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日文
(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10)
廣州地鐵14號線長距離并行、穿越機場高速高架橋,該文結合線路技術條件等因素,對機場高速段線路設計方案進行綜合比選,以確定綜合最優的方案。同時,分析廣州地鐵14號線施工和運營期間對機場高速的影響及相應保護措施,為長距離并行、穿越高速公路高架橋的地鐵線路方案的設計和研究提供參考。
廣州地鐵14號線是廣州市東北向快速交通線,連接廣州火車站樞紐,承擔從化、白云、黃埔知識城地區三大組團與中心城區間的快速交通聯系。
14號線主線南起廣州火車站,北止于東風站,主線長約66.1 km,共設21座車站;支線西起新和站,東止于鎮龍站,支線長約21.9 km,共設9座車站。線路如圖1所示。(文中所用站名為設計暫用名,最終站名以地名辦批復為準)

圖1 廣州地鐵14號線線路示意圖
廣州機場高速公路長約50.5 km,線路南起白云區三元里,北至花都區白云機場,分別與京港澳高速公路、佛清從高速公路、廣州繞城高速公路、華南快速路、廣州環城高速公路、內環路相連接,是一條連接廣州北部地區、白云國際機場的交通樞紐。
廣州地鐵14號線廣州火車站至創意園站段線路與廣州機場高速并行,并有多處交叉。該段線路起于廣州火車站,出站后依次沿廣園西路、機場路、106國道敷設,止于創意園站,采用地下的敷設方式。線路與廣州機場高速平面關系如圖2所示。

圖2 線路與廣州機場高速平面關系示意圖
廣州地鐵14號線機場高速段線路位于城市建成區,沿線商業、住宅及高架橋密集,結合線路技術條件、客流吸引條件、工程實施條件等因素,對廣州地鐵14號線機場高速段線路方案進行綜合比選,以確定綜合最優的方案[1]。
該方案線路主要沿機場高速高架橋東側敷設,局部節點下穿機場高速高架橋。
2.1.1 線路經由
線路出廣州火車站后向西下穿站西商貿聚集區,之后轉向北接入廣園西路,沿道路西側北行,線路依次下穿地鐵2號線三元里站、機場高速三元里立交、機場高速高架橋后接入機場路,沿機場路東側向北行進,在樂嘉路路口東側設樂嘉路站;在云霄路路口東側設崗貝站;在齊富路路口東側設新市墟站與規劃地鐵12號線換乘;在黃石西路路口東側設馬務站與規劃地鐵29號線換乘;出站后線路繼續沿機場路向北行進,于106國道路口折向東,之后線路沿106國道向東北行進,在鶴南路路口南側設創意園站。(如圖3所示)
2.1.2 方案評析
(1)線路線型較為順直,平面最小曲線半徑R=500 m僅1處。
(2)線路位于機場路、白云新城商圈,沿線現狀以商業、居住組團為主,客流吸引能力較好。
(3)線路與機場高速并行段長約6.0 km。機場路現狀為雙向8/10車道,路中為機場高速高架橋,高架橋現狀為單向3車道/雙向6車道,該段道路較為寬敞且線型較為順直。
(4)線路沿線受廣州舊白云國際機場的限高要求,高層建筑物較少,機場路東側多為低矮房屋,且道路紅線與地塊建筑間存在一定的紅線退距,工程實施條件較好,房屋拆遷量較少。
該方案線路主要沿機場高速高架橋西側敷設,局部節點下穿機場高速高架橋。
2.2.1 線路經由
線路出廣州火車站后向西下穿站西商貿聚集區,之后轉向北接入廣園西路,沿道路西側北行,線路依次下穿瑤臺村密集房屋、機場高速三元里立交、北環高速高架橋、機場高速高架橋后接入三元里大道,沿三元里大道西側向北行進,在樂嘉路路口西側設樂嘉路站;在崗貝北街路口北側設崗貝北街站;出站后線路繼續沿三元里大道向北行進,下穿機場高速高架橋后轉入機場路西側,沿機場路西側往北行進,在齊富路路口西側設新市墟站與規劃地鐵12號線換乘;在黃石西路路口西側設馬務站與規劃地鐵29號線換乘;出站后線路繼續沿機場路向北行進,下穿機場高速高架橋后于106國道路口折向東,之后線路沿106國道向東北行進,在鶴南路路口南側設創意園站。(如圖3所示)

