上升階段(2015-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