圖3 廣州地鐵14號線機場高速段線站位方案比選示意圖
2.2.2 方案評析
(1)線路線型較為曲折,平面最小曲線半徑R=350 m存在3處。
(2)線路位于三元里大道、機場路商圈,沿線現狀均為高密度居住、商業區,客流吸引能力較好。
(3)線路與機場高速并行段長約5.7 km。三元里大道現狀為雙向6車道,路中為機場高速高架橋,高架橋現狀為單向3車道,該段道路存在3處R=350 m的平面曲線,道路線型曲折;機場路現狀為雙向8/10車道,路中為機場高速高架橋,高架橋現狀為單向3車道/雙向6車道。
(4)三元里大道兩側高層建筑林立,道路紅線與地塊建筑間基本無紅線退距,工程實施條件較差,房屋拆遷量巨大。
通過表1的綜合比選結果可知,兩個方案的客流吸引條件均較好。方案二雖然線路長度較短,但三元里大道現狀道路曲折且狹窄,全天交通流量較大,交通疏解壓力較大;同時,區間下穿沿線多處高層建筑,房屋拆遷量較大,工程實施條件較差。而方案一線型較為順直,道路紅線與地塊建筑間存在一定的紅線退距,工程實施條件相對優于方案二。線路沿線受廣州舊白云國際機場的限高要求,高層建筑物較少,房屋拆遷量較方案二少,因此建議采用方案一作為線路推薦方案。

表1 廣州地鐵14號線機場高速段線站位方案比選表
推薦方案與廣州機場高速公路交叉、并行共計13處,其中:線路下穿4處,共需托換橋樁10根;并行段長度約6 km。(其中單向橋段約3.6 km、雙向橋段約2.4 km,并行段隧道與樁基距離≥0.5 m)
廣州地鐵14號線交叉、并行機場高速段的區間隧道工法采用盾構法,車站主體采用明挖法施工。線路局部與機場高速高架橋樁基碰撞,需進行樁基托換。地鐵施工過程中機場高速可能會出現沉降等現象。
盾構法因具有不影響地面交通、對周圍建(構)筑物影響小、適應復雜地質條件、施工速度快等眾多優點而在地鐵工程建設中廣泛應用[2]。廣州地鐵14號線交叉、并行機場高速段的區間隧道采用盾構法施工能夠保證穩定開挖面,防止開挖面坍塌,施工過程地面沉降小。同時,在盾構掘進過程中可通過加強出土控制、做好同步注漿及二次補漿、加強對高架橋監測等措施控制地面的沉降,將盾構施工對機場高速高架橋樁的影響降至最小。
車站主體明挖施工時,采用剛度較大的基坑圍護結構形式,嚴格控制施工質量并加強監測,將基坑施工對機場高速高架橋的影響降至最小。
隨著工程技術的發展,樁基托換技術已得到廣泛應用且已非常成熟。在地鐵施工期間利用夜間車輛較少的時段進行托換梁施工,可使橋樁托換對機場高速的影響降至最小。
廣州地鐵14號線交叉、并行機場高速段隧道在運營期間采用全包防水,并在車站、隧道內部設置排水系統,滲漏水及污水排入廢水泵房,對地表環境及機場高速橋梁無影響[2]。由于該工程交叉、并行機場高速段的車站和隧道均位于地下,運營期間噪聲對沿線機場高速高架橋的影響較小。同時,為減緩廣州地鐵14號線運營期間對機場高速的干擾,該工程在交叉、并行機場高速段擬采用特殊減震措施——鋼彈簧浮置板道床,該道床的減振效果可以達到20~25 dB。采用鋼彈簧浮置板后,廣州地鐵14號線在運營期間對機場高速的震動影響可控,可以保證機場高速的運營安全。
廣州地鐵14號線廣州火車站至創意園站段線路與廣州機場高速并行,并有多處交叉。線路位于城市建成區,沿線客流密集,結合線路技術條件、客流吸引條件、工程實施條件等因素,對廣州地鐵14號線機場高速段線路設計方案進行了方案比選,建議以沿機場路東側敷設的方案作為線路推薦方案。
通過采用成熟的施工工法和配套保護措施,施工期間根據動態監測結果及時調整設計和施工,并采用鋼彈簧浮置板道床,可以減少對廣州機場高速公路的影響。